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16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淺談淨土宗與歷代祖師~(八)--{1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口業啊!!口業!!!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釣魚王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4-7 08:48:5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的生平事蹟

 


師諱志宏,(1535-1615)字佛慧,別號蓮池,因久居雲棲寺,是以世稱蓮池大師或云棲和尚,為淨土宗第八代祖師,又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犍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大師乃杭州仁和人氏,俗姓沈,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生於望族世家。父名德監,號明齋先生,母周氏。十七歲補諸生,以學識與孝行著稱於鄉里。居俗家時,鄰家有一老嫗,日課數千佛號,大師問其所以,老嫗答言:“先夫持佛名,臨終時無疾而逝,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宿根深厚的大師聞語深為感動,信佛法之不可思議,遂寄心淨土。曾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以自警策。後來因為父母相繼去世, 悲傷無比,由此而於佛教生死五常之理更有體會。決志出家修行,於是與妻子湯氏訣別,作言:“恩愛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為計!”乃作七筆勾詞(表示世間名聞利養、兒女私情等等,一一捨去勾消,以明出家志向,其詞分為七節故名之)而後悄然棄家修道,於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投西山無門寺性天和尚落髮,接著在昭慶寺無塵玉律師處得受三壇具足戒後,便即杖策遊方,遍參知識。北遊五台,感文殊放光,入京師參訪奇本端的法孫笑岩德寶禪師,也有省悟,辭別向東昌的歸途上,忽聞樵樓之鼓聲乃大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隆慶五年(公元1571),入杭州雲栖山,見山水幽絕,是安居修行的好地方,逐往山中結茅舍居之,常去山腳的梵村乞食以資養命。山中時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師慈悲為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使絕。時歲又逢亢旱,村民懇請大師祈雨以解災情,大師手擊木魚,率眾沿循田埂繞行念佛,一時頃,所及之處,雨下如注。村中民眾歡喜踴躍,對佛法生大誠信之心,自發地組織力量為大師建造禪院。自此之後,師於道場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聞風而至,海眾雲集,共修淨業,逐漸成為一大叢林。

大師主持道場以來,注重真修實行,以戒律為基本,以淨土為皈依。禪與淨土並提不重,弘宗演教常年不斷,恆以清規律制為叢林之柱石,此時南北戒壇久已被禁,為使戒法不絕,便令受戒者自備衣缽於佛前為作證明而受具戒。並著述有關律制軌範的文例,如《沙彌要略》、《具戒便蒙》、與《菩薩戒發隱》等,以便戒子研學戒法。提倡戒殺放生,於寺中開有專用的放生池和放生所,所著《戒殺放生文》風行於世。同時又將《瑜伽焰口》、《水陸儀規》、和《朝暮二時課誦》(諸經日誦)等佛門法事儀規的行文作了完善的修訂工作。這些儀規,一直相沿至今。

在生活上大師是簡樸清淡的,始終是麻布素衣以蔽身,一麻布幃都用了幾十年,日常行持作業都盡可能要求親力親為。著有三十二條自警以律己。待人接物應之以慈悲,外顯威儀之相而又不失溫和,為了道場與大眾不辭勞苦,平等地以大悲心行攝化一切。

大師一生致力於弘揚淨教,主持雲棲道場四十多年來,言傳身教中接引無數佛子同歸淨土,臨終前半月預知時至,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六月底,先往城中別諸弟子及故舊等言之:“行將他往”。後歸寺中具茶湯設供話別眾僧。七月初一,上堂對眾曰“明日吾行矣!”。晚上,大師示微疾,瞑目靜坐於丈室。次日夕,諸弟子等請留遺訓,大師睜眼開示:“大眾老實念佛,莫捏怪,莫壞我規矩。”言畢向西念佛而逝。師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十。其弟子奉全身入塔於五云山麓。自七祖省常大師生西至蓮池大師行化於世,其中間隔了五百五十餘年之久。此時間內教法式微,淨宗不振,雖有融通淨教弘傳淨土之高僧大德出現以救道法之沒落,然收效匪著。證諸史冊,最有功行且最為出色者當屬蓮池大師。

二. 蓮池大師的佛學思想

蓮池大師的佛學思想,主要在於融合各宗同歸淨土。在他的《普勸念佛往生淨土》一文中說的:“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道須佛證,正好念佛。”(見《雲棲遺稿》卷三)可以體現這一理念。其思想的歸趣雖說在於淨土,但對於華嚴與禪宗也頗有造詣。華嚴宗的派系中以他為華嚴圭峰下第二十二世祖師。另外他在《竹窗隨筆-經教》中又表明了對於經教的重視,文曰:“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懇懇勸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說何自來乎?非金口所宣明載簡冊,今日眾生何由而知十萬億剎之外有阿彌陀也?其參禪者藉口教外別傳,不知離教而參是邪因也,離教而悟是邪解也。……是故學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為模楷”。而在《雲棲法彙━閱藏要語》中又再說明:“大藏經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能一心念佛,心不攀緣,即定也;慧乃明照之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戒定慧也。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這些論點體現了他所說的念佛法門統攝無量法門的觀念。

正如蓮池大師自己所說的,念佛法門是他一生之所崇尚,必然的無論是自度或是度他都以三根普被,利頓全收的淨土法門為中樞。大師所闡揚的念佛法門有四類,分別為: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與實相念佛。其中以“持名念佛” 為大師所最推崇,認為:“觀想理微,眾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良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如闡揚持名念佛之功,最為往生淨土之要,若能持名深達實相,則以妙觀同功。”在他的《阿彌陀經疏鈔》中重申道:“單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國,可謂愈簡愈約,愈妙愈玄,徑中徑矣!”

大師認為學佛的根本是在於攝心,而持名念佛一法是為攝心要道。是以其非常注重對於心的修證,並指出修學“一心不亂”為:一心者,專注正境也;不亂者,不生妄念也。又將一心不亂分為事理二種,並與定慧結合,說明此一心即實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薩念佛三昧,即達摩直指之禪,即是轉識成智。因此而得結論云:故知念佛法門總攝一切佛法。

蓮池大師除了以身作則率眾念佛修行之外,也很注重以文字般若作佛事,餘時筆耕不輟,是以著述甚豐,主要代表作有:《戒疏發隱》五卷、《阿彌陀經疏鈔》四卷、《佛遺教經節要》一卷、《具戒便蒙》一卷、《水陸儀規》六卷、《竹窗隨筆》三卷、《往生集》三卷、《淨土疑辯》一卷、《禪關策進》一卷、《楞伽經摸象記》十卷、《緇門崇行錄》一卷、《山房雜錄》三卷等。這些著作在大師往生後由受業弟子大賢及居士等編集成冊,分為三類。凡釋經十一冊、輯古十一冊、手著十二冊,全集稱為《雲棲法彙》。明崇禎十年(1637)比丘智瑛募資刊為方冊本行於世。清代悟開法師贊此書為“真度世之寶筏,法門之柱石。”現今流通的版本則為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897)由金陵刻經處重刻刊行的。

據有關史籍記載,清康熙二十八年,聖祖親詣雲棲,雍正十三年,世宗冊封蓮池大師為:“淨妙真修禪師”,編入禦選語錄並御製像贊,贊曰:“三乘十地,頓漸偏圓。一句具足。法爾如然。作麼一句。阿彌陀佛。方廣等平,圓通明徹”。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高宗四詣雲棲寺,嘉慶十七年,雲棲寺不慎失於火災,仁宗特頒內帑並諭募緣重修,如是種種跡象表明,蓮池大師身後聲光顯著,盛為歷代帝王所尊,德蔭後世,道感千古,誠附一代宗師之榮稱。其豐功偉績將永遠在淨宗弘傳史上大放光彩。敬錄印祖所撰的蓮池大師相頌作為本文之結語並藉此表達誠摯之敬仰之情。

資料來源~~佛教簡介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6 02:17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