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7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武當山誌記載的茅山高道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8-11 01:06:2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從南宋到明初的三百年間,茅山道與武當道交往頻仍,教誼甚篤。在目前發現的幾部成書於元明二代的武當山誌中,共載有在武當山住持修道的茅山道士傳記六篇,相關詩文數篇。茲選錄如下,以供將來修《茅山道教志》者選用。



  南宋初年,上清派茅山宗道士孫寂然登臨武當山,興復五龍觀,傳上清五雷諸法,在武當山及周圍地區影響很大。元代清微派道士劉道明編纂的《武當福地總真集》卷下記載了茅山道士孫寂然、鄧真官及上清五龍派道士曹觀妙的傳記。

  孫寂然 ,“名元政,號寂然子。嗣業茅山清真觀,得上清五雷諸法之妙,遍曆福庭。時汴湖龍去,江漢罹金兵之厄,武當殿宇為之一空。紹興辛酉,首登武當,興復五龍,開闢基緒,以符水禳襘為民除疾,眾皆歸之。數年之間,殿宇悉備。高宗詔赴闕庭,以符水稱旨,敕度道士十人。後還山,仙矣。冠劍藏於桃源之東”。

  鄧真宮 ,“名安道。孫寂然之弟子也。自幼隨師開復武當。首蒙恩賜,盡得其師上清五雷諸法之妙。駕風鞭霆,其應如答。遠邇疾患,皆奔趨之。繼奏敕住五龍,興建正殿,頑石壁立,鑿其苦,默施神用,一夕雷雨為破其石。度弟子數人,以觀付之。潛調龍虎,內煉甲庚。嘉泰中,預告徒眾,掩臥而逝。大風拔木,移時方散,人謂乘風而往。劍瘞宮北,遺跡昭然”。

  曹觀妙 ,“名侍德。峴山人也。幼入道,居武當,嗣五龍之派。天性穎悟,舉止非凡。自作一家書體,飄逸有神仙之態,四方多效之。道法陰陽,靡不博究。膺觀妙之號,領住山之職。遠近皆師事。後移領三茅崇禧之任。及歸,晚節清高,眾期輕舉。一夕,夢守山之神語曰:‘三茅真君來日降此,君宜遠迓。'且即領眾迎至會仙峰,久無一人至者。日將暮,真君化田夫,荷蓑而至,眾莫之識,令挈物而歸。抵觀,拜於堂下。尋欲勞之,不得,但見異香襲人,覆滿庭戶,悔無及矣。後誡徒眾曰:‘此間仙凡混居之地,自今已往,世世不受道俗禮拜。'今武當道友不受俗拜,始此。尋立聚聖之殿以奉之。嘗謂門弟曰:‘吾因受三茅真君禮,不免金解。'端平三年十月末旬,果罹兵難。白膏凝膚,略無腥血。刃者致拜,釋劍而去。後斂其神蛻,塚於桃源”。

  從上述三位道士的生平事蹟看,他們都與上清派茅山宗有淵源關係,尤其是茅山清真觀道士孫寂然,在民族矛盾尖銳之時來到距金宋邊界不遠的武當山傳教,其膽量識見均非凡人所及。曹觀妙雖不是在茅山入道的,但他嗣上清五龍之派,崇拜三茅真君;且先任武當五龍觀住持,後又到茅山崇禧觀任職,這說明二山道士宗派相同,道官相互調任,關係相當親密。



  元代武當道教發展加快,先有北方全真道傳入,後有南方清微派傳入,各派道士長期相處,互相學習,交參影響,逐步走向融合。元末明初也有茅山派道士來武當修道。明代茅山派道士任自垣編纂的《敕建大嶽太和山誌》卷六《集仙記》錄有茅山道士曹古松的傳記:

“曹古松,義興人。生於元季,自幼入句曲山禮三茅君,出家元符萬甯宮,道士蔣貴和度為道士。質樸恬澹,懶與人接。手不釋卷,性理明白。後入武當煮石茹芝,韜光匿景,《黃庭》、《大洞》,一以貫之。後還句曲省親,復入杭之開元,又圜堵幾年。一日,對王眉叟真人作頌辭謝,端坐而逝。不數月間,蔣君忽見古松,儼若如生,拜辭而去”。

  明成祖為鞏固皇權,神化靖難繼統,大肆宣揚武當真武顯靈陰佑自己的神話,他大修武當道宮,並從全國各地選拔有道行的道士到武當山設醮辦道,使武當道教出現了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明代山誌記載28位元從茅山欽選的道士姓名,有傳記者二人。任自垣《太和山誌》卷七《采真遊》錄有茅山高道李時中的傳記:

“李時中,江都人。蚤年入三茅山從高士學讀《周易》、《文庚》、《莊》、《列》,諸子書無不涉覽。洪武初年,奉命差往北京崇真萬壽宮住持,後任道紀之職。永樂元年,皇上重其道法靈涉,有濟人利物之功,欽授道錄司右正一。四十四代天師張真人舉薦奉敕賜興聖五龍宮提點。永樂十六年解化,葬于檜林庵”。

  除李時中外,任自垣《太和山誌》卷八《樓觀部》還記載28位元從茅山欽選的道宮、道士姓名。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清微宮成,“欽授三茅山法師王崇進為住持,率欽選道士焚修”。同年,敕建回龍觀成,“欽授三茅山法師王克輝,率欽選道士焚修”。在“欽選各布政司道眾”名單裏,錄有“直隸應天府三茅山”道眾26人,其姓名為:“倪尊坦、董與全、許永和、任崇道、吳尊義、丁仕清、楊與真、楊道興、薛道真、王致熙、張佑童、張致善、王道泉、倪高亮、黃惟慶、史思恭、吳峰雲、萬得弘、謝士彬、陳澄益、周澄本、陳然遠、陳有誠、焦玄虛、陳景雲、茅克讓”。

  明代提調太和山參議方升編纂的《大嶽志略》卷二《人物略》錄有大嶽太和山玉虛宮提點、太常寺寺丞任自垣的傳記:

“任自垣,字某。幼穎悟,讀書便知句讀,曉大義,出家三茅山元符萬甯宮道士,遂知名。永樂九年,授道錄司右玄儀。永樂十一年選授太和山玉虛宮提點。宣德三年,升太常寺寺丞,提調本山。所著輯有《太和山誌》行於世。宣德五年,以壽終。還葬句容”。

  關於任自垣的字型大小和生平,《太和山誌》卷十五亦有記載。明代文人鄒濟永樂十三年(1415年)寫的《送道錄任玄義之武當玉虛宮提點序》云:“自垣字一愚,號蟾宇,京口之雲陽人也。幼稟玄質,清虛好學,旁通儒典,能辭章。然雅尚道品,不嬰世務。既而學道于茅山元符萬甯宮,宮在句曲積金山下,陶隱居道靖故基。此山洞虛內觀,其間有陵,洪波不登,蓋洞天福地之勝。一愚愛其山川清華,養高葆和于其間,尚友古人,若將終身焉。然玄學造微,名實昭著。永樂九年用薦起授前官,幸締交從。未幾,奉命採訪古跡靈壇。今四十四代嗣天師西璧張真人,以武當諸宮觀提點缺員,以其名聞,遂有今命。”明代翰林侍讀學士曾□永樂十七年(1419年)撰寫的《送玉虛宮提點任一愚序》云:“……今年春正月,以宮觀告成,捧表詣闕謝恩,值方修金大齋于洪恩靈濟宮,因得以法為煉師。蓋自甲寅至於庚申,凡七晝夜。車駕臨幸,躬致祀焉……既竣事,命皆賜賚,凡七百余人,文綺楮幣有差,而一愚獲賞獨厚焉”。

  任自垣在永樂十七年至二十年(1422年)間,還在北京幹成了一件大事,即奉旨纂修道藏經,且任總裁。明代翰林侍講王英所撰《送提點任先生還武當序》云 :“皇上在禦之二十年冬十二月,武當玉虛宮提點任先生自垣以所修道藏經成,將還於山中。而中書舍人王公利用、姚公宗禮言於予曰:‘初,任先生自武當來,適有詔購天下名山所藏道書,集學道之修潔博習者,校正類聚,會合而歸藏焉。遂以先生總之……'。與夫丹台之書,玉洞之文,會為大全,此萬世之盛典,而先生得裁而正之,亦何其榮且幸哉!”。 王英是明朝史官,敘事清楚,故其有關任自垣主持纂修道藏經的記載是可信的。

  關於任自垣的卒年,方升《大嶽志略》謂“宣德五年(1430年),以壽終”,不確。因為在任自垣編纂的《敕建大嶽太和山誌》卷首有進書表,題雲“宣德六年三月日,欽差太常寺寺丞任自垣謹上表”,這至少說明宣德六年三月以前任自垣尚在世。《敕建大嶽太和山誌》卷二補錄景泰五年的一份奏章云:“宣德三年二月二十九日,蒙敕太常寺寺丞任自垣接管本山一切之事……後本宮病故,宣德六年,有原任知州吳禮丁憂起復,仍除到來接管一應事務”。這表明任自垣壽終於宣德六年。



  任自垣纂修的《敕建大嶽太和山誌》有刻本傳世,其目錄分為十二篇十五卷,共五十六目。其篇名以三字為題,如“誥副墨”、“括神區”、“稽古跡”、“金薤篇”等,蓋仿南朝陶弘景《真誥》之例該志的篇目設置及名稱,基本上承襲了元代劉大彬編撰的《茅山誌》體例,從中也可看出茅山宗對武當道的影響。此外,任自垣還編有《太和山嵬遺》三卷,已佚。

  任志所載資料彌足珍貴,可以校正補充正史及辭書之不足,如《明史》卷七十四謂:“太和山提點一人”。任志卷八明確記載的正六品提點共十七人,分管七個道宮衙門。又如《明實錄》、《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均未記載營建武當宮觀的工匠姓名,任志卷十三所收《敕建宮觀把總提調官員碑》則列名工種工匠作頭姓名六十三人。由於任自垣是道士出身,故對道教記述尤詳,如卷六記張守清、張三豐等人的生平事蹟,卷七有關欽選提點等高道傳記,卷八有:“欽選各布政司道眾”名單,卷十二、卷十三錄元、明道教碑及卷十五所錄明初著名文化給武當道士的贈詩、贈序等,對研究當時各地道教的發展情況及各道派之間的關係,對考證明代道藏的撰修史,對考查武當道教的歷史地位和在官方民間的影響不無裨益。

  任志卷十五錄有當時文人道士為任自垣創作的詩文二十餘篇,除上文提到的三篇序外,還有胡儼的《蟾宇歌有序》、昆陵胡源潔的《次韻並引》、《次蟾宇圜中一十六首》、四明余士吉的《寄玉虛方丈》、嗣天師張宇清的《蟾宇詩》、《中秋偶興奉寄任邵二公次日別還》、《墨竹寫環翠樓中》、京口胡腶的《贈武當提點》、王價的《寄贈太和羽人》、鄱陽袁正安的《律詩一首寄同寅》及七絕一首等。

任志卷二還錄有當時帝王為任自垣作的詩歌,如明仁宗有《禦制蟾宇歌》、肅王有《賜任蟾宇海嶽錄幽詩並引》、安王有《賜任蟾宇詩》、永興王亦有《賜任蟾宇詩》。

  任自垣本人也能作詩,山誌中錄有署名“句曲蟾宇”的七律二首:

  其一,《趙提點月夜見訪》:“窗前紙帳月見白,一榻照我如銀盤。夢游似吃姜巴韭,想像重簪掾冠。山根澀住萬籟吹,木吹落盡三更寒。獨有知微最相得,此時天柱亦盤桓。”

  其二,《過李幽岩尊師墓》:“三年不吊李謫仙,夢裏如今思恫然。十裏桃源藏暖峪,半灣花霧隔晴川。豢龍化雨空遺井,跨鶴乘風不著鞭。記得虛堂聰揮塵,五千先說穀神篇。”

  此外,在任志卷十五《雜著》中還錄有宣德三年任自垣寄給第四十五代天師張懋丞的《啟》,茲不贅錄。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十二至十五世紀三百年間,茅山派道士對武當道教的發展興盛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前人研究茅山道教多著力於東晉至北宋一段,而對南宋以後茅山道教的繼續發展和對外影響研究不多。本文鉤稽史料,羅列前賢傳記、詩文,不敢妄稱研究,但願能起到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9-24 16:4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