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9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對道教的一個概念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2-3 00:24:3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中國道教,是一個動態歷史的概念,它屬於中國文化三大支柱--- 儒、道、釋三大教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土生土長的宗教、中國文化的土特產,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魅力,五千年來流傳於整個中國社會,對中國古代的政治、醫學、經濟、思想和藝術文化、民風、民俗,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所以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那麼要怎樣去認識道教?究竟什麼才是道教?簡單地說:「道教,是以長生不老之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本土固有的宗教,它以神仙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勸人通過養生修煉和道德品行的修養而長生成仙,最終解脫死亡,求得永恒。」

  老子是道教的「道祖」,要瞭解道教,必先瞭解老子的生平。傳道教是承繼老子的思想,由張道陵設教。我們都知道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人,但為什麼人們稱老子為「老子」,而不稱「李子」呢?考古以來,凡稱「子」字的,皆稱姓,所以老子應該姓「老」。《禮記.曾子問》註說:「老聃,古壽考者之號。」考則老也,「老」有壽長之義,「聃」亦有「老」義。所以說:「老聃者,古壽長者之號。」

其實,老子應該不姓「李」,傳云:「老子在李樹下生,指李為姓。」而據春秋二百四十年,當時並沒有人姓「李」;《戰國策》始有李悝、李克等「李」姓。可見「李」姓出於老子之後。老子,楚國苦縣人,即現今河南省鹿邑東部,接近安徽省的亳縣;也有人說,老子是「陳國」人。其實在歷史上,「苦縣」原屬於「陳國」,春秋末期(公元前四七九年)楚國滅陳國,陳國遂歸于楚國;又春秋以後,「相縣」虛荒,今屬「苦縣」。現今故城猶在。

老子一生的經歷,基本上可舉兩階段來說明:前者做過「周室王朝」的史官,後段則過著隱居的生活。依《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是周朝守藏室之史,<天道篇>稱為「征藏史」,後人也稱「柱下史」。其實三者都一致,是同樣性質的官,即負責收集及管理文獻檔案的官吏,大體與今日的國立圖書館館長之職相同;而此一職位,越往古越重要。

老子時代,這個職位之重要性已經減輕許多,加上當時周室衰敗,「天子」乃名存實亡,於是老子後來便辭官隱居。其實老子辭官的真正原因,源於公元前五二0年的「王子朝」稱兵作亂;公元前五一六年,由於晉國軍隊的參與,「王子朝」等失敗,「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即把周王室的典籍帶到楚國,老子因為官失其守,自然只有辭官一途。

老子辭官後,初到故鄉「陳國」,並在附近一帶遊歷,與楊朱、庚桑楚及孔子時有往來;後則西遊,最終客死秦國。而老子《道德經》一書,就是老子在入秦的路上,經過函谷關時,應關令尹喜的請求而作。

老子,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家,其所以能如此,實與他個人的經驗和經歷有關。史官,是當時知識最淵博的人,舉凡天道、禮法、歷史等,無所不知;加以隱士的生活,能全心一致擺脫職業的限制,可以清靜地思考歷史。因此,史官的知識及經驗,與劇烈的社會變動,孕育出老子哲學。

雖然有很多學者研究老子仙去後其後代的情況,但根據司馬遷說:老子的兒子李宗,做過魏國的大將軍,封地在「段于」。李宗的兒子叫李注,李注的兒子叫李宮,李宮的玄孫李假則在漢文帝時做過官。李假的兒子李解,是「膠西王」的大傅。老子到李解只有九代,經過了四百多年;如果從玄孫輩一直計算下去,則可能不只是九代而已。

老子與孔子的關係,素為史學家所注目。據《史記》記載,孔子曾「問禮於老聃」,老子還對孔子說出一篇議論,大意是:「君子得其時,可以出來做官;不得其時,則應隱居起來。君子智慧超人,外表應像愚人一樣,因此應該棄掉你的驕氣和奢望;因為這個東西,對你的身體沒有什麼好處。

」孔子聽後,認為老子的這段話,講得很高深,於是稱讚老子就像是一條乘風雲而上的龍;孔子謂弟子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呂氏春秋.當染》也說:「孔子學於老聃。」大約學的是「禮」。《禮記.曾子問》中說:「孔子曰:『昔吾從老聃助葬於巷堂。』」云云,是說孔子曾經向老子學葬禮。可見老子是一位深懂周禮的禮儀專家。


道教儀範

道教繼承了中華民族先民的祭神、祈禳、禱祝等儀式,並加以規範,作為宗教活動的定型模式,形成道教儀範。道教儀範,為歷代宗教大師演教所需,歷代以來多有增刪,從現存的明《正統道藏》中,可以看出「戒律、威儀、章表」等三大類龐大的道教科範。

道教儀範的興起,是隨著道教的創始而來。張道陵在教民中實行「三宮首書」、「正一法文」受護身符及三戒、五戒、八戒受籙等,是道教最初的入教和禱祝儀式。戒律,是道教徒的行為守則,奉戒專一,可制止「惡心邪欲」和「乖言戾行」,作為正道的階梯。所以道教對戒律非常重視,從律壇傳戒的《戒經》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戒」的重要性。

威儀,是醮壇的威儀和齋,乃齋法典式。凡舉行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動,都有一定的定規儀式,這種定規程序儀範的經書,叫做「科」;即道教儀式所謂的「按本宣科」。舉行科儀,其威儀包括醮壇中的一切陳設和舉止行為,要求全部符合齋法典式,叫做「如儀」。

「醮」是做法事或道場。「齋」則是「戒」的另一種行持,通常以「齋」「戒」連稱,誠如「齋戒沐浴」或在建醮之前要素食、清心、潔身,都是齋的內容。簡單地說,「齋」是「醮」前個人「身心潔淨」的程序;在持定的日子吃素,可以得到福報,猶如「三元齋」是農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為上、中、下元齋日,「庚申齋」「甲子齋」是六十歲的庚申日、甲子日為齋日,「本命齋」是自己的生日為齋日。

上述齋日,有解冤、祈福、拔罪、禳災、保命、延壽等作用;尤其「齋」若用「醮」的儀式來舉行,則主要是為了遷罪祈福,或為死者追荐拔渡,如「黃籙齋」「金籙齋」「玉籙齋」「九幽齋」等,但這種齋法已經鮮人應用。章表,是向神申求表達之文書,因為古代要寫這種文書,一定要用青藤紙寫,故叫做「青詞」,或稱「綠章」。

青詞文體多為四六句法,即「四六金書」。古代有不少文人擅長青詞,明朝的嚴嵩,即以青詞而獲得皇帝的賞識。章表的用法,有種種不同的場合,對道教最高神上表叫做「上表」,一般則叫做「上疏」。

道教啟建敬神最常見的活動方向,或念經道人的行為,多循著這種規儀,來完成醮事中的威儀。


道與教的體用

道教有一體二用之行:一體者「道」;二用者,一行宗旨用,一行宗教用。「宗旨」為老、莊哲學思想,「宗教」為祈禱、齋醮、威儀。故以宗教為本,則本於老子之清靜無為,達至常清常靜、不生不滅而後已。

宗教發於漢初之張子房會四皓、訪赤松子;其九世孫張道陵,授太上祕笈和真文寶符,闡教演法,普渡眾生。天師創教,至金、元時代,演出「全真」教旨。

道教日用又有五乘之法:一曰「宗」,二曰「教」,三曰「律」,四曰「法」,五曰「科」。宗者,萬緣是息,一念不起,坐而待成。教者,垂象教化,講究和解釋,假此以得開悟。律者,從方丈,守律壇,演三壇大戒,生慧而登真。法者,正一符籙。科者,常行課誦,祈禳懺悔,濟生渡死道場。而五乘之法,皆有規範儀注,道人欲證道登真,必先依規矩範圍,修好身心,並行持不懈,自然體道合真(心合道心,則道不遠人)。

是故人類果要調和精神生活,達到至善至真、至美至樂的境界,惟能遵守天命和順道軌循,以求清靜、自然。因為道,是先天而生、造天地、育萬物的;文化院 汶羅清水祖師說:「蒼蒼穹天,莽莽大地;冥冥者神,蒸蒸者人。一言以蔽之,無道不立;一理以貫之,無道不存。天有天之道,為陽為剛;地有地之道,為陰為柔;神有神之道,為靈為靜;人有人之道,為誠為動。發於太上,立德為心;終於太極,無極為始;斯太偕之瑞也。」

上述祖師這段話,可見其「道」是一種不可見、超人力量的承認。這種力量,使人類遵道而行,可以得到「道」的充分養分、生生之機,並維持一生的命轉,人類對它遵循、敬畏與崇仰。其實,道教是超人間的一種理想,從這理想中,得以覺悟人生,契證宇宙真理。所以道教沒有迷信和神祕的色彩,而是理智上乘,促進社會和人類的進化(上考前述道教威儀科醮律法而明)。

尤其道教哲學,是中國哲學主幹上的一個重要分枝,為中國哲學不可分割的要素。道教哲學思想的演化,隨著中國哲學的演進而發展,與之有同步對應的關係。道教既受到社會思潮和時代精神及理論思維的肯定,尤有自己獨特的理論價值奉獻於中國哲學和文化,同時促進哲學之發展和理論思維的進步,也為道教哲學在歷史上,作出了特有的貢獻。

文出:高雄文化院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2 20:5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