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0-6
- 最後登錄
- 2015-7-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1901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1985
- 相冊
- 3
- 日誌
- 45
狀態︰
離線
|
櫻花鉤吻鮭
學名 : Oncorhynchus measou formosanus
簡介
櫻花鉤吻鮭,又稱梨山鱒、台灣鱒、石川氏鮭魚,泰雅族語稱之為Bunban。成體體長在約20公分以上,其最大特徵是背上具有脂鰭,體側中央有9~11個橢圓形雲紋斑點。根據研究顯示,櫻花鉤吻鮭在冰河時期,與一般鮭鱒魚類一樣具有洄游性。
台灣的櫻花鉤吻鮭在分類上是屬於相對於大西洋鮭(Atlantic salmon,屬名為Salmo)的太平洋鮭(Pacific salmon,屬名為 Oncorhynchus)的一種,本種魚類具有很強的溯源本領,常能返回其出生河流產卵。
在台灣的分布
在1940年代的調查原本還可以發現櫻花鉤吻鮭的分布遍佈松茂(現今台中縣和平鄉梨山附近)以上整個大甲溪上游的流域,包括有七家灣溪、高山溪、司界蘭溪、南湖溪、合歡溪、有勝溪及思源啞口附近, 都可以看見櫻花鉤吻鮭的蹤影,其中以七家灣溪及司界蘭溪最多。然而台灣光復後國人並未重視其價值,將河域兩岸積極的開發成為農業區,再加上任人毫無限制的濫捕、電魚及毒魚。因此到了1960年代,發現櫻花鉤吻鮭只出現在七家灣溪、高山溪和司界蘭溪;而後又因為要保護德基水庫而大量興建攔砂壩,改變了鮭魚棲息的環境並阻斷了鮭魚洄游的路線。因此到了1980年代以後,其生存區域已縮減至七家灣溪流域短短七公里左右的河段而已。
食性
經由研究櫻花鉤吻鮭的食性,可以發現到櫻花鉤吻鮭為屬於肉食性魚類,主要以昆蟲為主,偶以少量藻類為食,昆蟲則以水棲昆蟲(石蠶、石蠅、蜉蝣等的幼蟲為主食。野外觀察可以發現櫻花鉤吻鮭也會跳躍出水面捕食飛於水面上的昆蟲、蜘蛛以及水中的蛙類、蟹類,上游沖下來的植物碎屑也照吃不誤。
產卵
雌魚會選擇河床淺流處、通水良好的石礫地為產卵地,並且利用尾巴與身體後半部有力的連續上下拍動,使河床上的砂粒與較細小的碎石揚起,讓水流帶走,只留下比較大的顆粒。這樣沒有藻類附著、細沙覆蓋的場所,因為不會影響到鮭魚卵的表面呼吸作用,因此是最佳的孵化場所。
壽命
洄游型鮭魚因為把體力都用在上溯回出生地產卵的過程,所以在繁殖期產完卵後,都會力竭或受傷而死。而台灣的鮭魚由於是屬於陸封型的鮭魚,所以並不需要花太多能量和力氣在溯河而上,因此一般來說可以活3至4年以上。
攔砂壩對櫻花鉤吻鮭的影響
攔砂壩原本興建的目的,主要是希望減緩下游水庫之泥沙淤積。但是阻絕了泥沙,更阻斷了櫻花鉤吻鮭的去路。它們的族群被強迫隔離,壩與壩之間的鮭魚基因無法交流,只好近親繁殖,終究造成族群品質下降,在面臨大自然的考驗時屈居劣勢。攔砂壩扼殺了櫻花鉤吻鮭的生機,同時也改變了棲息環境。原本 具有深潭、淺流、湍 瀨等多樣風貌的七家灣溪被改造成單一表情。幽遂的深潭被泥沙填淺了,櫻花鉤吻鮭失去天然的避難所。當颱風來襲時,無處藏身的鮭魚只能任由洪水沖流至下游,因為攔砂壩隔離而無法回溯至原地。攔砂壩並且造成溪流地形坡度變緩,而使得溪流水溫提高,影響櫻花鉤吻鮭分佈範圍與繁殖存活率。
保育措施
政府除了將七家灣溪整個集水區劃作野生動物保護區之範圍,更將七家灣溪河岸五十公尺劃定為核心區,將以往的農業用地轉為造林植樹,並且在周邊地區加強水土保持改善工程,明顯的減少土壤流失。農場全區進行污水收集管線與處理場的建設,也可以有效的改善七家灣溪水質。同時對七家灣溪的攔砂壩,國家公園管理處積極的研究與執行攔砂壩的改善措施和拆除工作。並著手興建新的復育中心,也將最適合做為櫻花鉤吻鮭避難所的湧泉池地區重新整理,以增加洪水期櫻花鉤吻鮭生存的空間。櫻花鉤吻鮭的人工復育工作,將人工受精孵化成功的仔稚魚在成長至可游泳覓食的階段後,逐步放流至各河段。一方面增加櫻花鉤吻鮭在現存棲地七家灣溪的族群數量,另一方面更希望藉由放流至其他支流的方式希望開拓櫻花鉤吻鮭的分佈範圍至以往櫻花鉤吻鮭曾經分布的大甲溪其他支流,如司界蘭溪和桃山北溪等地。同時也藉由放流到較上游的河段,減少上游地區個體的近親交配所會產生的問題。
《 本帖最後由 草薰風 於 2011-2-22 16:15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