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0-6
- 最後登錄
- 2015-7-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1901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1985
- 相冊
- 3
- 日誌
- 45
狀態︰
離線
|
◆ 信仰 ◆
伯公
「伯公」是客家對福德正神的暱稱,原意是祖父的兄長。伯公壇的外觀非常類似墓冢。何以土地神祇以這種形式出現,原因不甚明朗。可能跟客家相信土地為萬物承載生養者,所以不能以建物覆蓋,而且後方還要有樹木,以便接受天空的靈氣有關。或者,最親近的伯公,就是神界與人間溝通的銜接點。不過,現在客家人已經紛紛為祂塑像建廟。所以在北部傳統墓冢式的伯公已近乎絕跡。
義民爺
簡單的說,義民爺是清朝兩次變亂中死難的義軍。無論是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或是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中,全臺各地都為這些協助平定的非正規部隊犧牲者建立廟宇祭祀。何獨北臺灣客屬以此浩大排場表達敬意?住在楊梅的陳老先生翻開族譜,指著渡臺二世的某個名字,說這位祖先就是義民。所以「義民廟等於是我們的家廟!」。1878年新竹內山的金廣福大隘地區加入後,義民祭典已成為北臺灣客家族群最大的宗教盛事。至今轄下已達十五大莊,換算成行政區為19鄉鎮市內近240個村裏。平鎮義民廟的十三大莊也達到近兩市一鎮內的近百個裏。臺灣恐怕罕有其他的祭祀組織可和義民爺匹敵。
三山國王
對照臺灣本土產生的義民爺,三山國王被視為是客家的原鄉神祇。其實不然,而且經由各種歷史因緣,三山國王在臺灣呈現的是不同的形貌。傳雲在隋朝時,廣東有神人三兄弟,領受天命分鎮巾山、明山、獨山,日後歷朝歷代屢次顯聖,護國祐民,宋朝時誥封為「三山國王」。三山位於潮州府揭陽縣(今劃歸揭西縣),因此成為潮州府的代表性信仰,並傳播到鄰近的惠州府與嘉應州部份地區。日後三府州的移民將三山國王奉往臺灣,因為這些移民中以客家居多數,所以客家與三山國王遂被劃上等號,其實不盡然!
臺中縣豐原地區今日已鮮聞客語,但是豐原慈濟宮媽祖廟仍陪祀國王,上南坑等地仍有國王廟,隱約道出豐原一帶原先的客家色彩。而海線的清水、沙鹿都有客屬東遷豐原、東勢以後留下的國王廟。
南彰化平原上的員林等鄉鎮的饒平客家,蔚為三山國王之鄉。河婆崙更分靈予濁水溪南岸的西螺客屬。雲林新虎尾溪以南仍以饒平客屬居多,因此三山國王神威大揚。鬥六附近的前粵籍九莊齊聚爐下,形成臺灣最大範圍的三山國王信仰組織!西行至北港附近,雍正年間以來的潮屬移民仍在三山國王庇蔭下,緩衝於漳泉之間。跨越牛稠溪,19世紀散逸的加走莊國王,迄今仍為太保市若干莊頭的主祀或陪祀神明。而在這些區域以西,雲嘉兩縣的泉州祖籍人群中的國王,大抵為客屬東遷後的遺址。
本文感謝邱彥貴,吳中傑熱情提供
《 本帖最後由 草薰風 於 2011-1-3 09:24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