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0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612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戰國時期主流道家學派。“黃”意指黃帝,“老”意指老子,黃老學派則意為以黃帝為依托,發揚老子思想的一個學派。該學派與老莊思想有著顯著區別,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分歧,這個學派的重要特征是和法家有著緊密的聯繫。中國近年來將黃老學派定義為道家和法家的結合,在西方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該學派主要談討社會政治問題。
黃老學派的思想起源
戰國時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在當時諸如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派中產生了一群特殊人物,他們本身都帶有如下一種道家氣質:不受所處社會環境中虛假善惡觀念的影響。《荀子·正論》:“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人們真正的欲望其實很少,可他們卻相信它們是很多的。)是這類人的格言之一。他們可以忍受這個世界加給他們的侮辱和謾罵,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侮辱並不能玷污他們真正的尊嚴。他們內在的對於世界的冷漠無情中,具有一種和老子、莊子一樣深刻的精神獨立性。這種內在的寧靜最終產生了像慎到這樣特殊的人物,他同時被歸為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特殊性在於,道家思想成為了促進他社會目的的工具。
黃老之「道」
司馬談曾這麼總結黃老學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由於黃老學派將“道”作為一種工具,那麼這種和“無為”具有相抵觸的概念的“道”必然和老子、莊子之“道”存在其不同之處。
黃老學派的政治主張
黃老學派不同意老子原始主義的觀點,政治秩序被同樣認為是“自然”的。慎到持有這樣的觀點:制度和文明本身就是“道”的具體表現。這是由於慎到本身內心的寧靜,沒有偏見,不帶價值判斷,他完全不受制於他人的生存狀態中,才最終得到了“法”是“道”的終極體現這樣無暇次的觀點。慎到主張“賢未足以服眾,而勢足以屈人。”(賢人並不能說服很多的人,但一個有權勢的職位足以使他人屈服。)這是和法家先驅申不害的“術”不同的。所以黃老學派的政治主張為“君無為而臣有為”。君王只有依賴其下屬的目的性活動(有為)才能維持其本人的無為。以制度為基礎,將責任委托給他人,而自身只是將這種制度和他的精神融合在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