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教史] 中古全盛時期的教會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7-15 18:31:5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中古全盛時期的教會

    經過了從羅馬帝國的衰敗滅亡,蠻族的入侵而導致的一切動亂,一種新的文化逐漸的醞釀而成,其中包括了下面的幾個因素,一是希臘羅馬文化的殘餘影響;二是日爾曼蠻族們的傳統;第三呢,則是滲透了一切的基督教精神。自從第十一世紀以來,歷代的教宗努力清除玷污教會的許多弊端,尤其是聖額我略七世的艱苦奮鬥,終於掙脫了日爾曼皇帝們的干擾,恢復了教會所應有的獨立自主。

聖教會也就從這時候開始重新奮起。中古時代的文化在十一世紀末期到十三世紀的末期,達到了最高峰,並且實現了歷史上僅有的一種社會狀態,也就是說,歐洲的各個民族,雖然保持著各自的獨立政治,和各自不同的習俗,卻形成了一個清一色的社會,因為彼此之間的聯繫因素,並不是一個共同隸屬的國家元首。換句簡單的話說,維繫彼此的不是人,而是一個共同的信仰、一個共同的理想。各民族都曉得自己和其他的民族都是一個在天之父的子女,耶穌基督的弟兄,也都承認教宗是唯一基督在世的代表,連政治、武力也得在神權之下低頭。教宗在這時期,鼓厲教友們組成了十字軍,以武力去解救被回教徒所佔領的聖地。強度而虔誠的宗教生活,具體的在和平的事業上的表現,比在軍事上的成效更大。例如,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學;建築了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大教堂,傳教士遠來東方傳教,也是在這個時候,正是我們元朝忽必烈的時代,還在北京,當時稱大都的地方,建立了一個主教區。歐洲新興的民族國家,也都在共同信仰的聯繫和教宗的領導下,處處表現了活潑的生氣,顯示了宗教生活的新面貌。當時的環境,有利於文化的發展。蹂躪歐洲長達六世紀的蠻族入侵已經中止,無政府的狀態也隨之消失,封建的制度也逐漸形成,人口也不斷的增加,工商業逐漸發展。蠻族入侵時,人都逃亡到鄉野之間,而這時城市生活活躍了起來,不但是商人多聚集在城裏,連讀書的知識份子,建築雕刻及金銀細工等工匠們,也都在城市裏工作生活,以聖堂為中心的聖堂學校和高等學府,也都紛紛的成立了。德意志、英吉利、法蘭西、西班牙等,也都在此時完成了現代國家的雛型。而當時的義大利已經被公侯和獨立的城市所瓜分,中央則為教宗的領土,這些國家有時候和平相處,有時候爆發戰爭。當時的歐洲,似乎和十九世紀表面上沒有多大的分別,最為奇特的就是,中古歐洲各國之間的戰爭,多起于國王、公侯和軍隊之間的衝突,而民族之間則很少彼此敵對,交戰雙方的首長,從來都沒有想過拘留敵國的人民而囚禁在集中營中,百姓可以自由出入而沒有什麼國境的限制。聖伯多祿的寶座,也可以是義大利人、德國人或法國人來繼承,一位義大利籍的主教,他可以到英國去掌理某個教區;一個英國籍的主教,他也可以在法國掌理某個教區。在巴黎大學,有著來自各國著名的學者擔任教席,所招收的學生也來自歐洲各地,這種現象都是極為平常的事。拉丁文是當時知識界共通的語文,也是國際之間外交的語文,幾乎人人都懂。在藝術界也是一樣,建築聖堂的工程師、建築師、雕刻師,以及其他的技術工作者,都可以自由的來往歐洲各國去工作,歐洲各民族不在國籍上作不同的劃分,形成了一體,分享著同一的文化,當時的歐洲,這種合一的形成,並不是建立在土地、種族或語言的一致上,而是因為各民族都有一致的宗教信仰,形成一個基督教世界。人民團結的意識感,是來自聖教會,教會的訓導是一致的,信友們觀點一致,形成共識。凡是領洗的人,都是耶穌的苦難聖死所救贖的,同為一個在天之父的子女,每一個人都是基督奧體的肢體,這種信仰是普遍的,懷疑天主的存在或對天主漠不關心的人很少,更沒有所謂的“無神派”。教友雖然已經領洗,但仍然帶著人性的弱點,言行和信仰不符合的也處處可見,習俗或行為有時也很粗野,但是行為不檢點的人,曉得自己是犯罪,也知道必須悔改才能得到寬恕,甚至有時候,他們作補贖的熱情,比犯罪時的欲情更加的熱烈。信仰主導了社會和個人的全部生活,可以說,天主教的氣氛彌漫了整個兒的歐洲,教堂的鐘聲成了日間生活的節奏,教會的日曆是他們一年中,生活行事的指南,主日是公訂的休假日,節日都與紀今耶穌一生事蹟的紀念日。此外,也包括了紀念聖母和聖人、聖女的瞻禮。每一個人,一生中的重要階段,都被七件聖事所聖化,嬰兒出生後不久,便由家人抱到聖堂去受洗,通常也同時領堅振,教友一年辦好幾次告解,也多次領聖體,不過,沒有像今天這樣,只要望彌撒就去領聖體的習慣。除了很少的特殊情形外,聽告解的神父,所加給前去告解的教友們的補贖都不是公開的,不過,要比現在的重多了,多半是長久的祈禱、守齋、施捨等,有時候也會命人到某地去朝聖或參加十字軍。主教給那些願意獻身事奉天主的人,祝聖為司鐸,要結婚的男女,應當在神父面前表明雙方的意願,並且接受神父的祝福,最後,當人走到生命的盡頭要脫離塵世的時候,神父會為病人傅油,減輕臨終者的神形困苦。

通過上面我們可以知道教友一生的重要階段,都由所舉行的七件聖事而得到了聖化,而每天的生活呢,也都在祈禱的氛圍中,他們當時念些什麼經文呢?天主經、信經自然早就通行,現在的教友所最愛念的,敬禮聖母的經文,像萬福瑪利亞和恭賀聖母等,也是當時所流行的,這證明了中古世紀已經熱心敬禮聖母了。而對聖人聖女的敬禮,也已經通行了,信友們很愛閱讀聖人聖女們的行傳,也習慣的會請聖人聖女在天主台前為他代為祈禱、也尊奉他們為模範,作為自己的主保和衛護者,將他們的聖像雕刻在石頭上,或則呢,繪製成彩色玻璃作為聖堂的裝飾,此外,對他們的遺骸也特別敬禮,每年在他們的瞻禮日或天災流行的時候,抬著聖人聖女們的態像或遺骸,在村中遊行。

下面為各位描述,中古時代的幾種熱心的事蹟。然後再看看當時教會內的朝聖活動,以及對勞工問題的態度。還有在教會內教友們愛德的具體表現。中古時代的教友,無疑的是傾向信仰的,他們並不需要像近代歷史家所要求的證明,就會以信德和虔誠相信聖人行傳上所記載的奇跡,以至於,在敬禮聖人遺骸上,往往摻雜了一些迷信的色彩,甚至有人為了能獲得珍貴的遺骸,便不惜採取不很正當的手段,甚至有人為了能獲得珍貴的遺骸,便不惜採取不很正當的手段,甚至連隱修士們也不例外,還有的更假造遺骸來販賣圖利的呢!聖教會有時候就必須出面糾正,敬禮聖人聖女的遺骸本身固然是無可厚,但是,提醒他們勿忘基督,才是一切聖德的完美模範和根源,才是教會的主張。到了12、13世紀時,教友們已經和以前有所不同了,他們都更注意到,救主耶穌的天主性,對耶穌的天主性特別的尊敬。教友們尤其欣賞降生成人的天主,臥在馬槽中的耶穌聖嬰,以及為世人承受苦難和死亡的事蹟。聖“五傷方濟”發起並推動在耶誕節的時候,在修道院、在聖堂、在家庭裏佈置馬槽,來紀念耶穌的降生奧跡。從此以後,也就相沿成習,一直到今天,已經成為全世界最普遍的,在過節時不可少的習俗之一了。

中古世紀的教友,感覺在聖堂內如同在自己的家一樣,主日和瞻禮日,喜歡在聖堂裏消磨很長的時間,在廣闊的聖堂穹窿下,彩色玻璃窗在陽光的照射下,所映現的美麗圖像,禮儀的莊嚴、祭衣的富麗、聖樂的和諧、合唱歌聲的韻致,這些都吸引著教友們的心靈,何況這時期,既無報紙、收音機、電視、電影、KTV、電腦、網路之類的工具作為消遣,所以教友們在聖堂裏都能安心聽講,講道的神父,或是講解聖經或是闡明當天所慶祝的耶穌基督的生平事蹟,有時候,為了使道德的講勸更加的清晰動人,便增加了比喻或是有趣的故事,教友也可以當場提出問題,請神父解答,難怪他們能一連靜聽兩個小時也不感到厭煩了,當時神父不只是在聖堂中講道,既使是在公共聚會時,在市場、廣場,以及婚喪筵席前,也常有人講道。此外在各種不同的時日,尤其是在耶誕節和復活節的時候,會在聖堂裏表演聖經的故事,演員大都是司鐸或其他品級的神職人員,穿著依劇情的需要而設計的服裝,表演牧童和賢士朝拜耶穌聖嬰,或是耶穌受難的故事,或是復活節的清晨,聖婦去聖墓的故事。開始時,先念幾節聖經,隨後就用當地的方言代替拉丁文來加以表演,因此這一類的表演,就像禮儀的延續一樣,但是,演戲的部份不在聖堂裏,而是在聖堂外面的廣場上表演,有時候情節也不限於聖經的記載,也穿插了聖人的行實和想像出來的動人情節,到了中古時代的末期,也就演變成為宗教性的戲劇。

在當時還有另外一種信仰的表現,在中古時代教友的生活中,也占了重要的地位,那就是“朝聖”的活動,這種朝聖的活動開始于初世紀的時候,是有一批一批的教友從其他教區來到羅馬,在伯多祿、保祿的墳墓前舉行敬禮和祈禱,或是到巴勒斯坦去朝拜耶穌曾經住過的地方,以及耶穌受苦釘死和埋葬的地方。蠻族入侵時,雖然各地有戰亂,並沒有使這種朝聖的活動完全中止,戰亂平息以後,朝聖的教友又不絕於途了,而且,有更加頻繁的趨勢。究意為什麼盛行這種朝聖的風氣呢?原來呀,參與朝聖活動的信友們,大都是為了向天主請求某種恩惠,比方說,請求疾病的痊癒啦!或是懇求赦免某種罪過啦!或做補贖啦!或者只是為了表現信德、讚美光榮天主和祂的聖人聖女們,或者呢,是為了修德立功而去羅馬、耶路撒冷或是西班牙的聖地牙哥。相傳聖雅各伯宗徒的墳墓在聖地牙哥。也有的去各地為奉獻給聖母的聖母堂朝聖。那些旅程也都相當的遙遠,而且危險重重,既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還得餐風露宿,比方從巴黎到羅馬,往反就需要八個月,去耶路撒冷就要花上三年的功夫,然而所看到的往反朝聖的教友卻是絡繹不絕。據統計,只是去聖地牙哥的每年便有30方人。西元1300年,教宗鮑尼法爵八世建立聖年大赦時,到羅馬朝聖的,一年竟達到兩百方人。再從另外一件事上,可以知道聖教會的精神和價值觀,已經普遍的滲透到教友們的整個兒生活。對教友而言,工作已不再只是為掙衣食不可少的方法,而且是對團體的一種義務,也是聖善的活動和立功的泉源。農人耕田,工人打鐵、鋸木、制革都是在行善立功,為他人服務,儲備自己升天堂的財寶。教會不斷的重複著聖保祿說的話:“誰不工作,不配吃飯”的工作率。也把大聖若瑟這位木匠和工匠之子納匝肋的耶穌,作為勞工的模範,過去那種輕視勞工的態度,已經逐漸的被揚棄,同行同業,組合在一起,制定生產的方法,形式和工資;同時也是彼此互助的機構,以便救助生病和年老的工人,它也是各種善會,每一種善會,都有它自己的主保聖人,特敬主保聖人的節日和供奉主保聖人的祭台,會員們會以彌撒和聚餐來慶祝,它也照顧同行會員的喪事並為亡者祈禱,主日和大瞻禮,一律停止工作,到聖堂去參與彌撒和各項慶祝活動,這樣工人們一年當中就有一百來天的休假。

接下來的內容是中古時代,基督徒愛德的具體表現,也就是說,慈善事業盛行的情形。由於當時的政府,一直都不認為有照顧孤寡孤獨,以及窮困百姓的責任,而當時天災人禍還真不少,像戰亂、瘟疫、乾旱、饑荒等等。救濟災難的組織也就應運而生了。在農村,辦理各種慈善救濟業的是本堂神父和隱修院,每一座修院都附設收容病人的醫院,和招待行旅及朝聖者的招待所,在城鎮裏,有時候是主教,有時候是修院,有時候也會是某位大公爵或侯爺,或是富有的教友。創立醫院,專門在醫院照顧病人的修會也是在這時候創立的,他們把貧病、受苦的人,看作是受苦的耶穌基督似的,所事奉這些貧病受苦的人,就是事奉天主、事奉耶穌基督,因為耶穌說了:“你們對我這些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這時候在歐洲正流行痲瘋病,那是由東征的十字軍和往聖地朝聖的人,在近東被感染後,回到歐洲傳染開來的。只在法國一國之內,十三世紀時,就有兩千多人染患了痲瘋病,於是有許多地方設立了痲瘋病院,專門收容已經受到感染的人,有許多修會會士犧牲了他們的一生,在痲瘋病院內照顧這群病患。甚至還有身為國王或王后的,以身作則,例如法王聖路易九世、匈牙利的王后聖依撒伯爾都曾親手去服待過痲瘋病患,由於將這種病人隔離在病院內的措施,到了中古的末期,痲瘋病就在歐洲絕跡了。

在中古時代最足以表現教會愛德的,就是專門為贖回被回教徒俘虜而成立的修會。在西班牙、近東,尤其是在非洲,有許多教友成了回教徒或戰爭的俘虜,大多是信回教的海盜,在劫掠地中海沿岸時所抓去的俘虜,在人口市場上轉賣為奴隸,為了幫助他們獲得自由,有一位巴黎大學的教授,名叫若望•瑪達的創立了天主“聖三騎士會”;另外,還有兩個西班牙人,聖伯多祿•諾拉斯高和聖雷蒙•伯納福,他們創立了“聖母贖虜會”。在三個世紀中,曾有六十萬教友被贖回來。至於這兩個修會,以後會有提到。就這樣,那裏有災難需要救助,便有教會的人在那兒活動工作,而她的收入也十分可觀,除了教友捐獻所得的十分之一外,還有自動的捐獻和遺贈,這些財產不只是維持了神職人員的生活費,和聖堂裏各種敬禮的花費,而且,還挑起了公共救濟事業和教育的經費。在今天來看,已經占著政府龐大的預算,而由百姓們納稅來擔負,而在中古時代的教們,卻是受到福音精神的影響,把受苦的人當作是耶穌的弟兄,因而樂意踴躍的捐獻,許多的修會會士更是拋開家鄉和親人,以便能完全獻身去服務貧病、痲瘋病者和被俘虜的人。

西元11、12世紀的時候,新的教區紛紛建立,到13世紀時聖教會已有五百多個教區,大部份分佈在義大利,尤其是在義大利的南部,在那裏有兩種性質的教區,一種是羅馬與拜占庭所建的古老教區,一種是北歐人所建的新教區。法蘭西,在中古時代所有的教省與教區,和第五、第六世紀時大致相同,只增加了一個教區。而在西班牙呢,變化較大,尤其是在西元1212年時,與回教世界間一場決定性的戰爭結束後,除了格拉納達之外,其他被回教世界佔領的地區,又重新投入聖教會的懷抱。西元1104年,在葡萄牙境內建立了布拉加總主教區,在英格蘭有兩大總主教,南部的坎特貝裏有20個教區,北方的約克,在西元1188年以前兼管愛爾蘭的九個教區,1188年以後直屬羅馬。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有兩大總主教區和一個主教區。波羅的海沿岸在13世紀建立了總主教區轄有七個教區,在匈牙利有兩個總主教和十個主教區。波蘭教省建於西元一千年,到12世紀時,已有一個總主教區和十個教區。至於廣大的日爾曼,在13世紀時,已有六個教省,43個教區。

中古時期的主教區,平均比古代教區要來得大,但是教友的人數,卻又比現在的教區要少,然而本堂區所統轄的地區確實是很大的。嚴格的說,古代的教會沒有本堂,每一個信友團體有一位主教,那一個地方,需要再成立一個新的信友團體時,就會有一位主教到那個地方去主持教務。從第五、第六世紀開始,小的村落不再設立主教公署,在人數較少的團體裏,就由襄助各教區主教的司鐸,代替主教行使各種聖事,我們可以說,這就是形成類似現在的本堂的雛形和由來。這些替主教代行聖事的司鐸,稱為主任司鐸。在整個中古時代,這樣的一種制度,一直都有它的效能。在每一個城鎮,只有一位主任司鐸和數位輔理司鐸,許多在中古聞名的主座堂,也都充作城市大教堂,或則是“詠禮司鐸”專有的教堂,什麼是“詠禮司鐸”?在談到各種新興修會團體時,我會為各位再作詳細的說明。像維也納的聖斯德望堂,慕尼克的聖母大堂、福瑞堡大堂,布魯塞爾的聖古迪爾堂等,這些著名的大堂,都是當代有名的詠禮司鐸們專有的教堂。十三世紀時,一般鄉村裏面,很少有主任司鐸的設置,有本堂的鄉村,就顯得相當的特別了。比方,在日爾曼,有些鄉村竟取名為本堂區教堂、教堂村,在義大利則有本堂、卡道萊的本堂、本堂城等名稱。第十三世紀初年,太過於大的本堂呢,為了管理上的方便,就劃分成幾個比較小的堂區,但是,舊的總堂,仍然保持它原有的權利,像聖洗聖事,就必須回到舊本堂來舉行,還有一年當中,幾個重要的大瞻禮,信友們就都必須回到舊本堂來參與彌撒,以及各種慶典活動。在十三世紀的這段時間,日爾曼的境內,建造了許多屬於哥德式的鄉村教堂。

中古時期,有關司鐸們的林林總總,現在簡單的說一說。在中古時期,司鐸的人數很多,在訓練和資格的選擇上,當然都不如我們現在的嚴格要求。雖然在十三世紀時,已經設置了大學的神學課程,但是還沒有什麼顯著的教學目標,大學的課業也不是晉升司鐸之前所必修的。相傳只有百分之一的中古司鐸受過大學教育,在當時也並非所有的司鐸都熱心於救靈魂的工作,大多數是在地主的保護下,管理著私人教堂,成為私有教堂財產的主人或是做詠禮司鐸,他們唯一的責任就是在規定的日子舉行彌撒聖祭,而詠禮司鐸還須詠唱日課經文,在這種情形下,這樣的教堂,根本沒有要理班的存在,鄉村居民對宗教也一無所知,信友們也不敬重那些學識膚淺,往往又行為失檢的司鐸,而隱修士,特別是度著嚴肅清修的克呂尼和熙篤會的修士們,就大受信友們的愛戴,這些隱修會,我會在後面再詳細的為各位介紹。

第十一世紀,教會革新運動最大的課題,就是如何提升司鐸傳教救人的熱忱,因為革新運動的重要人物,大多數都是出身于克呂尼以及相類似的隱修院的修士們。這時期教會的革新運動也就揚溢著修道的精神。他們提倡,以修道生活的方式作為司鐸們日常生活的規範。這種風氣,在教會內並不能算是一種創新,各位一定還記得,我曾提過,在第四世紀末期的時候,維賽利的歐瑟比和希波的聖奧斯定主教,都曾經以修道生活來培養訓練司鐸。主教會議時也常談論到這個理想,但是從來沒有在整個教會內切實的實行過。在第八世紀時,梅池的主教克羅特岡,依照隱修生活的方式,為他的詠禮司鐸訂定了一些規章。在西元817年,法蘭克國王聖路易九世所召集的主教會議,也曾根據聖熱羅尼莫、聖奧斯定和歷代主教會議的議決,頒定了一種司鐸規律,編寫這套規律的是本篤會會士,人稱亞尼安的本篤。這位本篤修士也奉命從事修院的改革工作,但是,卻困難重重,尤其是私人教堂的制度,使得司鐸們共渡團體修道式的生活,所作的努力都遭到了失敗而沒能成功。

來源:天主教在線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6 03:06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