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3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教史] 談談近年西方熱門的諾斯替教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USS Enterprise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藝術之星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自然美景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12-4 21:01: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關於“諾斯替”主義與摩尼教
共濟會的靈智論宗教及哲學基礎
【諾斯替主義是共濟會密教的古代來源之一】
諾斯替主義(Gnosticism),也稱為唯靈主義、靈智派,是歷來難以講清楚的一種西方古代哲學。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埃及發現所謂”諾斯替主義經書“《拿戈·瑪第文集》(The Nag Hammadi Library)以後,諾斯替主義研究成為西方哲學界的一個熱點。 學者們不僅把諾斯替主義看作歷史上的一場精神運動,認為諾斯替主義的精神原則還體現在現代精神之中。 近年,由於《死海古卷》中“猶太福音”的發現而驟然大熱起來。 諾斯替主義及摩尼教西方有學者認為是共濟會哲學和密教的古代來源之一。
根據西方學界的研究,死海古卷《猶大福音》應當屬於諾斯替教塞特派文獻。 賽特(Seth)是《舊約·創世記》中亞當的第三個兒子,被諾斯替的一個教派奉為救世主,這個賽特教派也就由此得名。
但是,關於諾斯替教的淵源、特點和主要教義,現代西方學者目前並無形成一致見解。 一般認為它是一種哲學與宗教的混合體系,與拜火教、摩尼教和基督教都有交集,流派頗為混雜。 諾斯替教五花八門,西方有學者甚至質疑究竟是否真地存在統一的“諾斯替主義”。
[關於《死海古卷》:
諾斯替教(Gnosticism)本來僅局限於學術研究的圈子之內,很少引起普遍的興趣。 但是,近年西方刊布的死海古卷中據說出現了諾斯替的文字(但也有通讀過古卷的以色列學者說並未發現)。 還發現了諾斯替教賽特派(Sethians)文獻《猶大福音(Gospel of Judas)》引起了西方學術界的震動。
近年西方稱新發現的死海古卷恰科斯抄本(Codex Tchacos)共66頁,包括四份文獻,第33-58 頁為第三個文獻《猶大福音》。 《猶大福音》是在公元3-4世紀用科普特文(Coptic)譯寫成的,原本當為(小亞細亞的)希臘文,可能寫成於公元140-160年前後。 恰科斯抄本於1978年在埃及米尼亞(El Minya)附近的一個山洞中被一個農民所發現。 此後經過種種曲折,於2001年被瑞士的一個共濟會基金會以重金購得,並於2004年邀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幫助組織專家進行修復和釋讀,並同意在修復後歸還埃及。 ]
【諾斯替哲學源自阿那克薩戈拉】
實際上,諾斯替主義在哲學上的最早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薩戈拉(Anaxagoras 約公元前500~前428),他是地中海東部小亞細亞地區的克拉佐美尼人。 在他的故鄉,阿那克薩戈拉曾經被作為不信神的人而遭到放逐。 晚年他回到小亞細亞,隱居於朗普薩柯。
但是,作為一位小亞細亞東方哲學家,他是希臘半島的哲學之父。 據說阿那克薩戈拉在公元前464年前後來到雅典,他把小亞細亞源遠流長的東方古代智慧傳授給了雅典人,於是後來雅典才有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也就是說,阿那克薩戈拉是把小亞細亞哲學引向西方希臘半島的啟蒙者。
可以認為,阿那克薩戈拉的諾斯替學說是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精神教父,也是對於早期基督教和東方哲學具有深刻影響的柏拉圖主義和後柏拉圖主義的源泉。
阿那克薩戈拉的主要哲學思想是關於“諾斯”學說。 他認為一種神秘的“諾斯”(nous,舊譯為“努斯”),是宇宙及生命世界的變化及動力之源。 “諾斯”在希臘文中本義為心靈,轉義為理性。 諾斯的理念後來演變為柏拉圖的“意諦”(IDEA,理念原型論)學說。
現在傳世的阿那克薩戈拉著作《論自然》的殘篇中,有第12則討論諾斯問題(小亞細亞哲學著作的殘篇可能都來自13世紀初西方十字軍焚毀和劫掠的君士坦丁堡圖書館)。
阿那克薩戈拉認為﹐宇宙萬物並非由神所創造,而是由某種種子構成的。 這種子是靈性的,非物質並無形,是永恆的、無始無終的、不可變的存在,是宇宙萬物的基本實體和形成原因。 諾斯以一種最細小的狀態瀰漫分佈在整個宇宙中。 它不同於其他物質實體,不僅在程度上,極細、極輕、極靈活,而且在本質上,只有它以其自身的運動,有目的地推動其他元素運動,其目的性我們可以在世界秩序中發現。
出於對行星世界井然有序秩序的研究,阿那克薩戈拉與赫拉克利特一樣強調宇宙存在客觀秩序(邏格斯)。 宇宙按照既定目的而有秩序地運動,這是對自然最早的目的論的解釋。 由此論證,價值概念(即美和善),在人類生活領域裡也被當作解釋的原因。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即由此發生。
柏拉圖在《斐多篇》中說﹐蘇格拉底欣賞阿那克薩戈拉提出諾斯作為事物的動因。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第1卷中說﹐阿那克薩戈拉以諾斯解釋事物必然存在的原因。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諾斯是純粹精神性的實體﹐是認識主體“理性”所依歸的終極。 黑格爾也說諾斯就是“絕對觀念”﹐是世界的靈魂和內在本性﹐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礎和前提(《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
【諾斯替主義與基督教混合演變為摩尼教】
但是,所謂“諾斯替主義”(Gnosticism)是一個近代才流行的術語。 諾斯替語源來源於拉丁文gnostikos(即knower,know),指一個理解“諾斯”或“隱秘知識”的人。 受諾斯替主義影響的派別,又稱靈智派,起初流行於公元1世紀前後的地中海地區,2~3 世紀盛行於地中海東部的小亞細亞。
諾斯替主義主張本體上的二元論(明與暗、善與惡),強調人類得救(或解脫)的條件在於獲得“諾斯”(意為靈智)。 認為物質世界並非神所創,而是一位靈智的“宇宙總設計師”所造。 諾斯替主義有一套複雜離奇的宇宙生成論(流溢說)學說。 基督教產生後,該教一些派別吸收了基督教的一些觀念,形成基督教諾斯替派。
[通過西方學者的努力,2000年出版5卷本《科普特文諾斯替教文庫》,包括所有文書的科普特文本、英文譯本和校注。 2004年出版《諾斯替教聖經》,分類收集了包括塞特派、摩尼教在內數十種廣義諾斯替教經典。 ]
據西方研究,早期小亞細亞流傳的東方諾斯替主義主要分為兩派,即敘利亞/埃及教派,以及波斯教派(與摩尼教有關)。 前者可以看到接受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即祆教)的強烈影響;而敘利亞/埃及學派的教義則混雜著早期基督教和摩尼教的教義。
一些西方學者認為,廣義上來說,摩尼教可視為諾斯替教最重要的一個分支。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源自古代波斯拜火教(祆教)而吸收基督教教義的東方宗教。 摩尼教的創教者摩尼生於公元216年,242年在巴比倫傳教,277年被羅馬當局作為異教徒釘於十字架。 摩尼教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傳統。 摩尼將基督教一些教義與伊朗馬茲達(光明神、太陽神)信仰混合而成新哲學體系。 其教義認為,在世界本源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與黑暗。 初際,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 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世界因此破滅。 後際時,恢復到初際,但黑暗被永遠囚禁。
基督教最著名神學家聖奧古斯丁早年也信仰這一教派,作過九年的“摩尼教徒”。 後來奧古斯丁寫《懺悔錄》脫離並反叛摩尼教。 ]
中國宋代摩尼教的明神鵰刻(福建晉江摩尼教草庵)
晉江摩尼教草庵依崖壁鑿就圓形佛龕,利用岩石天然迥異色彩浮雕摩尼光佛,高1.52米,寬0.83米;摩尼相貌莊嚴,結跏趺坐蓮花座上,散髮披肩,面圓潤呈淡青色,手顯粉紅色,服飾為灰白色,四周鐫佛光四身紋飾,雕工精緻,風格獨特,世稱“摩尼光佛”,為我國目前僅存的完整的摩尼佛石雕像,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摩尼雕像。
【基督教中與摩尼教有關的三派】
據西方的研究,中古時代基督教中與諾斯替主義關係密切的主要為以下三派:
【阿里烏斯派】
阿里烏斯教派(Arianism)是由一位亞歷山大里亞的基督教牧師所阿里烏斯(Arius)(AD250——336)提出。 其爭論的焦點就是聖三一理論。 阿里烏斯認為耶穌並不是一個完全的神,而是三一中較低的一位。 聖父和聖子並不會一直在一起。 耶穌(the son)是被聖父(the father)創造出來的一個創造物(creature)在此之前耶穌並不存在。 比如約聖經的約翰福音14:28中,耶穌說:「因為父是比我大的。」。 (that the father is "greater than I")等經文都是阿里烏教派的理論基礎。 但是另有學者認為聖父,聖子,聖靈是完全相同的不僅僅是相似。 神存在與三個人(person)中間(聖父,聖子,聖靈)但是實質是(one substance)一致的。
【阿爾比派】
阿爾比派(Albigenses)即卡特里派(Catharism),又稱為純潔派(Cathari,清潔。名稱源自希臘文Katharoi,“清潔”的意思)。 此派起源於諾斯替教義和摩尼教,興盛於12世紀與13世紀的西歐,主要分佈在法國南部。
卡特里派其前身本來是羅馬帝國晚期的摩尼教,起源於中東,後來傳入巴爾幹半島,該教派於1145年盛行於法國南部的阿爾比城(Albi),因此稱阿爾比派。
卡特里派在12世紀——13世紀的西歐相當活躍。 他們懷有雙重信仰,跟摩尼教及諾斯底主義有淵源關係,主張靈魂高於肉體的二元論。 他們信仰兩個神,一個是創造無形的精神世界的神,是屬於善神。 一個是有形的物質世界的神,是屬於惡神。 善神造靈魂,惡神造肉身,善與惡是不斷鬥爭著。
卡特里派盛行於法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以法蘭克王國為活動中心。 後來擴展到法國北部以及德意志。
1179年教皇亞力山大三世宣布其為異端,教皇英諾森三世曾經屢次想要同化卡特里派,但是最終未能成功。 1209年,英諾森三世發起討伐阿爾比教派十字軍(Albigensian Crusade)對其進行武力鎮壓。 這場討伐法國南部異端教派的戰爭,一直到1229年──英諾森三世死後十三年才結束。 此次暴力鎮壓經歷20年(1209-1229)。 自此,卡特里派全被異端裁判所除滅。 經過數十年的戰爭後,卡特里派信徒大為減少,經文手稿大多被焚毀,組織體系大傷元氣,教士所剩無幾。
此後,卡特里派的活動轉入地下,活動範圍主要在比利牛斯山脈一帶。 1310年,卡特里派在該地區的複興運動領袖皮埃爾和雅克。 奧蒂埃兄弟被捕後處以極刑。 受到宗教裁判所的打擊,意大利北部的卡特里派在13世紀60年代方絕跡。
卡特里派認為惡神是《聖經舊約》時代的神。 卡特里派不認為耶穌是神,只視之為最高的受造者,他們認為耶穌來到這世上就是要帶離他們脫離這物質的世界,解放他們脫離這可悲的循環,啟示他們得救的真理。 而基督是賜生命的靈,他在這塵世中只是一個形相,基督不是為女人所生,所以沒有人的成分,其肉身不具實體,所以既沒有死亡,也無升天。 甚至連聖靈也只是受造者,只是眾靈(包括天使和人的靈魂)之首。 卡特里派認為當時的羅馬主教是與骯髒世界同流合污,所以不是基督的代表,他們反對教階制度和神職人員擁有財產,也不認為聖事具有效力。
他們的信徒分為全徒與信徒兩種,全徒必須要全體都遵守齋戒、節欲、不說謊、不發誓等條規。 他們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寧死也不願放棄他們的信仰。
【聶斯脫利派(即景教)】
聶斯脫利(Nestorius約380-451年),生於敘利亞日爾曼尼西,曾入安提阿(今土耳其安塔基亞)的修道院。 428年被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任命為君士坦丁大主教。
當時在羅馬帝國境內影響很大的阿里安派,主張“一位論”,認為聖父聖子聖靈是分開的,聖子與上帝不是同性同體,聖子為聖父所造,有人性,而聖靈比聖子更低一級。 正統派理論主張“三位一體論”,即聖父、聖子與聖靈三位一體,即聖父聖子同體,皆屬神而非人,基督來到人間是“道成人身。”聖子即基督。
聶斯脫利既不承認一位論,也否認三位一體論。 他提出“二性二位論”,否認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結合為一個統一本體,他認為神性本體附在人性本體上,馬麗亞只是基督之母而非上帝之母。
聶斯脫利的主張,被視為將基督看作兩個不同的位格,在431年以弗所公會上受到處罰。 他受到東羅馬皇帝支持,直到435年才革職,被流放非洲。 聶斯脫利的追隨者稱聶斯脫利派,可能是因為聶斯脫利曾在安提阿隱修,該派又稱安提阿派。 431年,二性二位論被判為異端,追隨者們受到迫害,逐漸東逃,該派在敘利亞和美索布達米亞等西亞地區流傳開來。 該派後來在波斯受到國王寬待和保護,一度壯大。
公元635年(唐貞觀九年),聶斯脫利派傳教士、敘利亞人阿羅本等人經波斯到達中國長安,譯經、建寺、傳教,此即被訛傳為基督教的”大秦景教“。
景教、摩尼教在唐宋以後對中國歷史及民間宗教均有深刻而隱秘的影響,這種影響皆與諾斯替主義有關。
直到今天,聶斯脫利教派在伊朗、伊拉克和印度及中國香港還有少量密宗傳承者。
【摩尼教在古代中國】
據近人考證,摩尼教形成於西元3世紀的波斯,是基督教與伊朗祆教義混合而成的宗教。 摩尼教在創立的時候借鑒了景教(又名聶斯脫利派,基督教的一個獨立教派)和瑣羅亞斯德教(又名祆教、拜火教,創立者瑣羅亞斯德)等宗教的教義。 而有的史學家認為摩尼教為拜火教,但拜火教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瑣羅亞斯德教和摩尼教是兩個不同的宗教。 摩尼教唐代傳入中國後逐漸演變成混合儒、佛、道等的中國特色摩尼教。
摩尼教在中國也稱為明教,魔教,有時與波斯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一同被混稱為祆教。
摩尼教草庵:明教(摩尼教)唐時傳入中土。 中唐以後各處敕建大雲興明寺為明教寺院。 明教崇拜明尊,即火神。 宋代摩尼教大興於南方。 方臘信仰摩尼教起事遭鎮壓,後遂以明教為“魔教”。
草庵位於晉江市羅山華表山麓,宋代所建,因以草搭庵而得名,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 在草庵遺址曾出土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殘瓷片。 黑釉碗刻有“明教會”三字,其他殘瓷片同樣分別刻有“明”、“教”、“會”三個字樣,這是當時泉州明教會活動情況的重要發現。 宋未元初時燒製這種黑釉碗,在晉江磁灶為數較多,泉州市區近郊也有​​同類型的發現,說明羅山草庵摩尼教遺址的文字記載與黑釉“明教會”的瓷碗相印證。 泉州的摩尼教活動於元代是比較公開性的。
唐高宗、武則天時期,摩尼教逐漸在安西都護府傳播。 武后延載元年(694年),波斯人拂多誕(Mihr-Ohrmazd)將摩尼教傳入中國。 摩尼教在中國又稱作明教,信徒稱呼他們的光明神為“明尊”。 但摩尼教在初入華時其實並不順利,多假託佛教之名傳道。
唐玄宗開元期間,吐火羅國王曾獻一“慕阇”於中國,獲唐室接待。 不過在安史之亂前,該教並未在中華設寺院,史書反而載有對該教之禁令。 據《通史》所載,玄宗曾以摩尼教“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為由,禁中國人參與。
摩尼教傳入唐朝的同時,亦於之後不久地傳入回紇,被定為國教。 安史之亂後,回紇助唐平亂有功,摩尼教徒藉回紇的支持,得以在唐國公開傳教。 據《佛祖統記》,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敕準回紇摩尼教徒在長安建摩尼寺──大雲光明寺。
其後,又應回紇之請,於荊州、揚州、越州等州建寺。 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再於河南、太原建摩尼寺二所,並派專員保護,自此以後,摩尼教寺遂滿佈中國境內。 摩尼教教士隨回教使者來華,他們得到唐帝禮遇,在中國迅速傳播。
根據《舊唐書》記載,長興元年,回紇宰相下令摩尼教五百七十三人入朝一同迎接公主,可見其藉回紇與唐關係,勢力已延伸到政治層面。 另外據《舊唐書》記,在元和八年(813年)宴歸國的回紇摩尼人,受令至中書見宰相,由此可見,摩尼教徒經常由回紇至唐,並得唐皇室禮待。 除此之外,部份摩尼教徒也從事商業,據《舊唐書,回鶻傳》:“摩尼至高師,歲往來西市,商賈頗與囊橐為奸”。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回紇被黠戛斯擊敗,國勢衰落,唐廷對回紇和摩尼教的態度改變。 據《會昌一品集》載,武宗會昌三年(843年),回紇國勢衰落,從中國撤兵,要求唐室“安存摩尼”,但唐突改前態,下令禁江淮諸鎮的摩尼寺。
會昌滅法時,摩尼教亦難逃其劫。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說:“會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殺摩尼師,剃髮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殺之。”事實上,朝廷於會昌元年(841年)已下令沒收摩尼教資產與書像等物,由於一些摩尼教沒反抗,致令長安女摩尼死者達七十二人。 摩尼教先於祆教、景教被禁,而史書記載亦較詳細,可見該教在唐中期聲勢頗大。
當時,摩尼教流行的地區以西北、華北地區為主。 在閩浙沿海地區,因與波斯等國有海路交往,摩尼教也有相當勢力。 經會昌一劫,摩尼教不能在社會公開傳教,轉而在民間秘密流傳,並漸與其他宗教結合,歷五代兩宋仍不衰。
在西北,11世紀五十年代的大可汗王朝(喀喇汗王朝)皈依伊斯蘭教之後,高昌回鶻的摩尼教也逐漸消亡。 13世紀後不再流行於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區。
此後摩尼教—明教變為秘密會黨,而與社會下層的反抗鬥爭結合起來,成為農民起義的號召旗幟之一。 例如:五代後梁貞明六年(920年),毋乙、董乙以“末尼”為旗幟,在陳州(今河南淮陽)造反。 北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的方臘之亂和建炎四年(1130年)鐘相起義,元惠宗至正十年(1351年)“明王出世”的韓山童、劉福通起義,都受摩尼教的影響。
陸游《條對狀》載:時“妖幻之人”,名目繁多,“淮南謂之二襘子,兩浙謂之牟尼教,江東謂之四果,江西謂之金剛禪,福建謂之明教、揭諦齋之類。名號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其神號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號。白衣烏帽,所在成社。偽經妖像,至於刻版流布。”
元代明教與佛教密宗的彌勒佛(即救世主彌賽亞)信仰結合,演變為白蓮教,傳言明王降世,發動起義推翻元朝。 朱元璋早年加入明教的紅巾軍,後創立明朝。 但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遂滅明教,明教轉入地下及海外,後來演變為洪門。 吳晗認為明朝國號,來源是承自明教,而以朱元璋為救世之明王現身。
伊斯蘭教裡的什葉派及佛教之淨土宗可能也跟摩尼教的影響有關係。
在中國的佛教某些密宗,如彌勒教、白蓮教等都接受了“崇拜光明”,“正邪對抗,正終勝邪”等思想,亦與摩尼教有相當關係。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21 19:2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