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64|回覆: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俗民情] 熱烈迴響 [複製連結]

黑大衛杜夫 該用戶已被刪除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9-18 11:39:5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09-9-20 20:39:50 |只看該作者
熱烈迴響
過去農業社會時代因交通不便所以廟會是親朋好友每年聚會溝通非常重要的節日
不緊酬謝神明給我們平安也祈求神明未來的一年風調雨順
非常懷念小時候母親為迎接廟會忙碌的景氣還有舅媽姑媽等幫忙的溫馨回億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1 + 5 感謝參予活動~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諸行積善- 傷害別人得到的是痛苦, 幫助別人得到的是快樂, 善念升起就能得到資糧.

Rank: 2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09-9-20 23:29:07 |只看該作者
【熱烈迴響】

提起中國古代的廟會,人們會聯想到“廟”,認為廟就是道觀寺廟。顧名思義,廟會就是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活動。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辭海》這樣解釋:“廟會亦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經存在。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北平風俗類徵·市肆》引《妙香室叢話》:‘京師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貨雲集,謂之廟會。’這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市集形式,解放後在有些地區仍被利用,對交流城鄉物資,滿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廟會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形式,反映民眾心理和習慣。它的淵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周代,王為群姓立社,稱為太社,自為立社,稱為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稱為國社,自為立社,稱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為裏,裏各立社,稱為民社或裏社。而社神是土地神,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眾向社神祈求風調雨順,就要進行社祭。

社祭時要有舞樂。《周禮·春官》:“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若樂八變,則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禮矣;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可見,自古以來,祭神時總少不了舞蹈、音樂。這對後世廟會上祭神、娛神以至娛人的活動無疑是有深刻的影響。所以社祭是中國廟會產生的主源。

其次,因廟會的聚眾作用,故廟會又稱“廟市”。傳說黃帝時代“日中為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有人推測春秋時期已有“廟市”,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寺廟與市場已經發生聯繫。雖然這時的寺廟與市場的關係還不密切,其發韌之功殊無爭議。有人考證唐玄宗開元年間就已有廟市。

北京最早的廟市出現在遼代,明代已很興盛。明末劉侗、于正弈的《帝京景物略》一書記載了北京附近廟會情況。他們指出:“城隍廟市,月朔、望、念五日,東弼教壇,西逮廟墀廡,列肆三里。市之日,族族行而觀者六,貿遷者三,謁乎廟者一。”這是說,到廟會上看熱鬧、遊玩觀光的人佔60%,買賣東西的人佔30%,而真正謁廟燒香磕頭的人只佔10%,說明這時廟會是在佛寺道觀內或其附近形成集宗教、商貿、遊藝于一體的民間聚會。

此類廟會又稱多內涵型廟會,這種廟會上有宗教、娛神、遊樂等活動。但也有把神像抬出廟外巡行,謂之迎神賽會。這是沒有集市的廟會。如妙峰山廟會就是沒有集市的廟會,還有的地方並無廟而也稱廟會,如清代廠甸和天橋,這些也統稱之為廟會。

總之,中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及民間的信仰中孕育誕生。漢、唐、宋時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娛樂形式,尤其經過明清的進一步完善發展,突出商貿功能,從而成為人們經濟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章來源: 中國網綜合消息

Rank: 2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09-9-21 00:10:09 |只看該作者

熱烈迴響

以前小時候的廟會跟現在差很多
以前參加的陣頭跟神轎都很多
以前有三天可以看
現在改到只剩一天 然後陣頭還很少
還有現在是煙火當道的時代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1 + 5 感謝參予活動~請繼續支持"民俗文化區 ...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4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09-9-21 00:14:41 |只看該作者
[熱烈迴響]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西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定期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原來屬於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裡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託的群眾聚會的場所了。而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大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於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09-9-21 02:55:44 |只看該作者
「熱烈迴響」
說到廟會就讓人想到十幾年前的鹿港
在當時鹿港天后宮媽祖婆出巡繞境
被視為每年的大事..
出巡前一二個月都會看到各角頭加緊練習陣頭
陣頭內容多以歷史人物...故事演變而成
然而現在媽祖婆不再出巡那些令人懷念的陣頭也以經看不到了
感謝大大分享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1 + 5 感謝參予活動~請繼續支持"民俗文化區 ...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我承認我很想你可我不打擾你

我想你是我一個人的事

我們從頭到尾也可以是我一個人的事

Rank: 4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09-9-21 06:59:50 |只看該作者
[熱烈迴響]

我自己也有去過廟會..超熱鬧的說

我覺得每個傳統的背後都有一些故事

這是中國的特色

而時到今時今日

許多習俗已經失去了完原本的意思

因為現在已經變成一種文化

也是一個製造機會讓人聚在一起的方法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1 感謝參予活動~請繼續支持"民俗文化區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topzone 該用戶已被刪除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09-12-31 07:30:23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2 20:5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