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7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488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商代的穀芽──蘖和原始的啤酒──醴
首先,在殷商的蔔辭中出現了蘖(穀芽)和醴這兩個字,而且出現的頻率不低。綜合蔔辭中的有關條文,可以看出蘖和醴的生產過程。這一過程與啤酒生產過程似乎是相同的。首先是蘖的生產,蔔辭中有蘖粟,蘖黍,蘖來(麥),等的記載。說明用於發芽的穀物種類是較豐富的。其次是“作醴”。大概是把穀芽浸泡在水中,使其進行糖化,酒化。再接著是過濾,蔔辭中還有“新醴”和“舊醴”之分,新醴是剛剛釀成的,舊醴是經過貯藏的(以上資料由《殷墟蔔辭研究--科學技術篇》中的有關資料綜合而成)。
古代的穀芽和飴糖生產──原始啤酒生產的旁證
另外我國古代蘖及飴糖的生產都有明確的,詳細的記載。而且生產方法極為成熟。雖然蘖法釀醴的方法在古代文獻中尚未發現,但這並不等於在遠古的時代沒有這種實踐活動。從大麥到啤酒,要經歷發芽,粉碎,糖化,發酵這四個主要階段,前三個階段我們的祖先都掌握了,糖化醪發酵成酒應當不是問題。
《齊民要術》中關於制蘖(麥芽)的方法相當成熟,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漬麥階段,每天換水一次;第二階段,待麥芽根長出後,即進行發芽,對厚度作了明確的要求,為維持水分,每天還澆以一定量的水;第三階段,是乾燥階段。抑止過分生長,尤其是不讓麥芽纏結成塊。這例小麥蘖的製造工藝,與啤酒釀造所用麥芽的製造是完全相同的。
最遲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開始使用飴糖。《禮記.內則》有“棗粟飴蜜以甘之”的記載。到了北魏時,蘖的用途主要是用來作飴糖。作飴糖涉及到麥芽的糖化,這與麥芽蘖釀造醴是相似的。《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小麥麥芽及飴糖的作法,麥芽的製造過程與現代啤酒工業的麥芽製造過程基本相同。還詳細敘述了糖化過程。我國古代既然精通麥芽的糖化,至少可說明:在五、六世紀之前,用蘖來釀造醴(啤酒)是完全有可能的。
浸曲法釀酒──用蘖釀醴的遺法
從古代釀酒最先使用漬曲法也可看出我國古代用蘖釀醴的可能性。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古代外國的啤酒釀制過程中,有兩道工序,其一是浸麥(促使其發芽),其二是麥芽的浸漬(使其糖化)。在我國古代,即使採用酒麴法釀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這種浸曲法比唐宋之後的幹曲末直接投入米飯中的方法更為古老。在北魏時極為盛行,即先將酒麴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後再加入米飯,再開始發酵。現在就出現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用曲釀酒,浸曲法可能是繼承了啤酒麥芽的浸泡的傳統作法,即兩者是一脈相承的。我國用蘖釀醴可能先是用水浸漬蘖。讓其自然發酵。後來發明瞭酒麴,酒麴也用同樣的方法浸泡,原始的酒麴糖化發酵力不強,可能酒麴本身就是發酵原料;後來,由於提高了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就可加入新鮮的米飯,釀成的酒酒度也就能提高。這樣曲法釀酒就淘汰了蘖法釀醴。可以相信,蘖法釀醴這種方式在我國的釀酒業中曾經佔據過重要的地位,甚至其歷史跨度還超過了目前的酒麴法。
文出:福山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