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水林,有一間老廟是一定要來的,那就是位於水林鄉水北村的通天府.相對於境內的千陌良田,水北村也算是水林鄉境內最熱鬧的地方,是當地人口中的”水林街仔”.
在水林街仔上,就可以看到通天府歡迎牌樓(牌樓下是一間賣鴨肉焿麵,他們家的東西不錯吃),從牌樓穿越後直走,就可以看到通天府.通天府令我感到有趣的地方,是廟宇兩旁的鐘鼓樓,各立一塊板子在記算神歷.一邊是來台375年,一邊是神齡1401年,每一年都還要把數字給重新貼上,真是辛苦了.
來到通天府前的廟門,因為門前沒有設立天公爐,所以感覺上有點向內凹.四週全是精美的石雕舖面,而前殿前所掛的燈籠,正是五年科年(庚寅年),十月半請馬鳴山五年王及笨港口媽祖做科年所留下的.
通天府的三川殿很大,進門之後讓人感覺很舒服,好像整個心胸都放開了.
上頭是四角型的澡井.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底下是磨石子地,陽光透進來,明亮潔淨,不太像一間百年老廟.呵呵!
三川殿過來是天井,天公爐就座落在此.
天井再去是內殿,內殿略高,所以從天井過去還有幾階樓梯要爬.在內殿的前緣有一對大龍柱,左邊是廟方服務台,右邊則是金香紙供應處.
內殿中,用兩張祀桌分出動線,前面這張讓信眾擺供品,拜拜後再至後方插香.前面的祀桌正好利用兩則的柱子,撐起黃色的布幔,上頭書寫著"代天巡狩" 溫府千歲.看起來極其莊嚴.
駕前中壇,身披戰甲,後背五方,神氣!!
神龕中正坐者,正是通天宮之主神 溫府千歲.而且神龕內五尊都是溫府千歲!中間最大尊的,是蓋這座新廟時所雕奉的.而一旁龍邊這尊,則是舊廟鎮殿的神尊.而虎邊這尊,則是為了湊成奇數,所以跟中間這尊同時雕塑,但採和舊廟鎮殿的神尊一樣高.而最外面這兩尊,則是由溫府千歲延伸出來的二王及三王.
廟方稱 溫大王,頭載帝帽,黑臉怒眼五步濃鬚.
溫二王,頭載帝帽,青面怒眼五步紅鬚.
溫三王,頭載三翅王帽,粉臉慈眼五步濃鬚.
而廟內三百多年歷史的古佛仔就在神龕內,正坐玻璃龕前.因為光線反差太大,所以沒有拍到(有點懊惱).
因為有反光及光線不足的問題,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角度,唯一拍成功的一張.
神龕前 印官將軍及 劍官將軍
自明鄭時期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顏思齊等先民由臺灣海峽進入笨港溪(今北港溪)後寮沿岸附近登陸,建立十寨(主寨設在水北顏厝寮,奉祀開臺媽祖、神農大帝、五穀王等神尊),後大陸福建(以漳、泉等居多)、廣東等沿海民眾離鄉背景,路續搭乘舢舨橫渡險惡黑水溝來臺(大員)開墾,並攜帶簡單行囊、家神、神主牌庇佑平安.
清崇德皇帝年間(西元1635年明宗禎八年)先民王廳等隨後從福建泉州恭請溫府千歲神尊、聖旨牌來台奉供(至今2011迄今376年),原本供奉於家中祠堂,後感念神恩廣大,地方人士出錢出力建廟稱為「通天府」.
一樓龍邊協祀 註生娘娘
一樓虎邊協祀 福德正神
在內殿兩殿,各有樓梯可以上到二樓.
二樓是 凌霄寶殿
凌霄神殿主祀 玉皇上帝大天尊,以及 三官大帝.
龍邊協祀 觀音佛祖
虎邊協祀 地藏王菩薩
通天府也有雕塑許多溫府千歲分靈,供信眾迎請回府安鎮.不過清一色都是以溫大王黑面怒眼的造型出門.
最多也是載不同王帽而已
在台灣有許多奉祀溫府千歲的廟宇,都各有特色,而水北通天府的溫府千歲,則更是特別,更具辨識度.有來水林遊玩,除了吃涵吉,逛廟宇,也別忘了來通天府參禮一下.順道在通天府的牌樓下吃碗鴨肉焿再走!
圖文轉自~清靜齋
《 本帖最後由 sccot 於 2011-6-4 17:25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