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11-2
- 最後登錄
- 2019-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706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289
- 相冊
- 16
- 日誌
- 25
   
狀態︰
離線
|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梵語:Hīnayāna),又稱聲聞乘佛教(梵語: Śrāvakayāna),是大乘佛教(梵語:Mahāyāna)對成立在它之前的各佛教部派的稱呼。部分現代大乘佛教徒也用以稱呼南傳上座部佛教。因為它的涵義廣泛,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
中文小乘一詞譯自梵語,Hīna 意為「小」,yāna 意為乘、車子、教法、或通往解脫之道,合起來,是「小車子」、「小的載具」的意思。小乘的「乘」字在漢語中發勝利的「勝」音,漢語拼音是 shèng。
小乘佛教因大乘佛教而來。大乘佛教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從部派佛教中的大眾部發展出來的;大乘佛教認為自己的教法是廣度眾生的大舟,而以往的其他所有佛教宗派只能滿足於自我解脫,因此稱自己這一派為「大乘」,而部派佛教中的所有上座部與大眾部其他教派都被他們稱為「小乘」。小乘佛教這個稱呼於是被大乘佛教徒用於稱呼歷史上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期所形成的佛教教法,以及部派佛教時期成立的各個佛教部派。但被稱為「小乘」的教派認為這個稱呼對他們來說是有貶意的,所以他們拒絕這個稱呼。
儘管現在的學術界,為了研究佛學而沿用此名,則無褒貶之意,但包括上座部的現代繼承人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內的非大乘佛教仍然不接受這個稱呼。
大乘佛教觀點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根據弟子的不同根性,因時因地,而給與不同的教法。這些教法又可以分成三乘。其中,接受四聖諦教法的弟子,因為是從佛親聞教法,稱為聲聞乘(梵文:Sravakayāna),以成為阿羅漢為最高目標。沒有親自得到佛的教導,但以自己的努力與智慧,思維十二緣起法而得到證悟的,稱為獨覺或緣覺乘(梵文:Pratyeka-buddhayana),成為辟支佛是他們的目標。這兩類人,都只重視自己的修為,而無法幫助他人得到解脫,故稱為小乘。而真正的佛弟子,應當以幫助他人解脫為目標,發起大悲心,像這樣的佛弟子,被稱為菩薩,菩薩才是成為佛的真正道路,因此大乘又稱為菩薩乘(梵文:Bodhisattvayana)。
但是大乘佛教內部對於小乘的看法,有許多分歧。一部份人相信,小乘的教法只是暫時的,不了義的只能階段性用以接引初機學佛的人,並不究竟。這派可以《維摩詰所說經》為代表,認為即使犯了五無間罪的眾生,只要修行大乘佛法,也能得到解脫。但是修行小乘佛法,永遠無法成佛。
但是另一派的人相信,小乘與大乘雖然修持方法不同,但同為通往解脫成佛的方法。此派可以以《妙法蓮華經》為代表,它提出「三車喻」,認為在終極意義上,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兩者的意趣並沒有差別。比如,聖嚴法師認為,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的基礎,不應該予以輕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