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07|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老子之思想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2-16 13:34:0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老子其人其書


1、老子其人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2139云: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 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 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 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 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 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 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
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2、老子其書(本小節參考余師培林老子讀本)
《老子》其書乃道家之創始而非集成,蓋老子一書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明曰大」,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等,尚在建構道的意義階段,是該書早出的證據。列、楊、莊諸家直稱道如何云云,已成一武斷之名了。
老子一書大體言之,其思想內容自成體系,應是成於一人之手,符合馬遷之說。
《莊子‧天下》、《韓非子‧內儲說下、六反》諸篇,所引老聃之言,與今本老子無異,可見莊、韓作者已承認該書作者為老聃。
〈老子傳〉之言:「於是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可能非記實之言,而是記意之說。蓋老子稱說其意,而為關尹喜或關卒之知書者著之竹帛也。
老子言為後書所引者,最早見於《戰國策‧齊策》,乃顏 對其宣王所說,宣王於前344-前324在位,是老子在前344之前已流行,至少老子的話已流傳。莊子既多稱述老子之言,荀子亦有批評之音(天論云: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
戰國諸子之書孟、荀、莊、韓說理敘事皆長篇大論,《老子》一書雖非如《論語》之問答,然體大思精,卻簡練明暢,以文體發展趨勢言,當在諸書前。(以書寫工具的不發達與記載之不易也)。但亦有可能是老子「大道不稱」之遺意,而關尹強之之匆匆也。
漢景帝崇黃老,改子為經,西漢末大儒揚雄著《蜀王本紀》一書始稱《道德經》,蓋取首章「道可道…」與三十八章「上德不德」。大陸出土馬王堆漢墓所見則德經 在前,道經在後,不知何故。《道德經》共五千二百餘字,馬遷稱五千言,乃舉其成數而說。原書不知分幾章,或許不分章,只分上下篇。漢人嚴遵分七十二章,王 弼舊本分七十九章。今王本河上本,都分八十一章。
老子一書有後人羼入之文,如萬乘之主、侯王、偏將軍、上將軍等。
老子文本充滿原創性,可謂體大思精。一般講哲學的領域或範疇,不外認識論、形上學(本體論、宇宙論)、價值哲學(價值、人生、文化)等,老子幾已包括。歷代研就老子者不計其數,嚴靈峰先生老子集成幾已網盡矣。


三、道論(形上學)


《易.繫辭上》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朱熹解釋:「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道,自然是理,又不僅是 理,更是一種抽象無形的存在,抽象無形的存在,更是「真實」存在。器,事也、物也,是具體、有形,可看可名的存在,這是有「成、毀」的存在,充布於可見的 形而下世界。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軸,他規定道為宇宙的本源,道不僅是最高、最先的存在,更能創生宇宙。以西方哲學言,這含括了本體論及宇宙論,合起來便是形 上學。不過西方所言之本體論、宇宙論為一客觀的存在,但老子的道卻需透過「虛極」、「靜篤」的功夫才能體證。換言之,老子所述道體,皆是其體道後之言論。 而以一種客觀的方式(西方本體論、宇宙論的方式)去看道,去表述道。所以牟宗三先生說老子的道,是「境界形態」的形上學,而非真正的「實有形態」的形上 學。

亞里士多德有四因說:質料形式因、形成因、目的因、創造性(精神、意識、能力、材料)‧。從人、動物、生物到一切存在、最終存有,不得不推出一個上帝來。 道家乃無神論者,以老子言,推而至極,而得一道。道含括了已造、正造、未造,然此一切又即自然。道家之道即自然之道。然道家之自然,非「物世界」之自然 界,而是人心修養所能體能至之「自然的境界」。而既是自然,故當無為‧‧。


1、 道的體性(本體論):
《老子》第二十五章為說明道體的總綱: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25)
道是整存的實體,它超乎一切之先而存在。道無聲無形,獨一無二,恆久不變,任何經驗世界之萬有不得與之相提並論。道既然無聲無形,又最先存在,那麼吾人如何知道「道」到底是什麼呢,老子說: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14)
所以道雖無形體,超乎感官覺知之外,但也不等於什麼都沒有或零。因為其中有象,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不過這一切要靠工夫體會才能得道,故基本上,道體不是用語言所可詮釋的。所以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的發用(宇宙論)
老子除正面直說到體之外,又以無和有表述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1)
道不可名,故無名,「無名」亦可總持的說「無」,但道在「無」處,無法表現(其與天地萬有的關係),它必須透過天地萬物以表現(如同上帝須透過耶蘇一 樣)。否則道即成一客觀、孤寂、虛懸的道,而「無」亦成一死無,如此道體還有何存在的意義?所以「無」必須向「有」發展,「有」也必須向「無」回歸。此處 便產生三個問題,(甲)「有」與「無」的分界在那裡?(乙)「無」如何向「有」伸展,(丙)「有」如何向「無」回歸?茲分說如下:
甲、
道有無性,亦有有性,此乃道的雙重性。也就是說,無形無名是道,有形有名也是道。自有處向後反,則以「無」為天地的開始,自無向前看,則以「有」為萬物之 根源。此「無」與「有」接壤匯歸處,即稱之為「玄」,其實也就是道。道是一切生化之開始與反歸之終點,故曰眾妙之門。
乙、
那道是如何創生宇宙萬有的呢(「無」如何向「有」伸展)?老子說: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創生天地萬物,從無到有,但上句之無與有,仍是道。有,是整全之有,所以能生天地萬物。道生一,此一是有,是陰陽整全未分之一氣,其後 此一,分而為陰陽二氣,是謂二。陰陽交融合和,連同原先之二,即是三。自此三後,陰陽不斷交融,和氣亦不斷產生,於是經驗界之萬有就產生了。道創生萬物之 後,道亦內在於萬物,使萬物護育、成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51)
道是萬有生成之根源,而德者,「物之所得也。」道是整全,而德是內存於萬物之中的道。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顯現。朱熹所謂「統體一太極(道),物物一太極(德)」,佛家所謂「月印萬穿川相似」,正好可以譬況道與德的關係。
此外我們必須注意,老子的宇宙論只是個姿態。蓋所謂「不有、不恃、不宰」云云,此三者皆謂無欲之意,雖「生、為、長」三者仍可言有欲,但主而不主,是謂玄 德。這分明是主觀的修證,非客觀的存有,如果不在此作一分別,便成一體平鋪之唯物自然觀了。
丙、
道不斷創生萬有,是否有竭盡窮乏之日?此牽涉道「周行而不殆」的問題,亦即「有」如何向「無」回歸之問題?案:「周行而不殆」之行,蘊含動靜而言,就靜而 言,可以說「道」周遍萬物而常存,此乃道的「常存性」;就動而言,就是「道」的「周行」與「不殆」,此即道的「規律性」。老子四十章云:
反者道之動。
動就是運行,而反是所以能周行不殆之因。反有二義,一是對立轉化之義。老子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在對立之情形下形成。而每一事物亦皆會發展至其反面。如: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不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因聲相和,前後相隨。(2)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22)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58)
所有的事物不會直線的發展下去,它必有一頂峰,過了頂峰就走下坡了。下坡也必有一谷底,過了谷底就又上坡了。
反的另一個意義是循環往覆的規律性,如前引25章之言,老子以大、逝、遠、反四字形容之,而歸結於一「反」(返)字。老子雖注意萬有向對立面發展,但此向 對立面發展的本質,卻是歸結於返回本初的情狀。蓋周行不殆的周,除了周至、周遍的意義外,也有圓周之義,圓周自有循環之義。而道體廣大無邊,萬物由之而 生,此即所謂「大」;物生而從整體的道中,得到個體的德,而生生不息,故曰「逝」;生生不息故能傳之久遠,故曰「遠」,傳之久遠,最後歸根復命,回歸於虛 靜寂寥,故曰反,而反就是返。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16)
而總上所說,會通對反與循環二義,兼而有之,最能表現道的規律性的,莫過於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對於天地人生的莫大體悟、安慰與警惕)
司馬遷所謂「物盛而衰,時極而轉」,豈謂是耶?(論文司馬遷與道家:同情與誤解)

四、人生哲學


1、 無為的觀念

所有哲學的終極目標,都應該指向追求人類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道既然有向對立方向發展轉化以及相反相成,循環反覆的特性,而此正反之極端兩面,在生命開始與盡頭處固然明顯,但於人生所重視的禍福安危,卻難以把捉。所謂: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夭。(58)
如此,則人生當如何自處?老子對此,基於道用的體會而有明確的說明。故首出者即
無為的觀念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3)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29)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8)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63)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 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 自然,而不敢為。(64)


2、守柔、不爭


老子從許許多多的事物中發現一大原則,是即任何愈是柔弱的東西,反而愈具有生命、生存、生活的軔力,甚至其破壞力、反噬力、反撲力遠超乎剛強者,並能勝之。從而體會柔弱實乃道之大用,故老子說: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20)
弱者道之用。(40)
柔弱勝剛強。(36)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43)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52)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53)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76)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
因為一切經驗界的存在都是有限的,吾人知此,自當居下守柔,不馳競於追逐,靜觀盛者之衰而保自身之不衰。此外,萬物運行,既皆時時走向「反」,並且循環往 復,一切存在看似發展,實也必皆在自我否定之過程中,故爭奪與強出頭最終皆無意義。而一時之失落亦必有天道補遺齊平之,所以老子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8)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66)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67)

3、知足寡欲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19)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9)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讓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12)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4)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
五、政治哲學
老子是一高度關心政治之人,否則老子一書中絕無可能出現那麼多有關政治的話語與高超的見解。班固於《漢志》說老子乃人君南面之術,也未能說全無道理。
1、清靜無為與無不為
老子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對周文與當時社的亂象而發。蓋當時周文已成一虛偽之形式主義,所以老子稱: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18)
又說: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19)
他更痛恨社會的不公: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75)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77)
這是多沉痛的控訴,而這一切都是當政者造成的。所以老子政治思想首出之義,是根本不要取天下而為之。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29)
這是對政治本質的確認。客觀而論,是否一定要取而為之?一定舍我其誰?主觀而言,先須度德量力。因此非不得已不要有政治作為。(所謂在劫難逃者武侯、太公、留侯是也)。如果萬不得已,也要法到法自然。所謂:
希言自然。(23)(一切的「可名可道、知美之為美、尚賢」都是人文人為的劃分)
也要考慮百姓的真正需要:
聖人無常心,要以百姓心為心。(49)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72)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74)
崇高偉大標準理想的政治人物,要有一顆非固定不變隨民意如流水的心。如此主觀上不為教條主義,客觀上不成英雄崇拜。而強把自給的想法加諸於百姓之身。十七章云: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最下侮之。
最好的政府是絕對無為不擾民的政府。以道言之,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32)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37)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65)
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妄為,所以說:「治大國若烹小鮮。」(60)不妄為之極至,便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5)這是一種殊勝觀點,以不處理為處理,亦即絕對的放任與自由。如此即有一絕大的效果顯現: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57)
具體落實而降低層次而言之,就是: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道;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3)。
老子既主無為,自然反戰,他說: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30)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 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31)
一個無為自然,沒有戰爭人禍的和平而淳樸的社會,也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國了: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80)
2、謙卑退讓淵靜微明
以上係就「執政」的動作而言,然動作由修養而發,所以領導者之主觀修為亦很重要。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6)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66)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噪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45)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6)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1-2-17 01:19:56 |只看該作者
前幾天同事和我回教的經典是那本,我說「可蘭經」!
他又問我那道教呢?我回答「易經」,不知道對不對???
連窺天河,有雲如蛇,主大霧..........

SOGO版主

水水的達人就是我啦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SOGO綜合圖區之星勳章 絲襪美腿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1-2-18 01:37:29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laingboo 於 2011-2-17 01:19 發表
前幾天同事和我回教的經典是那本,我說「可蘭經」!
他又問我那道教呢?我回答「易經」,不知道對不對???


不對喔!

可以參考一下
道教全球資訊網

應該是 “道 大 藏 經“ 會比較正確。

不過閱讀的人不多,除了要找資料之外,去看的人,實在太少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9 05:1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