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6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69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品名:雲龍罍
朝代:春秋中期
發掘/出土:河南新鄭
尺寸:通高40.5公分
說明與詮釋:
此器民國十三年河南新鄭出土,淨重17.5公斤為罍中之至大至寶者。此罍,斂頸;唇口呈弧線形外侈,短頸,肩廣而圓,鼓腹,腹圓曲內收成底,平底。器身主紋在肩腹部,由一粗凸弦紋為成二部份,上部飾蟠龍紋,地紋填以不規則雲紋,線條生動,且肩部有四處類似平台的圓形痕跡,據推測原件應嵌有紋飾銅片;下部又分二段,上段飾「雙鉤蟠螭示意紋」(郭寶鈞),其特徵是雙鉤線條,鉤線間留以空白,由紋飾形象仍可看出源自蟠螭紋,此處線條作上下條列,線條多歧枝,看不出明確的首、角與頭尾之分,並在螭身與尾部增加了角狀線段,地紋填以三角雷紋,下段飾三角蟠螭紋,亦是雙鉤蟠螭。肩飾四耳,每耳各有雙龍相交銜環,其中銜環螭龍背脊上另飾有一對翅膀,呈展翅飛翔狀,頗為生動。
罍之名及用途見於《詩經》〈小雅‧蓼莪〉:「缾之罄矣,惟罍之恥。」又〈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可知罍用以盛酒,且容量甚大。然而,《儀禮》中亦有言罍是盛水器,但因其成書晚於《詩經》,所以盛水器之稱應是春秋之後的事。銅器中亦有自名為「罍」,形制亦相似。
現稱罍之器型,一般是斂口,直頸或微斜,折肩或圓肩,器身最大徑(最寬處)在肩腹交接處,腹壁自此向下斜收成底。
參考資料:朱鳳翰,《古代中國青銅器》。郭寶鈞,《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馬承源,《中國青銅器》。
文出:國立歷史博物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