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4-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65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1057
- 相冊
- 2
- 日誌
- 19
    
狀態︰
離線
|
出家修行為了解脫,在家學佛也是為了解脫。那麼這解脫是解脫什麼呢?心裡多憂煩,多煩惱的人需要解脫煩惱,身心多痛苦的人需要解脫痛苦。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六道輪迴,需要解脫輪迴的痛苦。總而說,不論身心有了痛苦不自由束縛都需要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印度迦毗尼國有一位外道梵志,仰慕舍衛國的人民都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而善良修行用功,人人都過著安樂太平。便從老遠步行到舍衛城來,欲睹釋迦牟尼佛的慈容,聆聽他的法旨。來到舍衛國還未入城時在一個鄉村,見到父子倆在那裡耕田-父耕犁子除草。梵志因走了很長的路,疲勞的坐下,看那父子耕田。
不一會不知從那跑來一條毒蛇,把那位青年咬了,那位青年即哀聲叫痛,在地上爬來爬去,不一會即不動了,那位老農夫靠近看看已經死了,無動於衷的依舊耕作。梵志見到這情景,感覺到很奇怪,就上前一問:「那位青年是您什麼人呢?」「是我兒子」「您兒子死了,您為什麼不傷心呢?」。
父說:「人來此世間好像住旅社一樣,在旅社相遇,不論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姊妹,不過是名目而已,各有因緣,要早走慢走也是各人的因緣,有的來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受苦、受樂都是各有因緣,因緣熟即聚,因緣完即散,各人走各人的路,有什麼好悲傷呢?」
梵志即感覺很奇怪,這哪是父子,簡直是路人一樣嘛!那農夫即問:「先生欲到哪裡去呢?」「我到舍衛城」「到舍衛城,我的家再過去一點就是,請您順便跟我家人說,中午只帶一個人的飯就可以了,也準備些抬具,把這屍體抬回去。」好像很輕鬆的事情一樣。
梵志被委託,就到他家來,首先看到一位老婆婆,就說:「剛才我在田裡看到一位青年被蛇咬死了,要你們把他的屍體抬回來。」「噢,謝謝你」,「那位青年人是您什麼人?」「是我的兒子」「你兒子死了,怎麼沒有悲傷呢?」「人來世間好像宴會一樣有聚有散,各人有各人的任務和時間的長短不同,他有他的任務,完成了要先走一步,誰也留不住他,悲傷對他有什麼好處?徒傷神而已,何必呢?」
哇!「怪事連連年有,今年特別多」這哪是母子?我以為男人的心比較硬,女人一定是軟的,想不到還是跟石頭一樣。於是轉身對他的媳婦說:「妳的丈夫被蛇咬死了妳不悲傷嗎?」她說:「夫婦如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生為眷屬如果能同修聖道,那是累世結來的善緣,他欲先走,那是恭喜之事。若是惡緣即來討債還債,結冤結仇無了期,他走了是我們這一段冤愆也完了,為什麼要悲傷呢?」
啊呀!這一家人怎麼搞的都是鐵打的心腸,我不信再問下人說,「您家的主人死了,您悲傷不悲傷?」他說:「人的聚會,都是如夢幻泡影,有聚有敬。誰欠誰的情債、命債、業債,賬算完了,當然走了,有什麼好悲傷呢?」
梵志聽了這些話,不但不以為然,而且感覺這一家人都是無情無義的人。向來聽說,舍衛城的人都是受佛教化,而良善修行恐怕聽聞不實吧!既然千里迢迢而來,還是去見見佛吧!於是來到衹園精舍無精打采的站在一邊,默默不言,佛知他的心理,就對梵志開示說:「解脫的人心裡是無煩惱,無憂愁,無束縛,自由自在,有業障的人,日日都是勞心勞力,煩這煩那,貪這貪那,不如意的時候就發脾氣,也不明是非善惡邪正,傲慢貢高,嫉妒欲害人等,而造諸惡業輪迴生死,唯有解脫煩惱的人才能解脫生死…」。梵志聽佛說法後,豁然大悟,皈依三寶,依佛出家,後來證了阿羅漢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