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7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74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鳳凰,自古以來在我國民間就作為“龍、鳳、麟、龜”四靈之一。
鳳凰,是東方神話傳說中的“神鳥”、“氏生鳥”;也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而且它還曾是中華民族古代人民作為神鳥、靈鳥而共同奉祀的一種原始圖騰形象。
鳳凰的神話傳說,最早流傳東方,因此有“東方神鳥”之稱。古阿拉伯的神話認為鳳凰是一種長生鳥。古埃及傳說認為,鳳凰和鷹一般大小,全身長有金色的羽毛,閃光的翅膀,斑斕的外表,鳴聲悅耳,能給人降福添壽;同時認為世界上只有一隻鳳凰,它可以存活整整五百年;臨死之時,鳳凰就採集芳香植物的樹枝和香草,營造一個巢,然後點火自焚。在熊熊火焰中,一隻幼鳳凰誕生了——新生的幼鳳凰就將老鳳凰的骨灰裝進蛋中,在蛋上塗上防腐的香料油,帶著它飛到太陽神赫利帕里斯那裏,由太陽神將它放在太陽廟的神壇上。在我國古代也有類似的神話。
我國著名詩人郭沫若在30年代就曾以這個東方神話傳說為題材,寫了一首氣壯山河的抒情詩《鳳凰涅盤》。通過鳳凰集木自焚,又在烈火中再生的描寫,預示舊中國的滅亡和新中國的誕生。
十二月裏臘梅香,百鳥齊來朝鳳凰。
白鶴孔雀淩空舞,百鳥朝鳳呈吉祥。
這是一首廣泛流傳在江南的《百鳥朝鳳》的民間歌謠。反映了我國人民是如何尊敬地將《百鳥朝鳳》當作吉祥喜慶的象徵來謳歌傳頌的。正如《詩經》所說:“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雋秀娟美,儀態萬狀的鳳,一方面被封建帝王所御用,一方面已擺脫宮廷的束縛,高飛遠走,追求光明,在民間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因此,使我國民間產生了不少關於“百鳥朝鳳”的優美傳說故事。
有一傳說:很早以前,百鳥歡樂歌唱,無憂無愁地生活在大森林裏,有一隻穿戴樸素,名叫鳳凰的小鳥,它不象其他鳥兒那樣,吃飽了就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忙碌碌,採集果實,還把別的鳥扔掉的果實,一顆顆收藏在山洞裏,尖嘴利舌的喜鵲譏笑它是“財迷精”,笨嘴拙腦的烏鴉譏刺它是“大傻瓜”。但鳳凰既不生氣,也不答理,照常辛勤奔勞。不料有一年遇上大旱,森林裏草木枯萎,百鳥找不到吃食,有的餓得頭昏眼花,有的餓得奄奄一息。這時,鳳凰將自己多年積存的吃食,分給百鳥,終於使大家度過了難關。百鳥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每只鳥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做成一件五光十色、絢麗耀眼的“百鳥衣”,獻給了鳳凰。從此,鳳凰成了最美麗的神鳥,並被推舉為“百鳥之王”。每年鳳凰生日,百鳥都要飛來向鳳凰祝賀。
在民間傳說《鳳凰到此》中的鳳凰,被讚頌為給人民帶來幸福與歡樂的瑞鳥。這是篇流傳福建佘鄉的傳說。它記述佘族一家母子,救了一隻受傷的鳳凰,鳳凰傷癒後,為了報恩,給他們母子帶來豐衣足食,還以自己頭上的頭髻和尾巴,送給這家新娶的姑娘。從此,佘族姑娘就有了鳳凰裝。未成年姑娘是小鳳凰打扮,成年姑娘是大鳳凰打扮,老年婦女是老鳳凰打扮,形成佘族婦女的服飾習俗。而且,佘家婚娶喜慶之時,還要在廳堂上貼上“鳳凰到此”的大紅字。佘家俗語兒:“誰家有了鳳凰,誰家就有了衣食,有了媳婦。”
“鳳凰於飛”,“鳳求凰”,這些成語,民間一直比喻男女愛情和夫妻和諧。漢代還流傳這樣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少年家貧。一天,他被一個叫卓王孫的大員外家邀去陪客飲酒,無意中發現卓王孫有一個在家寡居的年輕女兒,叫卓文君。相如一見鍾情,就彈起鳳凰琴,唱起“鳳兮凰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表示愛慕之情。卓文君聽了十分感動,於是連夜隨司馬相如私奔,結成一對恩愛夫妻。因此,“鳳求凰”就被民間用來比喻青年男女的愛情。
我國民間傳統,總把鳳凰與喜慶結合在一起。把結婚之喜,稱“龍鳳呈祥”,新娘要戴“鳳冠”、“鳳釵”,拜堂要點“龍鳳花燭”,喜筵上要吃“百鳥朝鳳”等吉利名菜。新房中的一切傢俱、日用品也愛用有鳳凰圖案的裝飾,諸如織有“鳳凰牡丹”,“雙鳳團花”的被面、帳簾、臺布,雕有鳳凰的大床、高廚、臺燈;畫有鳳凰的茶杯、茶盤。甚至裝喜糖的塑膠袋,也印有龍鳳圖景,稱為“龍鳳喜糖”。
民間傳統的元宵燈會,也少不了鳳凰燈、“百鳥朝鳳”燈。而且把鳳凰燈作為百鳥燈中第一盞。
作為原始初民保護神的鳳鳥,歷代封建統治者在利用“龍”作為“真龍天子”的同時,也把“鳳”,作為自己高貴、尊嚴的象徵。傳說堯禪位給舜,舜禪位給禹時,天下升平,臣民歡慶,連百獸也齊來慶賀,鳳凰也飛來朝隊。
歷代統治者還將“鳳”作為皇家女子的祥瑞化身。《東周列國志》記載,秦穆公有一個弄玉的愛女,姿容絕世,聰明過人,擅長吹笙,其聲如鳳鳴。秦穆公專門為她在雍宮內築了個鳳樓,樓前修了一座鳳台,供弄玉吹奏。弄玉及笄後,發願要找一個能吹笙的男子為丈夫。後來,有個叫簫史的,善吹蕭,“才吹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二曲,彩雲四合,奏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空中,孔雀數雙,棲集于林際,百鳥和鳴,經時方散。”於是一見鍾情,結為夫婦。有一天,皓月當空,夫妻在月下吹蕭弄笙,一時,彩雲朵朵,引來了紫風和赤龍,便雙雙脫離人間,乘龍跨鳳,駕雲仙去。後來,人們就把好女婿稱為“乘龍快婿”。秦穆公還在宮中建了“鳳女祠”,來祭祀愛女。“鳳凰臺上憶吹蕭”也就成為宋詞牌曲名而留傳後世。從此,蕭就美稱為“鳳凰蕭”;笙簫細樂,稱為“鳳吹”:把音律也比喻為鳳凰的鳴聲,稱為“鳳律”:宮中吹奏細樂的宮女隊伍,稱為“鳳隊”。同時,還把鳳凰降臨過的京城,稱為“丹鳳城”。以後,歷代帝王都把京城稱為“鳳城”。唐詩中的“丹鳳城南秋夜長”、“銀漢遙應接鳳城”,就是指當時的京城長安。
我國歷史上的武則天、慈禧等女皇和皇后,也都以“鳳凰”自居,甚至還編造出“鳳胎”、“鳳體”等傳說故事。傳說慈禧太后的父親是正黃旗的葉赫那拉.穆精阿。他的妻子,在浙江平湖乍浦旗營,見一鳳凰飛來,停在營地梧桐樹上而誕生了慈禧。當地至今還流傳著“鳳凰墩”的傳說。歷代以來都把皇后的容貌,稱為“鳳姿”、“鳳儀”,皇后戴的冠飾,叫“鳳冠霞帔”;生的子女叫“鳳子鳳孫”;皇后下的詔書,叫“鳳詔”;皇后乘坐的車叫“鳳車”或”鳳輦”;皇室內接近皇帝皇后掌管中樞機要的中書省,稱為“鳳凰池”;皇宮內的樓閣,叫“鳳樓”。
鳳凰,其實是自然界並不存在的禽鳥,它只是古代人民幻想的保護神而演化出來的圖騰形象。傳說黃帝後裔中的商族,曾經是鳥類圖騰族,這個鳥就叫做“鳳鳥”。
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史記.殷本紀》記載了殷契的母親開山祖簡狄,吞下玄鳥之卵而生契的故事。《詩經》中記載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說的就是這件事。玄鳥就是鳳凰。由於殷契是殷商的始祖,因此,殷商崇拜玄鳥圖騰。這從商周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就可以看到上面鑄刻的鳳紋圖案。
至於玄鳥的形狀、顏色和習性,歷來記載,眾說紛紜。《山海經.海內西經》中說,鳳凰鳥,產生在貊國的東北方,其文彩有紅、黃、青三種顏色,非常美麗,身朝東方。《拾遺記》中又說,鳳凰有五種不同的顏色。有的古書認為,鳳凰食玉,產卵,其卵可餐,美味可口。而有的古書又說鳳凰食蟲,其聲如銅鈴,響徹四方,所以有“鳳凰龍嘯”之說。東漢以後,鳳凰的形象,才慢慢形成現在的樣子。《說文》說,鳳凰是“蛇頸魚尾”、“龍文虎背”、“燕頷雞喙”、“身體卻象麟”。晉代郭璞注《爾雅.釋鳥》也說鳳凰:雞頭,蛇頸,燕頷,虎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不過,可以肯定,跟古代的龍圖騰一樣,這個鳳鳥圖騰,可能也是各類動物圖騰溶合而經過後人不斷幻想加工而成的一種形象。
以後,鳳族後代的商,被龍族後代的周合併溶合。周武王伐紂,相傳有“鳳鳥岐山”的瑞應,才能興周滅商。而龍、鳳也就作為“華夏文化”被保留下來。龍鳳從此合成一家,結下了不解之緣。多少年來鳳凰與龍總是形影不離,延續至今。
文出:互連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