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0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615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道家與儒法二家思想不同之處,乃在於道家是以「道法自然」作為它的思想基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理論就是決定了道家對自我、社會和自然的不同視點。儒家把「道」局限于倫理君臣的綱常秩序上,但道家之言「道」,卻是屬超名言之域,無形無名,不可道,不可名。道家認為「道」是「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是「天地之始」、「天地之根」、「萬物之母」,是「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從「道法自然」的異端精神,道家建立其對個人的獨立人格的要求。由於「知其所歸」,道家信仰者不被異化了的現實社會權威、傳統及流行的價值觀所迷惑、所拘限,而能夠經常自覺地超脫出來,反以「貴己養生」、「少私寡欲」、「清靜無為」等異於儒法的生命態度來追求與實踐個人和自然之間和諧一致的本性。
上述所提出道家思想的獨特性為東漢末以後道教的守戒傳統所繼承。早期道教團體的戒律反覆強調奉道守戒者心須要「尊道貴德」。《老君說一百八十戒》說:「老君曰:人生雖有壽萬年者,不持戒律,與老樹朽石何異,寧一日持戒為道德之人,而死補天官尸解昇仙。」遵戒律就是「尊道貴德」的解釋在《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便可看到。《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解釋說,雖然「道出自然,先天地生」及「道之無形不可見」;但是,因為大道含弘,愛惜人命,於是大道設教施戒,奉道者若能「執守教戒,積善卻惡」,「心意掃除,燒香清淨嚴潔」,那便說是歸心於道,身與天通,福流子孫。
道教戒律以清靜無為作為其基本的思想,最早的例子可見于《道德尊經想爾戒》。《道德尊經想爾戒》把奉道者行為分為上中下三等,其戒律內容是:
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處最三行;
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此中最三行;
行無欲,行知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無為、無名、無欲,柔弱、清靜、知足,與守雌、行諸善、推讓等原則戒律都是沿襲道家思想。從個人層面來說,道教清靜無為的戒律所要建立的生命價值觀,具體就是包括:戒慕功名,戒勿貪高榮,戒求名譽,戒勿恣身,戒好衣美食,戒勿盈溢,戒勿以貧賤強求富貴…… 等等。這些道戒價值觀亦是道家異端性格所懷抱的崇高理想而蔑視世俗榮利的隱者形象。道教強調對世俗權力價值的離棄,同時亦使它給與奉道者不同的社會倫理價值。
早期道教戒律反覆強調奉道者若違背戒律,將受到司過之神記其所犯過惡事,結果是,或自身或子孫遭受天曹吏兵的懲罰,乃致壽盡橫夭。《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曰:「又奉道者,身中有天曹吏兵。數犯瞋恚,其神不守,吏兵上詣天曹,白人罪過。過積罪成。左契除生,左契著死,禍小者罪身,多者殃及子孫。」《老君說一百八十戒》就是其中例子強調奉道者所守的道戒是「禁戒重律」,而世人不持戒律,則死有重罪。
早期道教另一重要的思想是繼承先秦道家「貴己養生」的價值觀,而確立其宗教行為的目的乃屬於求道學仙,因此,《太平經》曰:「三萬六千天地之間,壽最為善。」但是,與本文論旨有關,道教的仙學與奉道守戒亦是密切相關的。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云:「天師設教施戒,奉道明訣。上德者神仙,中德者倍壽,下德者增年不橫夭也。」同樣,《三天內解經》說:「真道好生而惡殺。長生者,道也。死壞者,非道也。」道教「貴己養生」的思想沒有偏向及局限於純粹是個人生死禍福的層面上,更重要是在整個「貴己養生」的終極關懷下,早期道教進一步提出養人、愛物的守戒思想。概而言之,道教一方面把貴己養生的原則推展及社會層面,而建立其「救窮周急」的社會倫理要求。另一方面,由於道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維模式,貴己養生的價值觀亦從道乃好生不傷的終極原則出發,展現於人間世,而又復返歸於確立其獨特的自然宇宙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就是指出自然與人之間、宇宙大生命與個體小生命之間的同構互動的和諧關係。不僅如此,從自然與人相通的自然關係再出發,貴己養生的道教原則又同時賦與人類一種獨特的責任去保護、維持天地萬物和諧、不遭受任意破壞的生態倫理責任。
早期道教戒律尤其明顯特出的要求學道者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與環境。以《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為例,當中有二十二戒之多是仔細地規範人應尊重生命,善待萬物,與自然眾生相互不傷的戒律:
第四戒不得殺傷一切
第十四戒者不得燒野田山林
第十八戒者不得妄伐樹木
第十九戒者不得妄摘草花
第三十六戒者不得以毒藥投淵池及江海
第四十七戒者不得妄鑿地毀山川
第四十九戒者不得以足蹋六畜
第五十三戒者不得竭水澤
第七十九戒者不得漁獵傷殺眾生
第九十七戒者不得妄上樹探巢破卵
第九十八戒者不得籠罩鳥獸
第一百戒者不得以穢污之物投井中
第一百一戒者不得塞池井
第一百十二戒者不得將書字之物自投埋於廁前
第一百十六戒者不得便溺生草上及人所食之水
第一百二十一戒者不得妄輕入江海中浴
第一百二十九戒者不得妄鞭打六畜
第一百三十二戒者不得驚鳥獸
第一百三十四戒者不得妄開決陂湖
第一百六十五戒者天有災變水旱不調,勿得患厭
第一百七十二戒者人為己殺鳥獸魚等皆不得食
第一百七十六戒者能斷眾生六畜之肉為第一,不然則犯戒
上述所引二十二條道戒所觸及的有關維護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係的範圍,可算是非常廣泛、仔細、及生活化。原則上,道教認為人對自然界當中的生態環境及各類生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鳥、獸、魚等都不能妄加傷損、伐毀、甚至殺害。人在自然世界中也沒有特別權利可以妄加一己意願或群體需要去控制、主宰其他萬物。這種看待人與自然萬物為平等的態度,自然源於道教「道法自然」的根本思想。道教不同於儒家的地方,就是把局限於倫理綱常與道統的儒家之「道」超越出來,而觀「道」為萬物之母、天地之根、自然無為。《太平經》就說:「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既然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而生,人與萬物在道的自然變化中就沒有等級、優劣、貴殘的分別 。
「貴己重生」的生命價值觀乃是包含一種要求人不喪己於物、失性於俗的思想。由於道教相信生命的來源自於道,人與天地自然本是渾然一體,和諧一致的。但對處身在世俗文明社會現實的人類,卻由「形(體)到心(靈)都可悲地被異化、被扭曲,喪己於物,失性於俗」,因此之故,道教尊道貴生的意思,一方面就是要求奉道者的生命復歸於道的自然、無為本性,保持恬淡無欲、清靜淳樸的生命超越,另一方面是體現於奉道者能「執守教戒,積善卻惡」的修行。
文出:黎志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