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0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615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陽神在最高境界天仙的呈現,是生、道、心、性、命、形均處於合一狀態,既是生道合一,又是心道合一;既是形神合一,又是性命合一。神仙與天仙之間,鍾呂加入了道德元素,認為神仙與天仙的分別,是當神仙能入世行濟世度人之行為,積功累德,才得被選入天仙之列。即可見到,神仙和天仙的分歧在於“性功”而非“命功”,鍾曰:“神仙厭居山島,而傳道人間,道上有功,而人間有行,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天仙的最大特點是“性功”,這是鍾呂丹道的重心所在。人神之間的分別,在龐大的內丹傳統中所顯示的,似乎也不過是人世間共識的倫理道德的判準;神仙的終極意義,經過一段千死萬難的鍛煉,最後仍是一句人間用語:“道德主體”的回歸。神仙境界的追求,在鍾呂丹道的詮釋下,隱喻著不是仙樂飄飄,超凡脫俗的世外桃源,而是人世間苦行的歲月,肩負著悲情、承?著崇高的道德操守,要濟世度人的聖者。從鍾呂傳道的言談記錄中,我們不難發現這點人世間的最高道德情操,實代表著極其重要的象徵意義:當呂洞賓表達對世人不離不棄、誓要積功累德、普度世人的高尚情操,其實是道出天仙的終極意義,並非遙不可及的神話式境界,而是一種對世人罪業的承?,及神仙追求上道德主體的最高標誌。
陽神在未出形軀,道性要經歷魔難之考驗。當性功圓備,道體呈現,陽神超凡軀而脫俗胎,與萬化為一,與天地同一,與大道混同。這種窈冥莫測的狀態,本非視聽之可聞、度數之可以籌算者;若云人倫道德,亦不知從何說起,因為道德一詞,本出於人倫,在人倫之上,再無此概念。
然鍾呂在神仙五等級裡,天仙與神仙之間,設了一條人世間的道德屏障,要用“得道”的身軀復入凡塵之境,完成普世的悲願。這又增加了“性功”的第二層意義:性功不單在煉心上講,還要在道德行為上講。下面是呂祖強調性命雙修的重要性,此“性功”是屬於第一種意義。呂祖《敲爻歌》云:
命要傳,性要悟,入聖超凡由汝做,三清路上行人少,六道門中爭入去。報賢良,休慕顧,性命機關須守護,若還缺一不芳菲,執著波查應失路。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達命宗,迷祖性,恰此鑑容無寶鏡,壽同天地一愚夫,權握家財無主柄。性命雙修玄又玄,海底法波駕法船,生擒活捉蛟龍首,始知匠手不虛傳。
修性與煉命的工夫,是入聖超凡不可或缺的元素。鍾呂認為,成仙之路是開放給每個人的。人人皆有長生藥,只是三清路上行人少而已。道教一直以來強調自我生命改造的能力,內丹思想更實現了“我命在我,不在天地”的說法。內丹思想使道德實踐宗教化。由於道德實踐帶著信仰的色彩,道德行為更具內在力和實踐的動能,對人世間的秩序與和諧是一件好事。性命雙修成為奉道之士所需實踐的事。只修性,不修命,不能超凡軀、脫俗胎,最後也要墮入輪迴之苦;只修命、不修性,性不修則迷,迷祖性則凡塵世俗之心未盡,光有一副仙骨,也不算得道。長生不死的軀體,缺乏了一個性靈,亦與愚夫無異。
另外,呂祖說:“別聖師,雲遊塵境,誓度百人成道,皈奉真風。” 這是“性功”的第二種意義,是道德行為的實踐,也是界劃天仙與神仙之分別。這個分別的內容是:悲願。故鍾離權云:“神仙厭居三島,而傳道人間,道上有功,人間有行,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
這種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也是普遍心理的表現,也反映了人類道德心性的最高操守。中國文化思想史中自古就有宣揚這個最高價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顯是自利兼利他的講法。獨善其身和兼善天下正正就是中國式的道德修為模式,儒道是一致的。只是,在道教的神仙理論當中,從來都未發展到這個觀念。道教的成仙說始於個人的天人合一,由自身的起點開步。縱觀成仙之路的發展,箇中經歷不同的時代背景及文化思想的滲透與融和,都不離這個單一個體的修行對象。由於修行事屬於個人,自然不會出現對第三者的關注。對於這個理解,我們從歷史發展便看得清楚。總之,修仙之路是個人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