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0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615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養生術的起源甚早,嚴格來說,人類為了生存,並要求健康地生存,就會發展出各種各樣的養生術。所以,養生術本身並非道教所獨有,但養生術又不能與道教分離;因為,我國養生術在天地人三者關係上,即人與自然的存在關係上,建構出非常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體系,而這些體系,也同樣是道教的基礎理論和發展模式。道教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原則,其理論源自先秦道家;所以,從文化的發展看,中國的養生術就是道教的養生術,以道家思想為其理論資源。而養生術又可分為兩個發展方向,其一是歸類於後來的中醫體系當中,另一則匯入內丹學的小乘範疇。
不論中國醫術或內丹部份的養生術,精氣神的觀念自古已有;而且,精氣神的鍛鍊中,又以煉氣為重點。中國人認為,氣是萬物之所由生,有氣則生,無氣則死。[1] 精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原素,有物質基礎。神是氣之精純者,是人煉氣的終極追求。
最早而又明確地教人煉氣的出土文獻,是《行氣玉珮銘》。據考據,此銘文是公元前380年左右戰國中期流行的煉氣功法。[2] 因此之故,我們可以把養生術的萌芽期界劃在春秋戰國時期。不過,這是以出土文獻來定位;可以猜想,養生術遠於春秋戰國時期及更早就經已出現。《行氣玉珮銘》是煉氣養生,但同類型的修煉方法,例如吐納、導引、食氣、胎息等,都屢屢散見於古代典籍中。先秦方仙道的修煉方法,大概有行氣、服食、房中三大家,直接言內丹的修煉者,尚未萌芽。但這些修煉方術已存在著不少內丹理論與實踐方法,是內丹發展的醞釀期。修煉術在當時來說,分兩個層面發展。其一是,修煉與信仰相結合,修煉只不過是追求成仙的手段。另一是,士人在天人關係上有所覺知,借修煉以明大道。從不同的層面所存在不同的修煉模式看,煉氣思想中已存在著某程度神仙觀念的確立。這些龐雜的思想與修煉方術,雖無完整體系的形成,但已為後期內丹道的確立提供寶貴的資源,從內丹道的延伸,養生術隨之而有很大的發展。如果就肢體屈伸以導氣行血來存養健康身體的話,則古文獻亦有記載中國四千年前的堯帝時期就經已出現的導引術。[3]
《行氣玉珮銘》只有四十五字。原銘文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機舂在上,地機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羅振玉版本)。[4] 這明顯是古代氣功的一種。全部份成五段。(一)「蓄」:把氣深深地從外吸到體內。(二)「伸」:把氣向下延伸。(三)「定」:讓氣定在小腹,保持住這個狀態,便是「固」。(四)「萌」:那是物極必反,靜極而動的結果,定後自然有真氣出現,故曰「長」。(五)「退」:指真氣,靜極復動之氣非有為之氣,是內氣萌生。從背正中線的督脈上引頭頂,整個工夫完成。
這個功夫重點在於「固則萌」。萌是指「真氣」萌生,為何可以呢?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我們日常所呼吸的氣,是有形的氣,有形的氣經過身體的造化可以變成無形之氣,另外,通過鍛鍊也可以促進無形之氣的產生。所謂「真氣」,即「無形之氣」。人體中所存養而備用的氣,不是有形的,卻是無形的。我們之能夠調整免疫功能,驅除病邪,都是利用了無形之氣。我們在日常生活所耗損的也不是有形之氣,而是無形之氣。當有形之氣儲備充足,身體便能產生「質變」,通過「氣多能生液,液多能生氣」的體內造化,無形之氣即真氣便會萌生,這句「固則萌」的意思也在此。這個工夫簡單易做,能在古代以銘文記載,應是珍貴的功法。如果用現代文字去演繹,很簡單:雙腳平肩站立,雙手輕貼小腹,眼微斂,神內收,深深吸氣,導引至小腹,氣息定住,心數三至五秒,自會感覺小腹充實,腰腎之間出現一股暖流,徐徐往上升,然後呼氣。再吸氣做第二次,每天做二十次,自有意想不到的醫療效果。
從文化思想的發展中看中國養生學的發展也是有迹可尋的。在先秦諸子來說,最突出的是老子,他不但是道家思想的主導人物,影響範圍包括了養生部份;他也是道教思想發展的奠基者,從「致虛守靜」[5] 的工夫到「長生久視之道」[6],一直在啟發後世有關身心修煉的養生學,與及追求性命超越的內丹學。老子所提倡的「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7],及「清靜為天下正」[8] 等思想,明顯是中醫理論的基本精神,這些治病及養生原則,都在《黃帝內經》裡看到。[9] 繼老子之後,莊子也有不少對修身養生的記述。例如「真人之息以踵」[10],啟發了煉氣工夫中對真息之修煉。「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的「坐忘」法,[11] 打開了道家打坐的基本功。又「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12] 帶出有形有聲之知覺層面到無形無象的非知覺層面的過渡,到達那極之純粹的內在觀照,給予後世內丹家在真炁的把握有極重要的指引作用。更重要的是,莊子提出了「神將守形,形乃長生」,[13] 肯定了通過打坐確能令形軀身體轉變,達致長生不朽的終極境界。
註釋:
[1]《管子‧樞言》:「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有名則治,無名則亂,治者以其名。」
[2] 根據近代郭沫若的考證,見《奴隸制時代》。
[3]《呂氏春秋‧古樂》:「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堯帝距今約有四千多年,百姓因其筋骨不利而舞動身體,以達導引行氣之效。
[4]郭沫若版本寫「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古字「幾」、「機」同。
[5]見《老子》第十六章。
[6]見《老子》第五十九章。
[7]見《老子》第六+四章。
[8]見《老子》第四十五章。
[9]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有「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都受到老子思想中「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影響。
[10]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11]見《莊子‧大宗師》。
[12]見《莊子‧人間世》。
[13]見《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轉自袁康就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