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0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615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道學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它在清代以後,發展不是很大,但其思想內在的生命力仍時時在世人面前展現,它啟發了一些現代科學家的思維,它與西方存在主義有著相似處,它對人的生命的探索有著獨到的見解。胡孚琛先生在《道學通論》中說:“21世紀的帶頭學科將是生命科學,特別是腦科學,人體生命科學、心理學、心身醫學等生命和認知科學領域會獲得突破性的進展。”1道學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就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本文就從科學、生命和環保三個方面對道家學說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和價值作一些探索。
一科學
世界科技中心,先是在義大利,後來轉到英、法、德等國家,20世紀20年代,美國又成為世界科技中心,21世紀,科技中心會不會轉到東方呢,湯淺光朝對此分析說:這就要看東方國家能否具有成為科學中心的條件。《道學通論》中說:“從科學方法論上看,西方文化還原論的分析方法面臨革新,將被東西方結合的辯證的有機整體觀所取代。本世紀發展的量子場論、系統科學、耗散結構協同學、混沌學、分維學等,為研究複雜巨系統提供了工具,實際上是東西方科學思想在方法論上的結合。”2這就是說東西方文化在方法論上是互補的,西方文化偏重於理性思維,而東方文化偏重於直覺思維。西方理性思維在探索科學,特別是生命科學、心靈科學時已走入了困境。尤其是在未來的科學中,許多現象及心靈潛能的效應因為和舊的理論模式有衝突,因而引起了不少爭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西方科學理論越來越感到為難了。因此他們在研究時,就轉向了東方式的思維模式。在量子力學領域,海森堡發現了測不準原理,使決定論的物理定律變為統計性的幾率描述。愛因斯坦在研究中也終於發現人類理性是有限的,他發現了直覺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他說,獲得作為演繹出發點的原理,沒有邏輯道路可循,只有通過那種以對經驗共鳴的理解為依據的直覺才能達到3。卡普拉在研究理論粒子物理時,他用了兩年時間系統研究了印度教、佛教和道教的文獻,探索它們與現代物理學之間的關係。他寫了《非凡的智慧》一書,說:“在偉大的精神傳統中,在我看來,道家提供了關於生態智慧的,最深刻、最完美的說明,這種說明強調一切現象的基本同一和自然的迴圈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嵌入。”這就是說,道家洞察宇宙人生的智慧,對科學思維是有著重要參考意義和價值的。
老莊的思想曾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1927~1981)的物理學研究。他說:“空域概念正是老莊哲學對我的想法所發生的成形影響的一種表現。”所謂“空域”,就是最小的空間量子,它是不可進一步細分的無能量的虛空元區域。如果這種“空域”和能量聯繫起來,依其聯繫的方式,就產生了各種基本粒子。這種思想正是與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思想是接近的。
湯川秀樹在研究基本粒子時,忽然想起了《莊子應帝王》中關於混沌的一段寓言4,湯川在1961年寫的一篇短文《莊子》中敘述了當時他是怎樣想的:
為什麼我竟然想到這個寓言呢?我研究基本粒子已有多年,而且,至今已發現三十多種不同的基本粒子,每種基本粒子都帶來某種謎一樣的問題。當發生這種事情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深入一步考慮在這些粒子的背後到底有什麼東西。我們想達到最基本的物質形式,但是,如果證明物質竟有三十多種基本形式,那就是很尷尬的;更加可能的是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並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可能是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於粒子的可能性,但事實上還未分化的某種東西。用所習用的話來說,這種東西也就是一種“渾沌”。正是當我按這樣的思路考慮問題時我想到莊子的寓言。5
道家對常道的認識,也使得湯川秀樹認為真理是無限的,是不可逼近的,可道之道永遠是相對的,是應該被超越的,他這種不停息地進行科學探索的精神,正是來自他對《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的體悟。
也許我之喜愛這段譯文〔第一章〕,是因為我是一個物理學家。在伽利略(西元1564~1642)和牛頓(西元1643~1727)于17世紀發現物理學的新“道”之前,亞裏士多德物理學就是公認的概念。當牛頓力學建立起來並被認為是正確的“道”時,牛頓力學就又成為唯一得到公認的概念了。20世紀物理學是從超越“常道”併發現新“道”開始的。今天,這種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形式下的新“道”已經變成“常道”了。甚至像第四維和幾率幅這樣奇特的概念,現在也幾乎變成慣常的了。找出另一種非常的道和另一些非常的概念的時間已經到了。如果照此理解,那麼,老子在二千三百多年前說的這些話就會獲得一種非凡的新意。6
西方的理性科學在近代的發展中越來越受到挑戰,有識之士薩頓呼籲說:
人們必須找到把科學和我們的文化的其他部分組合起來的方法,而不能讓科學作為一種與我們的文化無關的工具來發展。科學必須人性化,這意味著至少不能允許它橫衝直撞。它必須成為我們的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且始終是為其餘部分服務的一部分。7
這就是說,人們已認識到科學理性使人走上了人與自然相分離的道路,他們開始尋找東方文化中主張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思想,力圖使科學文化和生命的發展相一致起來。湯川秀樹說:
“他們(老子莊子)論證說,脫離了自然界的人不可能是幸福的,而且人對自然界的抵抗力是小得可憐的。”
“不管怎麼說,使人感到驚訝的總是,生活在科學文明發展的前某一時代,老子怎麼會向近代開始的科學文化提出那樣嚴歷的指控。”8
科學在當今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它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的影響是雙向的,它既會給人們帶來方便,也會給人們帶來災難,盲目的相信科學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已使人們認識到科學必須人性化,而這一要求使得老子的自然人文主義思想具有了新的啟發意義。當今人類社會需要在現代科學背景下把道家的科學人文主義昇華到高級的科學人文主義,從而在這樣一個全球轉折時期,使道家為人類走向未來開闢新的道路。
二生命
現代社會片面追求科學技術而將人淪為科技產品的奴隸,而世俗文化的發展也造成了道德墮落,人性扭曲的文明異化現象。而道學尊重人性和人的主體價值,提倡返樸歸真,反對異化的價值取向,這種思想對於解脫世俗社會教化對人性的層層束縛,以恢復人的本性和生活的自然狀態,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和價值。
道家的理想人格要求人們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不為物累,以完成心靈的內在超越。道家學說有不少闡述了人體生命的規律,他們不主張把生命能量消耗在追求聲色滋味等外在刺激上,而要求人們節制自身的慾望。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9外界的虛名、財貨等比起自己的生命來,誰輕誰重,只要認真思考一下就能知道了。老子講少私寡欲,無己無待,確是使得精神生命獲得解脫的良方,是人的生命獲得本真發展的一個良好途徑。
道家強調心靈的內在超越,也講究具體的養生之道,養形之道。道教中興起的內丹心性學,更是將養生學推向了一個極高的境界。
道家貴生,把人生命的價值放在首位。《老子》中說“貴生”、“攝生”、“自愛”“長生久視”,《莊子》中說“保生”、“盡年”、“全生”、“尊生”,《呂氏春秋》中說:“聖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10又說:“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11因而道教生命倫理的基本價值取向,就是“貴生”,《九天生神章經》中描述生命誕生時說:
三元養育,九氣結形,故九月神布,氣滿能聲。聲尚神具,九天稱慶,太一執符,帝君品命,主錄勒籍,司命定算,五帝監生,聖母衛房,天神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