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9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張天師(張道陵)(4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2-23 02:22:0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張天師

 

 

 

 

  五斗米道創立者張陵及其後代世襲嗣教者的通稱。漢末張陵創教,自稱太上老君降命爲天師,故世稱張天師,其教亦稱天師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區),其中陽平治爲各治之首,類似中央教區,制“陽平治都功印”,連同“三五斬邪雌雄劍”和經籙,爲象徵天師掌教權威之法器,規定“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陵傳子衡,稱嗣師;衡傳子魯,稱系師。傳說第四代孫張盛由漢中(今屬陝西),徙居江西龍虎山,世代相傳,子孫嗣教者均稱天師,而尊張陵爲第一代天師。四代以後史載較著者有:三十代天師張繼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1264~1316,一說1317)、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張正常曾撰《漢天師世家》,記述漢天師張陵迄四十一代張正言之譜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刪校增次,並作後序。越200餘年,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又增補從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於四十九代張永緒。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萬曆續道藏》。自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迄六十一代張仁晸之譜系,記於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所作《補天師世家》,傅勤家《中國道教史》曾予轉載。清《續文獻通考》又輯錄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師事迹。清廷崇佛抑道,幹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 ,限龍虎山天師府統率本山道衆,停止朝覲等。道光年間,取消正一真人稱號,終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關係。但正一道內部仍按傳統教法續演不止。
張天師生平
  漢天師,字輔漢,沛國豐(江蘇省豐縣人),東漢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吳地天目山。其爲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之八世孫,史書又稱其名爲張陵。他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並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爲: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准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他生性好學,天文地理,河洛圖緯,皆極其妙;諸子百家,三墳五典,所覽無遺。先爲往來吳越之地的一人大儒,從其學者有千余之衆。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慶),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煉形合氣,辟谷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複征爲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後入吳,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於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遊而參訪仙源。
  一日,在北嶽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於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道書,遂赴雲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
  一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錄”,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爲期,約會于閬苑。
  張道陵拜領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據說能集三萬六千神靈,以供驅使。他隨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立十絕靈幡,鳴鍾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迹。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川中雲臺山卜居其地繼續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於上清八景宮中。”於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長、趙升複往鶴鳴山,精修二十餘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說太上與衆真複降,爲張道陵說:“北斗延生真經”及“三八謝罪法殲”。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於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嶽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贊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教團組織。
  張道陵率弟子複遊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稱,功成後蒙太上老君冊封爲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合山,見絕岩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後以余余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與王長、趙升天雲臺山白日飛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二十四治,爲布化行道的機構,凡入道者交五米爲信,後人因稱其教爲“五斗米道”。因張陵爲該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爲“天師道”。張天師尊老子爲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爲最高經典,並自撰《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爲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爲氣,聚形爲太上老君”。
  漢祖天師在唐僖宗時被封爲“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代封爲“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封爲“正一沖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陝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現貴溪縣上清鎮天師府即其遺脈。

張道陵
張道陵字輔漢,是張良的八世孫。他身長九尺三寸,濃眉大臉,紅頂綠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個角。垂手過膝,有濃密的鬍子,龍行虎步,十分威武。漢光武進武十年生於天目山,他母親夢見巨人自稱是魁星下降。身穿錦繡並且拿了一枝奇花給她。他母親接過來就醒了,只覺得滿室異香,整月不散。由此感應而懷孕,張道陵誕生那天,有黃雲籠罩在房子上,紫氣瀰漫在庭院中。房間裏光華如有日月照耀,並且又聞到夢中的異香,久久不散。

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就讀通了老子道德經,天文地理河圖洛書地無不通曉。後來被選為賢良方正的官,然而雖然做官,而他卻志在修道,不久就隱居到北邱山裏,有一隻白老虎銜神符送到他座榻旁。漢和帝曾經賜他做太傅,並封他為冀縣侯,三次下詔他都婉拒了。他後來到了四川,愛上四川的山明水秀,於是就隱居在鶴鳴山上。山上有隻石鶴,每次一叫就表示有得道的人來了。張道陵在此苦心修道,不久就聽見神鶴的叫聲。

張道陵和弟子王長一起修煉龍虎大丹,一年有紅光照室,兩年有青龍白虎來保護丹鼎,三年丹成,他也就成了真人。不久他又遇到神人指點,修成了最高的道術。他能飛行天上,能聽見極遠的聲音,又能分身隱形,比如他能一面在池上划船,同時又在堂上吟詩,變化萬千、神奇莫測。

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在他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和許多符籙,要他誅滅橫行四川的六大鬼神。張道陵精修千日,煉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不久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共億萬數為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張道陵於是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鐘扣罄,呼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張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回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真人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回去後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閒氣定,不為所動,他只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人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只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裏面,動彈不得。於是魔王只得答應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由於張道陵除魔去病,救活萬人,百姓都跑來追隨他,拜他為師的一時竟達好幾萬人。張道陵就把他們組織起來,並且訂定律令、分配職務,教給他們道理,勸他們努力行善,就這樣慢慢成立了道教團體,而張道陵本人也就名副其實地成了道教的祖師。

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冊,封張道陵為正一真人,他在飛昇前授給長子衡斬邪二劍,叫他要驅邪誅妖,佐國安民,世世由一個子嗣來繼承他教主的地位。囑咐完畢,張道陵就和弟子王長、趙昇三人一起昇天而去,而他所創立的道教一直在民間傳到今天,由於他規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稱「五斗米教」。


摘自《仙佛奇蹤》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3 06:2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