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4-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65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1057
- 相冊
- 2
- 日誌
- 19
    
狀態︰
離線
|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尤其受到儒家的重視,認為它是道德的入門。除了儒家外,佛家也非常注重孝道的實踐。
孝的定義與本質
“百善孝為先”,“求忠臣于孝門”,“人之行莫大於孝”這幾句諺語就說明了華人對孝道的重視。根據說文解句,孝的定義為∶“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儒家認為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而佛家則把孝道當著成佛的必要條件。孝道是眾善之本,若無孝道,無以為善。
佛教非常重視孝道,然而卻受一般人誤解,認為出家人辭親出家是不孝的行為。但站在佛教的立場,出家為大孝,因為出家人是為了度眾報答親恩,正所謂∶“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諸佛妄語。”
然而出家也應有世俗上的圓滿,又得父母的許可,若捨棄父母不顧而為求自己的脫苦,那是不孝。在眾多佛經之中,專論孝道的有∶(一)地藏菩薩本願經、(二)盂蘭盆經、(三)大方便報恩經、(四)父母恩重難報經、(五)父母恩難報經、(六)孝子經。儒家與佛家對孝道的看法大致上是一樣的,
至於本質上所差異的是∶儒家重視先天的意義,認為這是天經地義,人生自然的流露;而佛家則注重後天的經驗,明瞭父母的茹苦含辛,體認父母的無限恩德,因此要盡孝報恩。簡單的說,佛家弘揚孝道的本質是為了“報恩”,而儒家提倡孝道的本質是“天經地義”。
父母恩
佛經上常可見到敍述父母的恩惠,對子女無微不至,描述得十分細膩深刻。就如父母恩重難報經中把父母的恩惠列為十恩∶
(一)懷胎守護恩
(二)臨產受苦恩
(三)生子忘憂恩
(四)咽苦吐甘恩
(五)回幹就濕恩
(六)哺乳養育恩
(七)流濯不淨恩
(八)遠行憶念恩
(九)深加體恤恩
(十)究竟憐憫恩
母親在懷胎期間,要承受種種的痛苦,保護胎兒的安全,在臨產時更是死去活來,但是當產下孩子時,全然忘懷剛才的痛苦。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好的東西總是留給兒女,兒女弄濕了床褥,自己寧願睡在冷濕的地方,卻把孩子放在乾燥之處。
父母不惜犧牲一切享受來栽培子女,即使子女長得醜陋或手腳殘缺,他們也不會嫌棄。當子女長大之後,出外求學就業,父母自然會想念起遠離的子女,每天為他禱告平安。
當子女生病時,更是日夜照顧,寸步不離。兒女在父母眼中,好像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顧,正所謂∶“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幾。”大寶經雲∶“夫父母,皆願利樂所生了故,難作能作,能忍一切難忍之事。假令種種不淨穢惡,皆能忍之,乳哺養育,無疲厭心。”
父母恩重的比喻
由此可見父母恩德如天之高,地之厚,海之深,佛陀還指出父母恩重的幾個比喻∶ 如果有人左右肩擔著父母,擔子將皮肉磨至骨頭,又穿透了骨,引出骨髓,環著繞著須彌山,歷經百千萬劫,鮮血流出來,仍不能報答父母恩;假如有人為了雙親,
將自己的雙眼挖出,獻出自己的心肝,求賜予父母平安,還是不能報答父母深恩;假如有人為了雙親,吞服下炙熱的鐵丸,經過了百千萬劫,遍體鱗傷,還不能報答父母恩。
報恩
父母恩如此的重大,我們應該怎樣報答呢?儒家說∶“大孝終身慕父母”,即是說,孝親不單是生前盡孝,死後祭之以體也是孝道的延伸,至於世俗盡孝的方法是讓父母獲得物質與精神上的滿足。
我們除了要時時奉養父母外,內心必須存著“恭敬”,正如孝經上所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佛經中常說∶父母即是家中佛,天地鬼神都比不上雙親尊貴,父母之恩既深且廣,為人子女,要報答親恩,除了善事父母,受敬父母之外,還要經常為父母寫佛經,
讀誦佛經,為父母供養三寶,為父母佈施修福,應該勸父母念佛行道,脫離六道輪回,做子女的也應幫助父母早日了脫生死,速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樣,才是究竟之道。
勸諫之道
佛家和儒家並不否認天下有“不是”的父母,所以就有勸練之道,我們應該勸父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毗奈耶經上說∶“若父母無信仰者,令起信心;無戒者,令住禁戒;性慳者,令行惠施。子能如是,方為報恩。”
我們在規勸父母時,應該婉轉柔聲地勸告,不應違抗父母,也不應該怨恨他們,正如孔子所說∶“事父母幾練,見志不從,不敬不違,勞而不怨。”
佛教也時常譴責不孝的行為,如地藏經雲∶“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觀佛相海經亦雲∶“有恩不報,是阿鼻因,諸恩尚然,況於父母,父母之恩,無可校量。”
孝道的擴張
孝為眾善之本,釋迦牟尼佛因為孝順而提早成佛,所謂∶“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如果孝道有違,則人格低落,自然失去學佛的資格。不孝也是禍亂的根源,
一個有孝心的人,是不會冒犯長輩,更不會擾亂社會,所以先有“孝親”才能“敬老”,不能孝敬父母,而孝敬他人、忠於國家的人恐怕是沒有的。
儒家的理想是平天下,就依照這幾個程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提出以孝治國,移孝作忠,“堯舜之道,孝悌而已”。不過,孝順自己的雙親只是狹義的“孝”,我們應當把孝的範圍擴張,推己及人,
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孝道遍行,這將是一個大同世界。佛家也很注重孝道“推己及人”,除了能讓今生今世的父母順心如意,還要孝敬前世的父母,這樣才算徹底、究竟。可能有人會問,到底誰是我們的前世父母?
答案是∶每個眾生都可能是我們的前世父母。所以,佛家的孝擴張起來,不只普及人類與國家,還要普及一切眾生(包括畜牲),佛教規勸世人不殺生是為了避免殺害前世父母。由於我們的生命是沒有開始的,所以我們有過無數期的生命,
因此就有無量數的父母兄弟姐妹,所以能夠這麼說∶“四海之內皆父母兄弟姐妹。”孝道思想不只是華人的特色,也是大馬人的特點,從人的天性中自然流露出一種思想,一種行為。提倡孝道,擴大它的範圍將可以促進各族親善和諧,緩和種族的兩極化。
孝是入德之門,若無孝道,無以為善。但是,在這西風東漸的時刻,物欲橫流,人欲與天理消長的結果,加上社會結構的變遷,才使孝道思想漸漸轉薄,
因為西方人認為他來到這世界,不是他自願來的,而是父母把他生下來,所以雙親養育他是應有的責任,而他卻沒有“義務”反哺父母。這種思想要不得,偏偏有人把它當作座右銘。
結論
最後,我把儒家與佛家的孝道思想綜合如下∶儒家──貫通生前死後,“大孝終身慕父母”,推廣開來,也要尊敬別人的父母,孝道“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佛家──圓滿通融,徹底的,究竟的,除了孝敬今生父母外,也重視前世父母,推廣開來,普及一切眾生,包括畜牲、餓鬼。
儒佛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兩大支柱
(佛教雖源自印度,然而大乘佛教卻在中國發揚光大),兩家思想的結合,才是真正中華文化的孝道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