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2-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23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0620
- 相冊
- 1
- 日誌
- 1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1)道家的倫理思想中心在倫常
道家(道教)思想的根基,是建築在「人」的「五倫」和「忠」「孝」兩個字。自之上;古以來,凡能誠孝父母者,必能公忠於國家,「忠」「孝」為一體兩面。
古云語:「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古來忠孝雙全,史不勝舉。
此種純潔渾厚親愛精誠之心胸,如何能發揚光大,以推及於社會,乃自然而然發現與已接觸最密切之人群;此為今日復興道教之基本問題。人生,在宇宙中,最初接觸者,為家庭中父母,
兄弟,姊妹,夫婦;在社會上所接觸者,為長官,為部屬,為同僚,為朋友;為同鄉,為同學,同宗;其間有重要關係,亦即有一定之倫常關係;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是也,此五者,皆屬於人倫,故稱為「五倫」,亦稱為「倫常」。
古聖人,以此立國、救國、教國,故亦稱為「五教」。又以其為人常由之道,故亦稱為五常,又稱為倫理。
孟子云:「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乃人類倫理道德之根本。中庸云: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亦即人類異於禽獸之分界處。
此項忠、孝、仁、愛之倫理思想,道德法則,皆歷代相承,繼往開來,黃帝傳之堯,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老子,文武周公老子,傳之孔孟,經 國父孫中山先生,發揚而光大之,稱為民族主義。 蔣公總統有云:「生命的意義,
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即屬一脈相傳之我中華民族之道統,故道教為我中華民族傳統唯一之宗教。
(2)道家倫理基本在家庭
人之初生,首先有己,由父母養育教導,始至成人。終日目睹父母為生活辛勤,宵盱劬勞,櫛風沐雨,胼手胝足,備嘗艱苦,藉維一家生活。此情此景,為人子者,內心對於父母,
不期然而發生一種高度報恩之熱情,此種純潔赤誠之熱情,發諸天良,溢乎情表,有非言語所能形容者,此即所謂孝道。
孝為百善之首,孝順為齊家之本,人子能孝,則其父母必慈愛,兄弟亦必親睦,一家之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融融洩洩,其樂無窮;且以榮宗耀祖為榮,此道教之所以異於無神教。且道家重道義,往往道見不平而己挺身而出,為救國救民,不惜犧牲一切,鞠躬盡瘁,
在所不惜。惟近年來中國社會,漸受西方個人主義及歪風影響,和共產赤化思想影響,已漸失家庭溫暖。
昔時家庭,必有其家長,今則一戶有戶長,籌劃一家中工作,負擔一家中生活經濟之責任,而家庭組成之份子,人口眾多,良莠不齊,故古代大家庭制度,
已漸漸不復存;而古代在家有家法;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三綱」「五常」,倫理至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均為家庭之基本不成文法則。
實有重新立法,以符合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之需要。故今後主宰家庭者,必須以身作則,不偏不倚,正己正人,以大公無私之態度,管教領導家人,蔚新成家教。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朱子家訓一篇,可稱為家教之典範。
且國人重視中家庭,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並以大家庭為美德,所謂三代同堂、五世同堂者,外國字典中,無此術語,外國人亦莫能了解;但中國三十以上的人,和上一代的日本人,可能了解。
「忠」與「孝」之提倡,是道家與儒家一致的主張和實踐;故中國人的家庭,普通都奉祀有『某氏歷代宗親神位』,及『地主』公公神位,這都是道家和儒家的傳統精神;旅居海外的華僑社會,亦絕少例外;故可以說:「忠」「孝」二字,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也可說是中華民國和日本的立國精神;中國和日本之永遠不會滅亡,就全靠這點精神遺產。
(3)國父說:『此刻,中國正是新舊潮流相衝突的時候,......一般國民,都無所適從。前幾天我到鄉下進了一所祠堂,走到最後進的一間廳堂去休息,看見右邊有一個孝字,左邊便一無所有,我想從前一定有個忠字,像這些現象,我看見的不止一次。
有許多祠堂或家廟,都是一樣的。不過我前天所看見的孝字,是特別的大,左邊拆去的痕跡還是很新鮮。推究那個拆去的行為,不知道鄉下人自己做的,或者是我們所駐的兵士做的;但是我從前看到許多兩堂廟宇沒有駐過兵,都把忠字拆去了。
由此便可見現在一般人民的思想以為到了民國,以不講忠字。以為從前講忠字,是對君的,所謂忠君。
現在民國沒有君主,忠字便便可可以不用,所以便把他拆去。這種理論,實在是誤解。因為在國家之內,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如果忠字可以不要,試問我們有沒有國呢?我們的忠字可不可以用之於國呢?我們現在說忠於君,固然是不可以;說忠於民,是可不可以呢?我們做一件事,總要始終不渝,做到成功。
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犧牲,亦所不惜,這便是忠。所以古人講忠字,推到極點,便是「一死」。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現在沒有皇帝便不講忠字,以為甚麼事原因都可以做出來,那便是大錯。現在人人都說,到了民國,甚麼道德都破壞了,根本就是在此。
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要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可見 國父對於倫常和祠堂家廟的重視。尤其對「忠」「孝」二字的重視;今天要復興道教,首先要實踐倫常道德,要言忠信行篤敬,一參以忠孝為本。
(4)道家的中心,在「神」與「人」;人的中心,在「家庭」;而家庭的重心,在「五倫」,對五倫合併在一起,始於中庸與孟子;但中庸之「五倫」,就中、君、臣為首;孟子之五倫,係以父、子為首。而道家之「五倫」,亦以君臣為首。道教標榜為:「天、地、君、親、師」,顯然是把「君」置於「親」之前。
在中庸一書所敘,無形中,顯示君臣列於父子之上;「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子思)亦將政治關係,置於家庭關係之前;而中庸第十九章,雖有:「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以君臣為首之「五倫」,
顯示了中庸在形式上,此論語前進一步。然而中庸亦有「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
及「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可見中庸於強調君臣關係之餘,仍不捨父子之親,可謂君臣與父子並重。及至孟子,
乃將君臣之倫,置於父子之下,且著意於父子之情,而不強調君臣之義,由此可見孟子,實係繼承中庸後,進一步之發展;因為孟子比較「民主」,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而道家則以「忠」「孝」為天下倡,故將「忠」字,置在「孝」字以前,甚至,有時;兄「以忠作孝。」
(5)道教是多神家
道教的特點,是拜祖又拜神;祇拜神不拜祖,不是道教;祇拜祖不拜神,也不是道教。古人以神道設教,不拜神,不算宗教;宗教,一定拜神。
儒家祀祖先,但不拜神;所以儒家不算宗教。如果儒家拜祖又拜神,那就成了道教「積善派」了。佛教拜佛,不拜祖的;如果拜祖又拜佛,就成了道教「丹鼎派」「積善派」中的仙佛合宗一了。道教信教士家庭裏,往往供有神像,和祖宗牌位,就是表示拜神又拜祖的意思。
道教是多神教,凡三界、斗極、五方、八位、星君、列宿、日月、山川、五行、社稷諸神,都是道教崇奉的神。凡有新奇發明,垂範後世,獲得民間敬仰如神的,道教也認他是神。
禮記上所說「有功德于民」者,道教也用敬神的禮節,去恭敬他。至於有功於國家民族,發揮正氣大德,顯有神蹟的,道教更是崇敬。外國神如釋迦牟尼佛,道教以大覺金仙來拜他。
天主耶穌基督,道教以西方真神來拜他。道教對默罕默德,以天方真神來拜他,可見道家與道教,是何等的偉大,他不排斥任何宗教,並且與外來宗教和平相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