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5-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89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1264
- 相冊
- 2
- 日誌
- 21
    
狀態︰
離線
|
老子直接用“母”與“子”來比喻道與萬物的關係。整個思維的運作過程是勸善,珍愛生命,謝絕殺戮,所謂的權術機巧,貪圖掠奪,搶劫霸占均一一予以譏貶諷刺並給予否定。在老子看來,萬物如母親一樣生育萬物,滋養萬物,萬物像子女一樣復歸母親,復歸根命,這個世界就太平安寧了,充滿了愛。道教在創立的時候,就將老子奉為始祖,教主,敬奉為太上老君,尊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規定為教徒必須習誦的功課。老子尊崇女人的思想也隨之在道教繼承下來。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尊陰崇柔;柔弱
一,道贊女人生命締造
老子的順應自然,崇尚無為為現代人提供了保護環境,心理衛生,以及精神治療的思想資源。其實,老子哲學中還有一寶貴的思想價值,那就是對女人的尊崇。
道教在創立的時候,就將老子奉為始祖,教主,敬奉為太上老君,尊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規定為教徒必須習誦的功課。陳攖寧先生在講述道教教理教義時明確地擬講題目:“老子”道德經“是道教的聖典。”他說:
假使當初沒有“道德經”,後人也就不可能無原由的憑空創造出一個道教。這個教我們若僅從表面形式上看,誠不免“迂誕譎怪”(“隋書經籍志”對道教的批評),“雜而多端”(“文獻通考”關於道教的按語);如果脫去它的外衣,觀察它的本質,儘管派別分歧,茫無系統,其間仍然有它自己獨立的精神一貫到底。2500來年未嘗斷絕,由此可見老子思想之偉大。[1]
據史書記載,張魯統治漢中,自號“師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機構。不設長吏,以祭酒為治。魚豢“典略”說:“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2]
自古研究老子者,多追究“道”之原創意義。近代國外學者多從中西文化比較角度闡釋“道”之象徵手法。美國學者愛德華•赫伯特於1960年發表“道教筆記”(道士筆記本)一書,把老子的“道”概念和西方神話學和宗教史學中的“大母神”(大Moteer)概念作了比較分析,認為“道”是原始母神的一種隱喻表達。[3]
既然“道”有“照其一意義,所謂道,是指一切事物所由以生成者。”[4]那麼,據此順推延伸,那麼,得出“老子哲學為女性化的生命哲學”也就不足為奇了。並且細縷出“老子是自覺意識到男性智慧的弱點和重新發現女性智慧和品德的偉大作用的第一位哲學家,他正是由於著重提煉和發揮了女性之德,才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主陰哲學“。”老子哲學脫胎於母系氏族的宗教崇拜,特別是女性生殖崇拜。......“老子”書中常用女性生殖器或母體形容道。“”老子“”是真正的女性哲學,它推崇的是陰柔之性。“[5]
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子的哲學就是一種女性的哲學。“老子”書中屢有“母”字,他把“道”稱作“天下母”,又比之為女陰(“玄牝之門“)和女性生殖器(”谷神“),即是女性崇拜的原始宗教遺留意思。[6]
這樣的唱和,其思維的原點即在於“道”生育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育更多的自然是跟母親,女性有關聯。
的確,在老子的書中“玄牝”,“谷神”,“綿綿”,“天地母”,“嬰兒”,“溪谷”,“根”,“帝想”等和女性有關的字眼頻頻出現。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7]
谷神,一說為“道”,一說為女性生殖之神。“牝”指的是一切動物的母性生殖器官,“玄牝”則是巨大深遠的而幽渺不可見,卻又神秘而可以生產萬物的生殖器的象徵。玄牝,道之所以值得推崇,就在於她猶如母生子般地生養著萬事萬物,為天地之根。老子直接用“母”與“子”來比喻道與萬物的關係: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8]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沒身其殆。[9]
1993年出自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時間大約為距今二千三百年的戰國中期,其主要內容是先秦原始儒家與道家典籍,其中“太一生水”篇引起更大的轟動。主要是因為“太一生水”提出一種人們前所未知的宇宙生成模式。原文如下(據龐樸先生校正本,“尋根”1999年第2期):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复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复相輔也,是以成冷熱。冷熱复相輔也,是以成。濕燥复相輔也,成歲而後止。
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寒熱之所生也。寒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週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厘,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
顯然,太一為宇宙的源頭。......太一顯然即老子的“道”,亦即是“常無有”,“玄之又玄”。是一個較為系統和完整的宇宙生成和演化學說。
當然,在“太平禦覽”卷一中,太一為禮的本原,也即宇宙的源頭,這是儒家對宇宙的理解。明確指出太一即為元氣。雲:
“家語”曰:夫禮必本之太一,太一分為天地,轉為陰陽,變為四時,列為鬼神。(太一,謂元氣也。)
“太一生水”篇中“反輔”的理論是首次亮相。“太一藏於水,行於時。週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這是講太一(道)的存在方式和為萬物生成之母的思想,突出強調特別突出了水的地位。這個思想受到什麼啟示呢?為何太一要先生水,然後才生天地呢?
“管子•水地篇”[10]雲:
水者地之血氣,如經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水)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宔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
(水)集於天地,而藏於萬物,產於金石,集於諸生,故曰水神。
“管子”的水並沒有演化出一套宇宙系統模式,只是將之視作宇宙構成的原初元素。而“太一生水”則推衍出系統的宇宙生成演化模式。道與水的互動對中國人的思想影響頗為深遠。“呂氏春秋•圜道篇”雲:
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圜道也。
高誘注:“水從上流而東,不竭盡也,下至海,受而不滿溢也。小者,泉之源也,流不止也,集於海是為大也,水濕而重,升作為雲,是為輕也。“可見,這裡所述說的是水的循環運動轉化程序,其隱譬的正是”道“在運動中所顯示的奧妙。
“淮南子•原道訓”:
水者天地之所包幕,五行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津液也。
“緯書集成•春秋元命包”雲:
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腠液也。
宋圴注曰:天表地裡皆有水,互相蒸騰,化為雨露。
又云:物得水氣而發明...
顯然,即使到了漢代,人們對“水”本原還是相當認可的。並且以為天地之間是由水包幕的,水是五行的始端,萬物的本元,元氣的津液。
漢賈誼“新書•修政語上”引黃帝語,闡發道與水的互動:
黃帝曰:“道若川谷之水,其出無己,其行無止,故服人而不為仇,分人而不為譐者,其惟道矣。故播之於天下而不忘者,其惟道矣。是以道高比於天,道明比於日,道安比於山。故言之者見謂智,學之者見謂賢,守之者見謂信,樂之者見謂仁,行之者見謂聖人。故惟道不可竊也,不可以虛偽也。“故黃帝職道義,經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然後濟東海,入江內,取綠圖西濟積石,涉流沙等於崑崙,於是還歸中國,以平天下。天下太平,惟躬道而已。[11]
從賈誼的引述來看,黃帝把道比作運行不止的川谷之水,自己從中受到啟發,也嘗用“濟東海”,“入江內”的長途勞作來踐履“躬道”,以俟達到平天下。
筆者以為激勵“太一生水”的作者(據說為尹喜)做出宇宙推衍的思想動力在於對“生”的尊崇和思考。其思想的原創徑直來自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認為道生萬物之後,萬物並不能離開道而存在也。萬物必須”抱道而生“,道不僅生成萬物,而且滋養萬物。老子認為”水“的性質與“道”的德性相近,幾乎與道一致。
“老子”第八章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道生養萬物而與物無爭,道接納萬物的回歸(“復歸於道”)。水與道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水的特性又總是處於低下的地方。道與水是一樣處於最謙虛最低下的地方的。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然而它通過柔的勁力能容納,戰勝一切。因此,
天下莫柔若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12]
“道”的相徵與水近似,水是柔弱的(“弱者道之用”),然而它能戰勝一切最剛強的東西(“馳騁於天下之至堅”)。
“列子•皇帝篇”對老子這一思想作了闡述,雲:
天下有常勝之道,有不常勝之道。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強。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強,先不己若者;柔先出於己者。先不己若者,至於若己,則殆矣。先出於己者,亡所殆矣。以此勝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謂不勝而自勝,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於柔必剛,積於弱必強。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強勝不若己,至於若己者剛,柔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老聃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
“淮南子。原道訓”顯然繼承了老子這一道幾於水的思想,雲:
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禀授無形,原流泉浡,衝而徐盈,混混滑滑,濁而徐清。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反复申言: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泥一遇到水,就化了。
嬰兒在母親子宮中的羊水中孕育生長。“道”這個天地大母原來近乎“水”的特徵。可見,“道”是對女人生命存在樣式的讚語。
二,崇陰尊柔靈光智慧
老子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守雌貴柔,尊道貴德,“弱者道之用”是其思維的原始起點,從此出發他特別強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繼而得出“柔弱勝剛強”的推論。他所崇尚的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就是以柔弱順應自然為主要特徵的。老子說的'柔弱',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軟弱',“脆弱”“嬌弱”,而是生命所蘊含的內部力量所禀有並釋放出來的特別的'柔韌',“耐勁”,是舒展張力解除壓力的持久“耐力”,“活性”,這種堅強持久的生命的底蘊深厚,堅毅不拔,對外力的作用保持較大的反彈(彈性),適應環境的能力特強。正是這種“柔弱”之道卻是天下事物生生不息之源。'道'所表現的柔弱,使萬物並不感到是強力被造的,而是自生自長的,充滿生機。
在“老子”那裡,柔弱與剛強相對。以此來觀人間男女,那麼,女性為雌,其性為柔,男性為雄,其性為剛。然而,老子並沒有釋讀出剛強為尊,柔弱為卑的生命價值理念,相反,老子特別崇尚陰柔所具有的無堅不摧的堅忍不拔之品性,以及綿綿不絕的廣大博愛的生命力量。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13]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14]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15]
上德如谷,大白入辱。[16]
從性相表徵看,女性是柔弱的,但恰恰是柔弱似水的女性,成為自然界強大生殖力量“陰”的象徵。整個宇宙就被這位水似的“大母”默默生育著,滋養著,繁衍著:“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顯然老子在歌頌偉大母親的“玄德”,她用自己博大的母愛啟示了這個世界的倫理道德精神:給予之快樂,奉獻之愉悅,犧牲之光榮,創造之高貴,誠實之美麗,正由於有斯“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的“不爭之德”,於是世界有愛,豐富多彩。因此,“道德經”中“負陰而抱陽”,“牝常以靜勝牡”,“知其雄,守其雌“等貴柔崇陰的話語比比皆是。陳槃先生說:
我認為“老子”有為,無為的哲學,全是用這種陰陽消息來說明的。陰陽,有時他直接呼之為“牝牡”或“雌雄”。......近人推原宗教謂由於生殖器的崇拜,我們雖不必以“道德經”比附教義,但實際上,他的哲學確是由兩性的“物”中“格”出來的。[17]
從後世對老子的解讀以及老子對後世所發生的極大影響來看,無論如何不能否認老子崇陰尊柔的思想作為觀念對喚醒人類的生存發展意識,提升女人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提倡尊重保護女人,都起了理論上的先導作用。也可以這麼說,是老子將女性話語帶進中國文化思想的語境,語義之中的。女人作為象徵生命的源頭成為思想的對象,本原。具有褒義的,浪漫的,溫柔色彩的“母”,“柔”,“陰”,“谷神”,“慈”,“玄牝”,“水”,“不爭”等詞彙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意識,作為觀念凸顯的不僅僅是女人性相的生理特徵,還將人的生存的一種美好的價值理念張揚出來。所以,可否認為老子哲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將女人的生命智慧普世化倫理化?女人所擁有的諸美德,如勤勞,質樸,堅韌,吃苦,耐勞,慈祥,哺育,和藹可親,博大愛心,溫情等,倘若沒有老子這樣的聖哲大德將其用哲理化,美化的暗喻啟示出來,那麼女人所特有的這些一般生命屬性就不可能昇華為社會的一般性的倫理道德規範原則。
女人的生命之道是用柔情真誠造化的,故而老子用水來比喻道,女人的生命之情是用哺育,撫養,恩惠,給予......來宣誓捍衛的。“柔弱勝剛強”,“三寶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所申說的是悲憫,節儉,慈和,謙讓,忍耐,仁愛等人與人相處,人與社會相和洽所應秉持遵循的禮數法度,甚至也可謂是美學範疇。老子將美與善統籌起來致思生命的最高價值所在,用“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讚歎生命的純真自然之美。道教其後的許多經典均對此作過闡釋,“赤松子中誡經”說:“人為天地之本,當為善。”“感應篇圖說”:“慈者,萬善之根本。”
成中英先生用感性的贊辭稱頌“老子”以母親作為“道”之意象:
母親是有之始,是生命的倉儲和源流。她撫育孩子,並且剷除她的孩子生長過程中的任何障礙。因此,她不僅是生命之源,也是生命的維持者。因為孩子之間沒有什麼天然的阻礙,所以,知子即可知母,知母即可知子。[18]
母親對她的孩子是最富於自我犧牲精神而無私的。她永遠仁慈,溫柔和無微不至地照顧其家庭。她永遠了解並默默地承受生命的重擔。雖然,關於母親的美德,“老子”說得不多,但很明白地,它想通過“象徵指涉”的程序和感應的統一,把我們所了解的母親意象應用到道上面。
毋庸置疑老子尊陰崇女的思想觀念相對制衡了後期儒教“剛強”,“陽盛”,“男尊女卑”語言霸權地位的無限擴張,同時也相應制約了儒教“三綱五常”作為意識形態的綱律霸主地位。他提醒男權社會的男主,應像女性那樣用柔韌,虛靜,耐心和服務奉獻精神來操持勞作國家事務,所謂“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則是他用大道之行的意象表徵來啟示芸芸眾生,順應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小到個人保全生命,處理家政,大而推廣到治理國家,盡力避免因剛硬極端而激化矛盾,猝發干戈,保持和諧,清靜。再推而廣之,則是宇宙運行的相對均衡。
對此,呂思勉先生在三十年代就一語道破,他說:“老子”“全書之義,女權皆優於男權,與後世貴男賤女者迥別。”[19]
英國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思想史”中將老子的貴陰崇柔,守雌重母的思想與中國社會的政治權謀作了量考比衡,用西方人的直率話語將老子對女人的尊崇暗喻從道德倫理,美學範疇凸現挪移到政治角度,雖然不免過於俗世化,但他道出了男人一旦從女人這裡偷窺道,情之本然,其權力角逐比拼注定使之如此。其實,這也不是李約瑟的獨特發明,古代陰謀家也有此喻,稱為“術”,不過不會像李約瑟說得這麼直通而已:
我們要知道,道家的心理狀態在根本上就是科學的,民主的,儒家與法家是社會的,儒家的思想形態是陽剛的,有為的,僵硬的,控制的,侵略的,理性的,給予的。-道家激烈而徹底的反對這種思想,他們強調陰柔的,寬恕的,忍讓的,曲成的,退守的,神秘的,接受的態度。道家推崇“谷神”正是對儒家的打擊,“論語”上不是說過嗎?“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道家在觀察自然時所表現的陰柔含容的態度,與其柔弱退讓的處世哲學有著不可劃分的關係,因此他們也就勢必要反對封建社會。因為道家的容讓,與封建社會是格格不入的。[20]
美國原子物理學家卡普拉釋讀“老子”之後,欣然認同老子將女人與和平締結的完美觀點。
陰和陽的對立不僅是貫穿中國文化的基本原則,也反映了中國思想的兩種佔統治地位的傾向。儒家是理性的,男性的,積極的,佔統治地位的傾向。相反,道家強調的是直覺的,女性的,神秘的和柔性的東西。所以,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相信,通過顯示女性的,柔軟的人類本性最容易導致生活與道的完美的平衡。[21]
從以上兩位西方具有科學家背景的學者對道家•老子的解讀認知來看,他們基本上捉住了老子哲學的底蘊:尊陰崇柔。至於如何擴張這一底蘊,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有說教:
將欲翕之,必姑張之。將欲弱之,必姑強之。將欲去之,必姑與之。將欲奪之,必姑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22]
似乎李約瑟,卡普拉的解讀路數是探準了?不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政治權謀中,女性的諸美德則近乎一一喪失殆盡,這樣一來,老子對女人的尊崇豈不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悖論?老子從尊陰崇柔的立場出發走到背叛女人生命情感本真的對立面?因為質疑的問題很簡單,試問:天下哪一位母親願意自己的孩子被陰謀詭計所殘酷殺戮?生命之母怎忍心看到天下生靈塗炭?!
由此,筆者以為在解讀老子時,性別角色的思維視角也不可小覷。二千多年來解讀老子並流傳下來其作品影響人們思想的多為男性,他們的性別視角左右了自己和讀者的心志,同時也障蔽了女人的耳目,他們的歧解誤讀將女人哲學的慈愛靈光罩滯在野心,權謀的誤區之中。
擦亮眼睛,試目觀察天下的女性和母親,統貫她們的生命始終的是對生命延續之愛情。她們生命的模式是創造生命,撫育生命,她們對生活,生命的意義的亦是在創造生命,撫育生命的過程中理解和詮釋的。老子從觀察母親哄耍孩子的溫柔甜蜜的嬉戲中悟到了人生重要的哲理,由此推導出宇宙萬物的生命法則咸歸如此。
或許老子是在啟迪人們:母親之所以能贏得孩子的尊敬眷戀,就在於母親總是先給予,而且是無私的給予,這樣的無私成就了母親最大的自私-孩子對她無怨無悔的敬重和愛戀。人世間萬事萬物都有著對“根”的溯源,親情。因而,不嫌母醜的孩子,讓不求回報的“傻瓜”母親多欣慰,歡悅: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我們不難從中聽辨出這是一位母親在哼唱搖籃曲,一位多子多孫的女人滿心歡喜的自我得意。
所以說,老子的出發點是尊陰崇柔,其落腳點還是尊陰崇柔。整個思維的運作過程是勸善,珍愛生命,謝絕殺戮,所謂的權術機巧,貪圖掠奪,搶劫霸占均一一予以譏貶諷刺並給予否定。人人都像母親一樣生育萬物,滋養萬物,人人都像子女一樣復歸母親,復歸根命,這個世界就太平安寧了,充滿了愛。這就是道的本質。
《轉自:中國道學資訊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