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3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和人文精神體現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1 0 2 1 7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超級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3-4 09:33:5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產生於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教徒雖有正一,全真之教派分別,但正一道本來就沒有脫離現實社會,而全真派不僅要求道士清修,而且提倡在現實社會中修持濟世功德。因此道教既有出世清修的門徑,又有入世服務眾生的教義主張,很注重教徒在現實社會中的功德行為。道教以教化世俗為已任,自然必須參與社會倫理思想,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實踐。道教的清規戒律對社會倫理持認同態度,教派理論也包含豐富的社會倫理思想,具有社會倫理的重要教化作用。道教熱愛生命,修持養生,重視生態環境,崇尚自然純樸,注重濟世救窮,熱心慈善事業等等,而在仙道貴生,眾生平等,道法自然,關懷弱小,行善積德等教義內容中無不閃爍著人文精神的光華。當代是個多元的社會,其發展進步仍然需要規範和程序,所以應該推陳出新,以形成符合時代需要的新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規範,延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明。
  
  關鍵詞:道教教義,社會倫理,人文精神;認同與展現
  
    
  產生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的道教,既有為眾生出世清修的門徑和諸多方法,又有濟世利人,服務眾生的教義主張和內容。出世需要遠離塵俗以靜悟人生,明了大道哲理與真諦,而入世則是道教徒利人利他以累積昇仙功德的機會,所以道教很注重在社會現實中的濟世功德。此等功德不僅是道教徒行持的內容,也是道教授籙,傳戒制度形成後授予道士品位的重要條件和依據。因此,道教徒須得“修仙道”於社會之中,實踐社會倫理思想,參與人文精神的建設。道教以教化世俗為己任,所以從形成有系統的教團組織開始,即主動適應當時的社會倫理要求,以其道德人文精神滲透於教義理論之中。尤其是正一派道士的生活方式,本來就沒有脫離現實社會,而是直接參與社會活動,這就導致了道教教義與社會倫理發生磨合。在這個過程中,人文精神也就獲得了傳承與發展。
  
  道教關注並參與社會倫理實踐和展示人文精神,不僅有歷史的傳統內容,而且有現實的風貌體現。本文就道教參與社會倫理實踐和人文精神方面的體現,談些認識。
  
  一,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體現
  
  社會倫理是各個時代社會公認,約定俗成的道德思想和行為規則,它的內容並非僵化靜止。當一個新的時代來臨後,往往會以新的標準來審視和判定原有社會倫理道德是否符合現實需要,這是每個時代都高度重視的思想工程和實際任務。其目的是將那些經現實檢驗而符合新時代要求,仍然適用社會進步,富於哲理的內容保存下來,人文精神亦體現和展示於選擇的過程之中。道教是社會中的一種特殊組織形態與精神形態。它是由人組合而成,所以參與社會倫理思想建設是很自然的事情。
  
  1。道教的清規戒律對社會倫理持認同態度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幫,古來講倫理,重誠信。中國社會自商週孔聖以來,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和常道,因稱之為“倫常”;實施此等“倫常“就是要使人們成為忠,孝,仁,信的君子。此外,古代還以”君臣,父子,夫婦“為”三綱“。[1]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就是”三綱“的概括。[2]古代思想家指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3]為了規範社會群體的行為,從孔老夫子起始,至後世歷朝歷代的賢哲仁人,儒生仕子無不關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都在積極參與和實踐社會倫理建設。社會是一種群體組合,必然需要相應的共同遵從的秩序和規範。“三綱五常”雖然是儒家提出並完善的社會倫理準則,但這種準則是適合封建社會現實需要的,所以為當時社會各界所廣泛接受。在這種社會基礎和氛圍下,作為傳統宗教的道教不僅同樣關注社會倫理建設,而且在道教徒和信教群眾中積極推展倫理規範的實踐。
  
  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和人文精神,主要是通過清規戒律的傳授以及教徒自覺自願奉行的實踐來體現。道教規範教徒的清規戒律主要有:三皈,五戒,八戒,在俗男女無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老君百八十戒,天真十戒,十四持真品,五千文太清陰陽戒,太上高玄法師二十七戒,洞神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門要戒,升玄內教百二十九戒,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百八十品戒,上清智慧觀身三百大戒,千二百戒等等。清初王常月在北京白雲觀開壇傳戒,“刪繁就簡,傳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總稱為'三壇圓滿天仙大戒'。“[4]在這些戒律中,道教要求教徒遵循的除了教義的專業條款以外,其中絕大部分主要還是社會倫理所規範的內容和精神。設有這麼多條款是否與”無為“,“自然”之教義有違悖呢?道教對此早有自己的認識:“昔太上老子宣五千言秘旨,首以'道德'二字名篇。道者天性也,德者人心也;教人盡人以達天,存心以全性;雖未設立有'律'之名,若觀妙觀竅,即所以律心,柔弱謙下即所以律身。“[5]道教的目的就是通過戒律向社會推展倫理道德思想,表明道教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所謂:“戒者,禁止之辭,益善,止惡,皈真,舍妄之謂也。”[6]當然在這其中道教徒要承擔起社會倫理道德榜樣的作用,這就是由“無為”所達到的無不為的自然境界。
  
  考證道教全真派初真,中極,天仙“三壇”大戒的內容可知,在“初真十戒”的第一戒即提出:“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7]”中極戒“三百條款中有近150個條款是直接關於維護社會倫理的內容。如:”愛國家“是道教所提倡的社會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道教首先寄希望於國家元首:在一定時期內帝王或元首,就是國家的代表,所謂“祝一人之有慶,祈四海之同春”,即是此意。所以第268戒內容為:“當念聖王治世,海外稽首,乘風向化“;第241戒為”當念天子,聖明宏道,皇家日盛。“當然社會環境亦包括國與國之邊界的寧靜,所以第226戒為”當念鄰國有道,各守境界。“”愛社會“首要是表現在維護社會的安定,人民生活之幸福。所以第170戒為”不得妄說災厄,驚懼(人)民“;第226戒為“當念國中清淨,王化太平,無有不道”;第239戒為“當念家家安寧咸無痛苦”。其他諸項戒條亦多社會倫理道德的常規常識。如第5戒“不得綺語,兩舌不信”;第6戒“不得惡口罵詈”,第13戒“不得恚怒師長”,第15戒“不得嫉賢妒能”,第16戒“不得不忠其上”;第19戒“不得欺誑同學”,第26戒“不得輕慢老人”,第28戒“不得口是心非,內懷陰惡”,第30戒“不得多積財物,不思散施”,第51戒“不得求知軍國事務”,第72戒“不得破人間婚姻事”,第76戒“不得洩人陰私”,第81戒“不得男女群居”,第91戒“不得教人輕離家室”;第92戒“不得因公報怨”,第94戒“不得妄聚眾人”,第97戒“不得與惡人交友”,第114戒“不得薄賤人老,病,殘,疾”;第115戒“不得棄薄乞人”,第140戒“不得掩他人功以為己德”;第147戒“不得輕慢官長”等等。[8]“天仙戒”其中有“觀慧增益數十事不可稱量“,而展開說戒的內容,即以”智慧,慈悲,含忍,行功,修心,善業,精進,飾身,遣情,普心“為十個基礎內容,然後還有:“遠身行法,離口過法,除惡想法,拔逮根法,絕聲色法,儉愛欲法,放玩習法,洗垢穢法,無昏惑法,不淫想法,不疑空法,平好醜法,不邪還法,常住無法,絕心想法,習悉意法,善防言法,不亂轉法,不悟念法,不彼念法,不悠想法,無常定法,無常的法,無常顧法,不追懷法,無猶豫法,忍不可忍法等內容,形成一系列規範教徒行為的戒條。[9]這些清規戒律都與社會倫理思想不相違悖。
  
  道教要求信徒遵循社會倫理所規範的內容和精神,認為其教義精神與正統“王化”雖然在形式上有所區別,但目的卻是一致的。所謂:“出世於入世之中,達身於省身之內,實有佐於王化,繩人於眾善也。法中之戒,即正心誠意之學,戒中之法,即治國齊家之化;不過欲人循文歸正,藉此知玄“,而”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己,王律治人,二者表裡,以扶世教。今若只知王綱之律,不知道法之戒;只知道法之戒,不知王綱之律者,是謂遍也。“
  
  2。以教派形式展示的社會倫理思想
  
  我們都很熟悉江西南昌西山萬壽宮,那是道教淨明派的道場。淨明派奉許遜為祖師,稱“許真君”。據說他在晉武帝太康元年曾任蜀地的旌陽縣令,所以人稱許旌陽。為治理好地方,他曾撰“八寶垂訓文”,其要旨為“忠孝廉謹,寬裕容忍”八字。意為“忠則不欺,孝則不悖,廉則罔貪,謹而勿失“,”寬則得眾,裕然有餘,容而翕受,忍則安舒。“[11]”淨明自晉唐以來數歷興衰,“”大體以重忠孝與行符籙為特徵。據稱孝道明王,孝悌王皆以孝悌而成道,許遜教人以忠孝廉謹寬裕容忍,謂之'垂世八箴'“。[12]”元代劉玉所創淨明忠孝道,尤以力倡忠孝之履踐為特色。“劉玉說:”淨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但世儒習聞此語爛熟了,多是忽略過去,此間卻務真踐實履。“[13]所謂”方寸淨明,忠孝立本,則神漸通靈,道法自備。“”心自正一則無邪不伏,感召立應;不拘在家出家之形式,不貴搬運精氣之金丹命術,不重科儀繁文縟節,惟以淨明忠孝為主旨,其學可謂道,儒融合之典型,當時儒者多稱道之。“[14]淨明道的立教本旨,就是社會倫理所倡導之內容,可見道教教義與社會倫理不相違悖而且有助於推進其完善和規範。
  
  其實強調社會倫理對道教徒修持的重要作用的教派又何止於淨明派?天師宗道統相續亦遵循社會倫理,並且特別注重嫡系血統承續的要求,據載:張陵天師在蜀漢之地“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不喜施刑,廉恥治民”,[15]“以善道教化。”永壽二年祖天師將升化,“乃以印劍付子衡,戒子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步罡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緒,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16]天師道第二代張衡嗣師在向其子張魯傳承教法時也有一番說教。嗣師張衡“囑子魯曰:汝祖以天地為心,生靈為念,誠敬忠孝為本,週行天下除妖孽之害。嗣吾教者,非誠無以得道,非敬無以立德,非忠無以事國,非教無以事親。“張魯尊其祖訓,“在漢中以祖傳道法教民,行寬惠之政。”[17]對教民“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其後天師道在傳承中,社會倫理思想即成為其中重要內容。不僅如此,至十七代張頤真君,實踐和弘揚社會倫理“孝道”精神的事蹟,尤存載於史料:據說真君“性至孝,母疾,侍奉勤敬,經旬月不解帶。每謂人曰:'不忠孝而欲學道希仙,是舍舟楫而涉大川也'。“四十一代張正言天師,曾”集諸弟子曰:'吾家世代以福國,忠君,佑民為本'。“[18]由此足可以見證古往今來道教天師宗的社會倫理道德思想的主張和實踐。
  
  茅山道教上清派,是魏晉之時興起的道教宗系。該宗派經籙據稱經“聖師七傳”,而至第一代太師“上清道主”魏華存,其後經玄師楊羲,真師許穆,宗師許翽,綿延傳至四十五代真人。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茅山上清經系的早期傳人,許多均為由儒而道,由仕途而入玄門;其後,歷代傳人亦均為文化層次很高,在社會中亦很有影響的人物,所以社會倫理思想在該教派中表現亦非常特出。該教派依據茅山固有文化歷史的人文淵源,奉西漢之時修持山中的“三茅”為祖師,尊稱為“三茅帝君。”這是很有來歷的三位神仙,其叔祖茅蒙是於始皇年代,華山中乘龍飛升的大仙。[19]茅山上清派頌揚茅氏神仙最特出和閃光之處,即是茅氏兄弟社會倫理道德思想的實踐和弘揚,後世曾有“寶卷”類的讀本闡揚其孝道精神和倫理思想。[20]上清宗要求教徒以“三茅帝君”兄弟為榜樣,學習其孝敬父母以成仙道的事蹟和經歷。至今茅山九霄宮內太元寶殿前,大書有“在家不孝雙父母,何必靈山見世尊“這種俗而又俗,但社會倫理氣氛極濃重的楹聯文字內容。
  
  南宋之後,金元之際道教全真派出現,重陽祖師進入山東沿海傳道。以道教方式修持的各支派流系望風併入全真宗系,其後在山東寧海,文登,蓬萊,牟平等地即相應成立起全真派的五個教會形式:即所謂:平等,金蓮,玉華,三光,七寶“五會”。[21]道教以經籙授受為主體的傳統宗教形式,一直以我國南方為主要活動區域,“三山符籙”名山也都在南方地域中,面對道教全真派南下傳道的形勢,南方各符籙教派自然也有了相應的認識和考慮。於是由龍虎山張天師領銜,茅山,閣皂山,穹隆山,武當山等南方各山道觀,由天師,上清,靈寶諸宗系為主體組合的“三山滴血派”即“正一派”出現。[22]道教正一派本來就深入社會現實,自然強調在社會中的倫理道德思想的展現。而道教全真派主張“三教合一”思想,所謂:“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23]其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求教徒注重倫理修持,所以全真道士必習讀”孝經“。全真龍門派”以三教同修,不拘在家出家,'道俗隨緣,葷素方便',惟重五倫八箴,修身寡過“,就是實踐社會倫理的最好例證。[24]
  
  二,道教教義的社會人文精神體現
  
  道教是善於向社會勸喻告誡的宗教,勸人行善積德,認同社會倫理,這應是一種正派宗教形式具備的教義內容和人文精神表現。作為傳統宗教形式,道教的目標是追求神仙長生之道,但它尤其熱愛生命,提倡道法自然,重視環境保護;矢志濟世救窮,關心社會弱勢群體,熱心慈善事業,這些都是人文精神在社會現實中的體現。現簡論如次:
  
  1。“仙道貴生”的人文精神
  
  “仙道貴生”是道教最為寶貴的教義內容,是區別於其他宗教形式人文精神最特出的展示。道教是熱愛生命的宗教,早在遠古之時的黃帝就知道養生和關注生命問題。黃帝先立社會功德,然後功成身退,問道廣成子,道成遂於鼎湖飛升。繼其後方士講“長生之術”,重“神仙之方”。歷朝歷代史料記載有許多帝王關於神仙追求的故事。秦始皇為此曾派徐福帶童男女越海求仙方,[25]漢武帝“祠灶”,[26]“起柏梁台,作承露盤”,[38]目的還是企盼神仙,追求長生。中國的文化人其實古來也都是這樣,一方面要證明人生價值,追逐於仕途經濟,一方面又要追求長生之道修心養性,所謂“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首要還在於“修身”。修身內涵雖在於育高尚品質,養浩然之氣,但其中亦有“生命”關注的旨意,壽命長短誰都重視。道教繼承了人類關注和探索生命問題的傳統。
  
  道教就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人類生命的關懷自然是放在重要位置,所謂“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人禀賦先天元氣,托胎於父精母血來到人世之間,那真是來之不易,萬分之福緣!人對自身自然非常珍惜,所以道教主張人們“重生樂生”,修持養生。[27]由此,從古及今產生出許許多多專門針對人類身體修養鍛煉,探討人之後天性命長久延續的方術方法,稱之為“神仙長生久視之道。”其含義是指生命存在,身體健康的時間較為長久,對時勢的閱歷,見聞,認識,較為廣博。如果“長生久視”僅指生命長久,那也是無可厚非的一種理想追求。
  
  道教重齋醮科儀,這是關注生命存在的另一種方式。就其思想旨趣而論,道教齋醮科儀乃是探討人生之後的問題,即人向何處去的“未來生命”問題。這種信仰方式,來自於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本來就是華夏先民傳承下來,道教只是繼承了這種形式,並予以規範化。即使現代,國中普通百姓也沒有放棄這種敬祀先人的傳統方式,逢年過節社會家庭中都有這種追思的過程,這既是傳統倫理孝道人文精神表現,也代表著社會對生命的普遍關懷。道教齋醮科儀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活動方式,它在思想上表達了對生命尊重,愛撫,關懷的立場。其中祈祥祝福的內容是為生活於現世人生的“生命”所設置,貫注著道教希望社會安寧和諧,希望現世人生的“生命”更燦爛,寓人生以更美好的祝福和理想。施食煉度則是祭祀先人的方式,信教群眾和道教徒在宗教活動中通過互動的方式和程序,表達後人對先人的哀思和懷念,這實際上是在顯示對另一種生命形式的信心。在活動中,通過法師向主管魂靈的冥界神司,表達後人願為先人多行功德以求“救贖”的決心,請求寬賄先人亡魂,使之早日超升。而對無祀亡人,道教亦遍灑甘露施食十方,煉度和祈求冥司赦賄予以生路。就信仰角度看,無論人們認為這是虛擬還是實有,那都無所謂,關鍵是道教繼承了中華民族“思根報本”的情懷,還表達了“功德成神”的理想。所謂“死而不亡者壽”,[28]這是道祖老子對“長生久視”意義和價值的肯定。這是在說:形體雖渺,功績不滅,德惠於世,光照人間,是為“長生久視”,即為“死而不亡”之“壽“。這既是大徹大悟後的一種境界,也是關於”生命“思索的一種人文精神表述。
  
  在通達“神仙長生久視”之境界的形體修持方面,道教亦挖掘開闢了許多途徑和修養的方式方法。有動功,靜功,以及按摩,服食,丹道,符籙等內容。外丹家的“仙丹”制煉與服食活動雖然有過深刻教訓,甚至付出了慘痛的生命代價,但在客觀上卻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當外丹術成為內丹術的假借之後,其具體修持更在人類強身健體的活動中發揮了實質性的積極作用。修持形體生命長生久視之道,正所謂“保真者少,迷惑者多,仙道難固,鬼道易邪“;[29]所以自古修持就有”迷“與”悟“,正與邪之分。好比行道之人,走在正道上前途光明,越走離目標就越近。而走上了岔道,越走離目標就越遠了。如何走正不走斜呢?自然就要讀經開悟,正確地領會經文聖意,不受妖言蠱惑。有時還要注意好經不要被人有意念歪了,或者經義被人有意曲解了,這樣,即使有部好經,斷章取義,或胡謅一通也是會引人入邪的。比如:“修煉”這個詞句,本來就是道教丹家講修持,煉養的意思,但被邪教一番胡言曲解,歪理邪說,一個好端端的詞句,也被用去迷人害人,所以修持長生之道者,在讀經研意的基礎上更要“正本清源”要站正身子,走正路子,這是至關緊要的!經言:“迷則凡,悟則仙,現在人身咫尺間。”求長生之道者,首要是能破迷開悟,除邪皈真。“經傳聖教”,關鍵在能“解得洞章微妙處,即成仙道出凡塵”。[30]“仙道貴實”,但養生術又是“無中生有”的實踐,是變不可能為可能的一種追求。何謂之“虛”,“無”?何謂“實”,“有”,一切都在一定的條件下變化轉換。“虛,無”,“實,有”這種共生共存的哲理,也確是體現了我們道教不僅善於科學思辨,並且將這種思辨推展應用於實踐的指導中。養生之道是與人的壽命長短關係密切的修持,誰都希望通過自己刻苦的修持,而明理,開悟,知機,通奧,證道,握玄,使自己生命長駐永壽的願望和夢想真正實現。“道在人身”,但由不得人空談,持修者要心智開悟,學修並進,既要防止被邪魔迷惑而誤入歧途,更要走正道路捨得下苦功夫證修,如此而已。“人能弘道”,真正付出苦功夫,則必獲道之玄機。
  
  道教關於養生,長生方面有豐富的內容和深厚的教義內涵,也有廣闊的社會需求。這是道教服務於當代社會群體,且會廣受社會歡迎的重要方面,應該積極去做,並應努力做好,使之真正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也是道教擴大自身影響發揮社會作用,提高自身地位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2。“眾生平等”教義的人文精神展示
  
  道教的教義內容並不止於“人本主義”的關愛,也不僅僅限定生活於現時社會人的關懷。道教關愛社會的人文精神,還包括所有曾經生活於社會和未來還將來到並活動於這個社會的人們,並由人類推而廣之涵蓋於一切有生命的動植群體,也就是人們常說之“眾生”。所謂“眾生者,下愚貪愛之人也,及一切含靈之物皆是眾生。“[31]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32]”萬物“既為大道,天地,日月所生化養育,那麼禀天地日月大道之正氣的人類自然要“愛物惜命”,關懷眾生,這也是道教教義人文精神的體現。道教為了強化這種標誌人文精神博大胸懷的教義內容,甚至通過清規戒律明確要求教徒去遵守。全真三壇大戒中就有戒條明文規定:“不得有心踐踏蟲蟻”,“不得驚散棲伏”,“不得無故採摘花草”,“不得無故砍伐樹木”,“不得以火燒田野山林“,”不得冬月發掘地下蟄藏“[33]等等。道教相信:不僅是人類禀賦道性,可以修真悟道,成仙了道,其他動植物生靈獲得特殊機緣,亦能通過修持達到這種目標。這決非我杜撰教義,而在道教經典中極易找到依據,佐證我對教義的理解。不難發現道教排列的神聖仙班中,其成員並不僅僅是來源於人類單一的組合,還包括有動植物等等異類修煉而成的仙靈。植物有樹神木精之類,諸如:菊花,荷花,海棠,牡丹諸多仙子,梅,蘭,柳,竹,松,桃,槐,柏亦多仙緣;動物有虎豹獅象,牛馬鹿羊等等均有緣分聞道學仙。就連水中鯉魚經過努力奮鬥,躍過“龍門”就能成龍。“龍“被炎黃子孫奉為祖先,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其實這都是我們民族古始的崇拜和信仰,十二生肖屬相也是因之為依據的,道教只不過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的人文精神。唐末有一部道書“無能子”,將人與其他生物放在一個同等地位議論說:“人與鳥獸昆蟲,共浮天地之中,一氣而已。”“人者,裸蟲也!與夫鱗蟲,毛(蟲),羽(蟲),甲蟲俱焉。同生天地,無所異也“。”莊子“又稱”南華真經“,其中也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豈非也是在說:人與世間其他萬物都是天地的寵兒,是自然界中同等一樣的生物。實際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人與其他生物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吧?人有情感,羞愧感,怎麼認定其他動植生物就沒有呢?無非是他們表現的方式不同,人類尚未能解讀罷了。“毛嬙,西施,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麇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34]人不能只知道”沉魚落雁“是異類因人的美貌而害羞躲避,更需要明白:也許是人類干擾了異類的寧靜和自然。人類既然自詡為自然界的“萬物之靈”,那麼對自然萬物就多了一份呵護的責任和義務。道教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有“重生“,”貴生“的教義內容,其關注不僅限於人類,而是包括宇宙間一切動植生靈雨露均霑共同的尊重和關愛。日前一位中醫界的朋友與我交談相同話題,引”內經“類似的義理佐證,”內經“稱:龜為介蟲之長,五行屬金;麒為毛蟲之長,五行屬木,龍為鱗蟲之長,五行屬水,鳳為羽蟲之長,五行屬火;人為裸蟲之長,五行屬土,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醫道同源”,“內經”托名黃帝所作,亦為“道藏”所收經典,在其中龜,麒,龍,鳳與人被同作為五蟲,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來認識,可見道教對自然界異類萬物認同包容的博大胸懷和人文精神。
  
  3。“道法自然”的生態意識蘊含的人文精神
  
  聖哲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5]所謂“道法自然”是因為自然的造化不受人乃至神靈意志的支配和制約,它以“無為”為法則,自然大化為表現,這是“道”自然而然的本性。風霜雨雪,春華秋實;蒼穹覆蓋,大地承載;厚薄無欺,萬物同化,自然而然,公平無私;道教崇尚自然變化發展的辯證法。在自然界中萬事萬物往往都是矛盾對立的,但同時又辯證統一。我們中國人都知道陰陽消長反映著自然界事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陰極陽生,陽消陰長;宇宙間自然萬物就是在陰陽消長中相互感化,盪磨,在作用和反作用下發生轉化變異,從而推動事物不斷地更新,變化和發展。面對廣袤的大自然,道教明白:今天的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我們都依賴地球提供的自然環境和資源而生存。風和日麗,四季分明,乾坤有序,日月照臨,植種收穫,水秀山清,資源寶貴,開發嚴謹,沒有大自然的恩賜,提供人類衣食住行乃至一切,那麼任誰都將是無奈的。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惟有道者。”[36]這是道教的認識。未來也許宇宙中其他的星球可能會成為安置我們的新家,但是今天可供我們人類乃至其他動植生靈共同生活的只有地球,所以我們必須主動自覺地創造人與宇宙大自然“天人合一”[37]和諧的關係,遵循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道教雖然是一個古老的傳統宗教,但是“道法自然”的教義精神,卻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和意義!在此教義精神的規範下,歷代的道教徒都積極踐行和致力於營造美好的自然環境,如綠化美化,植樹造林,如此道教的人文精神又進一步從新的角度充分地顯現了出來。我們可以看到:道教的名山洞府哪一處宮觀道場中都有古樹名木,泰山,衡山,嶗山,華山,武當,青城,石竹,羅浮,“三山五嶽”凡有道教宮觀場所之地,就是生態環境營造得較為美好的地方。即使繁華都市,人如潮湧,熙熙攘攘,但只要進入宮觀道教活動場所,香花異草,古樹名木,蔭蔭蔥蔥的生機環境就會使人的心境迅速地平靜下來。
  
  當代社會科技進步,信息化發展,世界上一些科技大國瘋狂地掠奪自然資源,同時現代人拼命地追求現代社會文明的高等享受,據說一些西方大國所浪費的能源是世界發展中國家總能源的很多倍,這當然要受到自然的懲罰!雖然世界結束了“冷戰”,但國際間並不太平,暴力,恐怖和局部戰爭頻頻發生,這都顯現出人類社會空前的浮躁。“夫於道惡殺好生“。[38]這無疑是道教慈悲為懷,尊重生命的教義。天道”惡殺好生“不僅是指人類,而且還有平等地看待一切生命的價值,尊重人類和其他生物同等的生命,反對任意踐踏和消滅其他生命的意義。但人類在自然界萬事萬物地球大家庭中到底如何行動?並非是很簡單的命題,即使道教教內全真,正一兩派就在行道方式上也是有差異的,飲食也有素食和隨俗之差別,在修持方面有清修獨居與在俗居家的區別等等,這就未免使人有無所措手足之感!但是無論任何宗教都要重視生命的意義,這也是認識正教形式的一個標誌。“一個對生物持敵對或卑視態度的人,是無法真正熱愛自然,尊重生命的”。“宗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教理和教規,它本身不是從生態學出發的,而是圍繞著宗教目的。“可能”從維護生態系統出發,是更全面地保護了人類的利益,包括子孫後代的利益“。[39]從生態系統出發不同宗教形式中不同宗派的飲食習慣問題也很好理解,因為生物間有正常的“食物鏈”,實際上道教的“陰符經”對此也早有闡述。所謂“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40]宇宙萬物都要”盜“用天地陰陽之氣方能生存變化,故說”天地,萬物之盜。“在這種相互盜用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係。這種盜用只有在適度的範圍內,方能相安無事,故說”三盜既宜,三才既安“。盜用過甚,就會造成災難。在處理天地-萬物-人類的三者關係中,掌握“天生天殺”的自然規律,對於維護生態平衡是很有意義的。
  
  當此之時道教“道法自然”的教義內容,更加顯現出超越和前瞻的人文精神。我們有責任積極弘揚這種“道法自然”的人文精神以幫助糾正人類不良時風,保護自然,營造良好的自然環境,提倡人類回歸自然,尋找人性的純真,這對推動人類社會真正的文明進步,展揚人文精神,都有著重要積極的價值和意義。
  
  4“。行善積德”是道教對社會弱勢群體關愛的人文精神
  
  道教又是善於向社會進行勸喻告誡的宗教,勸人行善積功德,這應該是每一種正派宗教形式都具備的教義內容和人文精神。道教在這方面的教義內容則更為豐富和充實。對教內道教要求教徒將修和行結合起來。這裡所說的“修”和“行”,是指修與“道”連用,而稱“修道”。這種指向應是內在的,即由內省而不斷提升情操,是修道人一腔浩然正氣的寫照。在這裡還應包括:道教徒個人身體力行的煉養和學習經文內容,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養;所謂“行”則是行善事積功德。做一個不僅是自我感覺好,而且是社會承認合格,優秀的道教徒,自身的修為和對社會行善舉,兩者必須結合統一起來。道教古來的神仙真人,哪一位都是既有修為,又是積功累德垂範後世的表率。最為世人熟知的完美神仙是呂洞賓祖師,他不僅在人品操守文化素養方面有修為,而且道術高超,他扶危濟困,降魔除邪,純潔世風,吉祥社會,真正是功德卓著的神仙典範!當然,道教不可能要求社會中人人都超脫世俗去清修,去走出世修神仙的道路,那麼自然要為世人設計一條教化普渡行善舉的教義方式。所以道教告訴人要修仙道,先修人道。所謂“先修人道”首要是努力做個好人。學會了做人之道,自然離修神仙的路途就不遠了。古來高道真人不僅這麼說,而且身體力行地去做,這方面的史料很多。在道教中幾乎無人不知的“太上感應篇”就是一部普世教化,教世人學做一個高尚純潔的人,去追求神仙人生的經典。這部影響廣泛的經典,開章明義就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如經典所說:人的禍福利害都是自作自受,善和惡的報應,就像各自的身影一樣跟隨著自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面對蒼茫大地,芸芸眾生,“太上感應篇”勸喻告誡世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道教類似勸善戒諭的經典很多,許多被人熟知的經典如:”福壽論“,”功過格“,”水鏡錄“等等都屬同類。道教通過這些經典將教義精神向社會推展和傳播,這些內容為社會所廣泛接受而成為今天社會倫理,風俗習慣的內容。這也是道教人文精神的展現。
  
  三,挖掘整理經典教義,弘揚優秀人文精神
  
  在中國道教協會六屆代表會議期間,蒞會的中央領導曾這樣對道教界說:“近幾年版,我對宗教界的朋友們多次講過這樣的話,中國傳統文化相當一部分是從佛,道等宗教中來的。我國宗教文化中有許多的東西迄今仍有進步的意義,特別是一些主張,格言,規定,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設的有關思想和作法並不矛盾,希望宗教界的朋友們能夠對此加以挖掘,進行整理,以便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我建議道協的領導結合道教自身的特點,認真做一做這樣的工作。“[41]我覺得中央領導的這番話切合客觀實際,無疑是我們道教文化整理工作的指針。道教有漫長的歷史過程,有眾多的經典和豐富多彩的齋醮科儀活動,道教徒的修持既有清修的出世法,亦有行善濟世,無量度人,積功累德的入世法。道教的教義內容非常豐富,內涵淵深,外延廣博。其積極的教義內容通過經典,齋醮科儀活動和教徒的修持行為都有充分的展示。
  
  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新一代的道教徒應該有責任心,自信心和時代緊迫感!道教以“道”立教,以“道”名教。“道”是道教的理論基礎,既是道教宇宙觀,人生觀,也是道教的方法論,是道教的根本信仰,所以道教徒稱“道士”,即“以道為事”之人。在道教中以“道德”並稱,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面,是整體和局部,一般和特殊的關係。有人概括出“道”有虛無,自然,無為,純粹,素樸,平易,恬淡,柔弱,不爭“十大主要特徵”,[42]以表明“道”是一個多元的概念。道教關於社會倫理的闡述也都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之上,其人文精神亦由道德內涵生髮出來。道為體,德為用,“尊道貴德“。道教認為一切積極的,向上的,發展的,美好的,高尚的社會倫理和人文精神,都是”道“的體現,都是”德“的範疇。作為宗教,道教有其特有的神聖性和神秘性,同時又是中華民族傳統固有的宗教,所以更具有熱愛國家,熱愛民族,遵守社會公德,參與社會倫理建設的優良傳統。今天的社會也是多元的社會。我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各種各樣的思想潮流將越來越明顯地突現在社會之中。如果說過去由於歷史的原因,使道教失去了太多的機會,那麼今天確是應該振作起來了。這並不是道教的一廂情願,而是當代多元化的中國社會太需要道教文化了。
  
  面對社會的現狀,道教界亦在加快適應社會的步伐。中國道教協會1998年第六屆代表會議以來,努力以實際行動展示道教自身的形象和風貌,比如:1998年8月前後正當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道教儘管清貧,但向災區人民捐助580餘萬元人民幣,表達了道教關愛社會的心情,樹立了形象;[43]1999年編輯出版“中國道教風貌畫冊“,向海內外,教內外展示建國五十年來道教界”團結進步“的風貌;[44]2000年繼建國後1955年,1981年以來,又自籌資金2千萬餘元人民幣,第3次完成對北京白雲觀進行全面維修,展現了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北京白雲觀這座千年古觀應有的風貌和特色;[45]2001年在山西綿山啟建規模較大的“羅天大醮“活動,也展揚了道教的形象;[46]2002年8月在遼寧千山五龍宮舉行了方丈升座暨新中國成立以來道教全真派的第三次傳戒法會,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果;[47]2003年3月在北京舉辦了“老子誕辰紀念活動”,其中不僅舉行了海內外道教界參加的祈禱祭祀老子的宗教活動,還舉行了文化性質的老子誕辰紀念會,道教書畫展,道教音樂會等活動,頗受教內外好評;[48]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遏制沙漠漫延,響應中央西部開發建設戰略的號召,2003年中國道教協會倡導在甘肅民勤接受地方政府劃撥1500畝沙漠荒地,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用實際行動展示道教熱愛自然,關心自然,保護自然的主張,[49]近年來道教界連續在陝西西安八仙宮,隴縣龍門洞,江西廬山仙人洞,上海城隍廟,江蘇茅山道院,江西西山萬壽宮,福建泉州玄妙觀等地宮觀道教組織舉辦十餘次道教文化研討會活動,每次都邀請專家,學者和海內外道教界人士共同參會,交流論文,研討當代道教面臨的問題,對道教界提高素質,適應社會產生良好的效果。最近中國道教協會正籌拍“道祖老子”專題片,已經舉行了開機儀式;與華夏出版社以及全國諸多高校,研究機構等單位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共同整理,標點的“中華道藏”已經出版問世,2003年已在人民大會堂香港廳召開了出版發行座談會。從整個道教的形勢來看,雖然尚存在許多的難點,但全國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形勢較好。道教是傳統的宗教,既有賴於道教界不懈的努力,也希望獲得社會各界的關愛和支持。
  
  當然不是說這樣就掩蓋了道教的弱勢。道教界既要振作更要清醒,首先我們應該深入地學習經典內容,理解道教教義精神,提高自身素質;其次道教徒不僅要求是思想信仰上的虔誠者,同時還必須是對道教的經典內容學有心得的研究者,進而成為繼承和弘揚道教進步教義和人文精神的行動者。現實的社會快速地發展變化,如果道教沒有實際行動,那麼將會被現代的文化浪潮和文明方式所淹沒,所以道教面對當代社會在思想上要提高認識,在實踐中要積極適應。適應了道教就有希望和前途,不適應就會被拋棄,這是關係到道教命運的大問題。所以最好的對策還是學習。今天道教徒的學習,不僅僅是要讀道教自己的經典,還要有目的,有選擇地多讀些能夠幫助我們提高水平素質的時勢政治類,社會經濟類,科學技術類等各種專業,涉及現代社會文化思想的書籍,因為今天我們處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之中,在思想認識上不能落後於新時代。我們應該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道教教義內容的精神,傳承道教文化,認識當代社會現狀,讀懂中國的國情,找准道教的位置,明白修持的方向,適應社會的進步,傳播道教有益社會發展的文化內容,努力於“功德社會”,完善自己的修持。關注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這樣不僅有助於我們研究自己的教義精神,推動道教事業的前進,同時也能夠為推動社會的進步發揮作用,盡一份應有的責任。
  
  當前我們國家政治文明,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所以社會更需要穩定安寧的環境。中科院以“世界宗教中的社會倫理,人文精神:基礎,歷史與實踐”為主題,舉行座談研討,很有必要,很有意義!我國社會經過“五四”運動衝破了封建禮教羅網對人的束縛,但打破舊的還應建立起新的,因為社會的進步有自身的規律,所以需要規範和程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中國社會處在內憂外患動盪的環境中。新中國建立後,解放人民思想,確立社會主義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直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現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加強,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政通人和,正是應該清醒地疏理和認識傳統的社會倫理道德,人文精神擁有的社會基礎以及古往今來人們實踐的成果。從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產生出符合新時代特點需要的新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規範,延續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明。
  
轉自:中國道學資訊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7 13:4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