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8-11
- 最後登錄
- 2017-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648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7435
- 相冊
- 2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神祝融、亦名祝誦。祝融為古皇之一,漢武帝祠堂畫像,伏羲氏下為祝誦氏,題字云:「祝育氏無所造作,未有嗜欲,刑罰未施。」路史禪通紀云:「祝誦氏一日祝龢。
祝融氏, 是中國兩大族群[神農. 黃帝]的祖先。
祝融氏,沃土荊沅人,繼古帝軒轅氏[不是黃帝]王天下,年青時候,聽說大陸有一位三千餘歲的廣壽老人,不耐塵凡,居住在深山頤養,乃前往請教 ; 廣壽向他說 :「你將會君主天下, 目前還不是修真的時候 ; 我現在傳授你尸解祕法,圓世時,可歸葬衡山。」
廣壽老人遨遊南極大荒,祝融告別,到了弇州山,見古木上有一隻五采鳥,仰天而噓,百鳥隨即共鳴,祝融聽其婉轉抑揚,學習鳴叫,群島竟然飛來,在前後鳴叫,祝融知道自己可以通淪類神明,在稠人廣處唱歌,聚聽者都忘了疲倦,暴燥的人性情變得溫柔,前來呼應唱和者千百人,終日以唱歌為樂,移風易俗,讓人多壽,故號 "祝融" 。
又以歌誦,使景象融和, 號 "祝和" ; 遇到人民有疾苦, 常為其祝說病由而痊癒 ,號 "祝由"。
軒轅氏聽說祝融賢能, 召請,遜於大位, 於是築土圜,治都於郇 [今山西省汾州有祝融城]。此乃南方部落進入中原,王天下的紀元,以火為紀,在世二百餘歲,臨終令子孫避居烈山 [湖北省]. 葬於南嶽衡山。
《史記》謂「火神為祝融,以顓頊之子-黎配祀之。」
《馮書五行志》記載:「帝嚳有祝融之祀,堯時有闕伯之祭,民賴其德,以為火祖,配祭火星。」意言當時黃帝的曾孫帝嚳時代有火神之祀,名祝融 ;帝堯時有火神,名闕伯,因百姓感念他們的德行,奉祀為火的祖神,配祀火星。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的先祖出自於黃帝的孫子顓頊高陽。高陽的曾孫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火神。』而後人因楚先祖為火正,故把祝融當作南方民族的先祖代表。《國語•鄭書》提到火神祝融後裔可分八族,也就是著名的『祝融八姓』。他們多分佈在河南、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史記‧楚世家》也提到『楚其後也』。
祝融,南方司火之神。居在祝融城,所以又叫祝融。祝融長得人面獸身,天帝派他掌管人間的火之後,常乘兩條龍在空中巡遊。
祝融後來到了南方住在衡山上,經常下山教南方人如何使用火,據說他得知當地鬧鬼,便歌來一堆竹竿,截成密封的短筒。待半夜山魅出來時,就點著竹筒,四處拋灑。這也就是爆竹的由來,祝融因此被稱為爆竹業的祖師爺。至今湖南瀏陽一帶的鞭炮作得特別好,就因為當地人是祝融的嫡傳子弟。
民間信仰有關火的神祇有二位,一是火德星君,另一是灶君爺(灶神)。灶神存在於炊食之地,火德星君則存在於任何有火之處。火德星君即是民間俗信的火神。傳說中的火神有好幾位。其中以祝融、燧人氏及回祿(吳回)最出名。
燧人氏是原始社會,發明鑽木取火的賢人。相傳他出生在石唐山之陽、皮膚、頭髮、鬍鬚都是紅色的,即連用來蔽體的樹葉也是紅色的,被道教封為火神。
祝融氏即赤帝,上古三皇之一,因教導人民使用火,驅走野獸與鑄造金屬品,因而被尊為火神。被視為火神的「祝融」可以成熟萬物,但一旦失控,成為「祝融肆虐」,可就禍害無窮了。
回祿, 是神農氏的兒子-不浩之後, 年青時候,修鍊升降飛騰之術,遊章莪山, 看見青色畢方鳥,形狀像鵻,有赤色紋,黑頸白喙,呼氣為煙,碰到樹木,立即焚燒著火,回祿覺得奇異,找到鳥穴,有一百多隻小鳥,像赤色烏鴉,把牠們放入壺中,帶回飼養,後來跟氷夷一齊幫助蚩尤作戰; 回祿放出畢方鳥,百頭火鴉旋成烈火,將黃帝全軍燒傷大半,軍心惶懼。
後人將「回祿」奉為火神,如《左傳.昭十八年》:「攘火于玄冥、回祿」,註:二玄冥,水神:回祿,火神,「成語」回祿之災,即指火災。
由於火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傳統社會對火神的祭祀頗為隆重,農曆六月二十三日傳說為火德星君誕辰。光復以後,祭祀火神的習俗漸不受重視,今只剩少數消防隊仍祀火神以防火災發生。
衡山又稱南嶽,是我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山縣。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嶽爲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放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的美稱。清人魏源在<<衡嶽吟>>中說:“恒山如行,岱(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嶽獨如飛。”這是對衡山的讚美。衡山的煙雲可與黃山媲美。遊人在山上,忽然雲霧升起,轉眼之間,清晰可見的一座座山峰,竟被一團團煙霧籠罩住,漸漸隱去身形,遊人自己也感到象在騰雲駕霧,只覺得一縷縷、一團團的青煙白氣,蕩於胸前,流於指隙,似乎伸手可捉,可又什麽都未捉到。突然,一陣清風拂面而過。風過處,天空便由灰而白,由濁而清,濃霧消散,遠處的山峰又清晰可辨了 。
衡山山勢雄偉,綿延數百公里,號稱有七十二峰,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紫蓋、石稟五座最有名。祝融峰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南嶽四絕是:“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登衡山必登祝融。古人說:“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唐代文學家韓愈詩雲:“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裏。”這兩句詩既寫了祝融峰的高峻、雄偉,又寫了衡山煙雲的美妙。傳說祝融峰是祝融遊息之地。祝融是神話傳說中的火神,自燧人氏發明取火以後,即由祝融保存火種。峰上有祝融殿,是明代所建。祝融峰的西邊有望月臺,在無雲的夜晚,到這裏賞月,別有一番美景。峰上還有觀日台,是看日出奇景的好地方。
山上寺廟很多,著名的有福嚴寺、南台寺、藏經殿、方廣寺。福嚴寺規模很大,稱爲“南山第一古刹”,寺 右有一株1400餘年的銀杏樹,樹幹粗壯,枝葉茂盛。南台寺建於六朝,到現在已有1400多年。日本佛教曹洞宗視南台寺爲祖庭。藏經殿因明太祖賜大藏經一部存放於此,故名藏經殿。其周圍層巒疊翠,古木參天,景色秀麗,附近有搖錢樹、同根生、連理枝等奇樹以及允春亭、梳粧檯、釣魚臺等古迹。“藏經殿之秀”爲南嶽四絕之一。方廣寺處於南嶽峰嶺間,古樹蒼蒼,流水潺潺,幽雅深邃,因而有“方廣寺之深”的說法。
南嶽最大的寺廟是位於衡山腳下的南嶽廟。它規模宏大,佈局嚴謹,占地面積多達98500平方米,在南方一帶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廟。南嶽廟始建于唐,歷代進行重修、擴建,規模不斷擴大。現存建築是清代重修的。整個廟宇有9進,包括正殿、寢宮、禦書樓、盤龍亭等建築。正殿高22米,莊嚴肅穆,氣勢雄渾。殿內有72根石柱,象徵著衡山七十二峰。正殿中央供奉著“南嶽司天昭聖帝”,即祝融神君。南嶽廟以總體佈局完整著稱。
白虎群儒通義以伏羲、神農、祝融為三皇,宋衷論三皇,亦數祝融而出黃帝。」
漢書五行志云:「帝嚳有祝融,堯時有閼伯,民賴其德,以為火祖,配祭火星。」兩種說詞,均認祝融為火神。
禮月令云:「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顓頊氏子曰黎,為火官。」所以,火神亦曰火官,又曰火正,又稱火祖,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為火神聖誕,以神司火、禱者眾。此日或有不御葷酒者,謂之「火神素」,即火神聖誕日、戒葷,齋食之謂也。
孫希旦集解說:「祝融,在地行火之神,黎為火正,其官亦曰祝融。祝、續也,融、明之盛也,祝融者,言火德之繼續而光明也。」
我國奉祝融為火神,四千餘年來亙久未變,民間多畏而敬之,並立廟祀之。
資料來源~國家之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