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9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教義思想在當代的繼承和弘揚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3-6 23:08:4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教義思想的繼承和弘揚,是當代道教徒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江澤民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也曾指出:“要支持宗教界努力對宗教教義做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要鼓勵和支持宗教界發揮宗教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發展和穩定服務。”這個講話精神,既體現了黨和政府在新時期對宗教工作的重視;也是宗教界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進一步繼承和弘揚各自信仰的宗教教義,為社會服務的時代課題。因為,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利益當代社會,滿足人們群眾的精神需要,是我國各大傳統宗教固有的精神品質。道教道祖寶誥中說:“隨方設教,歷劫度人”。道書中還說:“適而無累,和而常通”。體現的就是適應世代,濟世度人的精神品質。我以為,對道教的教義思想的繼承和弘揚進行研討,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謹以此為題,就道教的教義思想在當代的繼承和弘揚講一點認識。

(一)

我們要在當代進一步繼承和弘揚道教的教義思想,首先是要對道教的信仰宗旨和核心教義有一個整體把握。根植于華夏文明沃土的道教,在近兩千年的悠久發展歷史中,以“道”為根本信仰,以“神仙”為理想的人格,闡發天人之學,教義思想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構築起了以追求至真與至善相統一的信仰和教義思想體系。道教因而成為了一個濟世度世、內涵豐富的傳統宗教。追溯道教的淵源,在信仰上,道教以黃老學思想、方仙道思想和中國傳統社會的鬼神觀念為基礎,形成了有別於其他宗教的“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的宗教理想;在宗教儀軌上,承傳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通過敬天祭祖、祭祀神明來為國家、為民眾和信行者祈福禳災,福國裕民;在思想文化上,則圍繞著自然本體與人文關懷這個中心問題,形成了“天人合一”、“與道合真”的宗教哲學的思想體系;在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問題的探討方面,認為個體的生命只有和永恆常存的道融為一體,才能達到神仙逍遙境界,獲得絕對的精神自由。因此,道教信仰的宗旨和核心教義是“道德”和“神仙”。其中,“道”是道教的根本信仰,“德”為“道”的載體,“神仙”則是“與道合真”的人。

圍繞著“道德”和“神仙”,道教形成了自己具有普適意義的宗教思想體系。同時,道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傳了中國人固有的信仰、禮儀制度、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構築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因而在教義方面又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修持方面,道教認為,道不離術,術不離道。方術是濟世利人的方便法門,是“真功真行”的體現。“重道重術”、“以道統術”、“以術證道”也是道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特色所在。道教還有“超世”與“濟世”並重的特色,因為“道德”與“神仙”雖然具有超越的品格,但與世俗社會並不是絕緣的。對“神仙”的追求與遵循人倫社會道德有著密切聯繫,人們可以通過培養和踐行社會人倫道德並在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合於“道”。因此,追求“神仙”的理想與入世濟世並不是矛盾的。

(二)

道教的信仰宗旨和教義,既有普適的一面,也有其不同於其他宗教的特出之處,其富有特色和精深博大的教義思想,在今天看來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當代道教徒要繼承和弘揚道教的教義思想,應該圍繞著道教教義思想中“道德”與“神仙”這一根本要旨,德備道全,神仙逍遙,健康生命,濟世利人,為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的精神需要服務。道教教義思想應著重於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拓展和推闡。

 一、根植中華,普適世人。

眾所周知,道教是唯一的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道教的教義、道教的文化、道教的信仰方式等都根植于華夏民族傳統,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道教的“道”是完全中國化的宗教(哲學)的理念,道教的“神仙”也完全是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因此,道教立教宣化的教義思想內容也是自成體系的。道教的宗教思想,以“道“為根本,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生不息,周而復始,齊同物我,天人合一、大化無礙,和諧永恆的教義思想為宗,反映的是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華夏先哲們的智慧和睿思。體現道教信仰方式的齋醮科儀,既是建立在華夏民族原生的“鬼神信仰”和中國古代的祭祀制度的基礎之上的,也是對上古三代的禮樂文明制度的繼承和發展。雖然儒家說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道教則被認為是“上標老子,中述神仙,下襲張陵”,但儒家之學是著眼於社會政治與倫理的建構,對三代禮樂文明的承傳,著力的是對祭祀之事進行人文化的改造。道教則是不斷使其活動宗教化、儀軌化,有因應也有變革,既著眼於維護社會的文明秩序,又著眼於人們信仰的建設,因而在道教齋醮科儀的形式中,古代的禮樂文明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也可以說道教的齋醮科儀是禮樂文明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道教通過齋醮科儀這一信仰方式,一方面是不斷地吸收不同地域民間的風尚習俗,另一方面又力圖對民俗進行規範化的整合,從文化上提煉之、昇華之。也正因為此,道教與中國民俗和社會生活方式始終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成為更貼近中國人的一種宗教意識和信仰方式。

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信仰方式,是深深紮根于華夏沃土、根植于華夏先民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其自身經過近兩千年的發展,不僅能“根深蒂固”,而且能不斷“吐固納新”,保持生機和活力,並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民族心理的構成,和儒學一起共同鑄就華夏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性格。然而,道教鮮明的民族特質,並不意味著道教就只能是民族的。站在歷史的、文化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世界性的宗教首先都是起源于一種文明或一個民族,都是由民族的宗教發展開來的;站在今天看來,它們則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是有不同文化和宗教思想的對話交流和自然融會才使得今天的人們在自覺不自覺的各自文化主體意識下,繼續擁有了由多種文明構成的豐富多彩的思想財富,並從中吸取智慧和得到啟迪。歷史地看,道教的文化思想本身就是華夏各民族融合成的,而且在歷史發展中一直都保持著開放融合姿態,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將此概括為“道教之真精神”。這種真精神就是在與外來佛教思想文化的交彙中,即能“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又能對“輸入之思想儘量吸收”。由此可知,道教雖然有鮮明的民族性,並始終不忘保持自己的民族主體文化意識,卻又能對內不斷進行文化整合,對外來思想文化儘量吸收的包容開放精神。道教所具有的這種“真精神”,不僅為我們當代道教徒思考道教如何發展和廣濟一切人群,在現代文明的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開闊了視野,也是道教所以能“普適世人”的重要原因。

道教的“道”就是一個具有普適意義的理念。其一,“道”有無限的包容性。道無所不在,無時不存,大而無外,細而無內,內含在一切事物中。“德”是萬物對“道”的分殊,是道的體現,也是普遍存在的。其二,“道”的普遍主宰性。“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也是世界的本體。《太上老君說常清淨妙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道的本質屬性是生成天地、養育萬物。即使是那些出入三界,逍遙自在的仙靈眾神,仍然是大道的顯化。道如何“生育”、“運行”和“長養”天地萬物。道教以為是“氣”的作用。大道通過“元氣”來運化世界萬物。世界是生成和變化的,人、神同源於“元氣”,因而人神互通。“元氣”論和“生化”思想是道教宗教思想的理論根基。“元氣”論能樸素、形象、直觀地說明構成世界的“質料”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元氣”自身自組織的“生化”功能又可以在理論上回答世界的“形式”問題,即世界之所以形成、發展、變化的根據問題。其三,“道”的終極存在性。道教所信行的“道”是一個具有普遍價值的終極本體。世界千變萬化,事物豐富多彩,但就其本質而言,它們都是道的運化,最後都將複歸於道,道是世界萬物的普遍的、終極的本質。其四,“道”的平等自然性。大道是善利萬物的,她以自然為體性,平等地施惠於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任萬物自然生長,以自然無形的力量推動著宇宙的繁榮和社會的發展。正因為人和世界萬物都為大道之氣所化,都具有道性。道性的表現是真和善,體現在萬物即為“德”,“德”也是普遍的,人為萬物之靈,所以人人都有升仙得道的可能。這就是道教教義“道德”思想的普遍價值之所在。“道德”思想的普遍價值,由他所信仰的“神仙”來體現,道教的教義思想圍繞著這樣一個價值主題展開,自成體系,關乎著人生的始終。如尊道貴德、重人貴生、性命雙修、清靜恬淡、抱樸守真、道法自然、齊同慈愛、濟世利人、天人和諧、成仙得道的教義思想和信仰宗旨,這既是以一切眾生皆有道性、道是生生不息的普遍存在為根本的,更蘊含著人生豐富的生活智慧和普遍價值。

  道濟天下,無方而不入;智周萬物,無物而不為。這是“道”及其全部教義思想所具有的普適性價值的最好概括。《度人經》中曾有《闡道開化普度章》,言其旨曰:“闡揚道德,開化人天,周治三界,是名則普”,進一步闡明瞭道教的普世主張,且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當今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種宗教之間都有著密切的交往,彼此之間的對話不斷增強。“道濟天下”思想的普遍價值,為道教進一步走向世界創造了契機。事實上,不同宗教、不同思想文化都具有世人所追尋的普遍價值觀念,即所謂“道固符合矣”。不同宗教之間也有相通的地方,彼此之間容易產生普遍的認同,容易互相接受。只是各自教化人的方式、方法不完全一樣,如古人曾概括分別佛道兩教:道法虛融,佛法精妙。道以自然為宗,佛以因緣為義。道教既有與其他世界性宗教一樣的普世性,也有自己的個性,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以利濟家國天下。

二、重道重術,度己度人。

道教以“道”名教,自然是說要以“道”為事,就是一切都要以“道”為根本和核心,但由於證道宣化和貴生濟人的行持實踐需要,道教教義十分重視以術證道,術以載道,並強調要以道統術。道書中曾說:“道因法以濟人,人因法以會道”。肖天石先生曾將此概言為道以養性,法以延命;道以全神,術以全形。道教的教義思想就是循著這樣一個邏輯的發展鏈條而不斷得到豐富的。任何宗教都要妥善處理理性與信仰的問題。理性不一定導致信仰,但一個成熟的宗教,其教義要得到社會的認可,一定離不開理性的思考。如何找到理性和信仰的最佳銜接,是宗教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道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創教,不僅建立起了教團組織,也確立了信仰宗旨和基本理論,教義思想由此開始得到推闡和發展。這既是在建立一種宗教,其實也就是在闡發一種哲學。這種哲學的目的在於解說道教的教義,即在道教教義思想基礎上創建一種關於宇宙和人生的理論。在這個基礎上,再輔以宗教修持的種種方法,一方面證驗理論的合理性,一方面用法術來濟人。道教的這個發展過程決定了道教教義思想具有“道”和“術”並重的特點,既修仙,也修道;既強調神仙信仰的理論建構,也重視證仙及濟人之術。李養正老師在與我發表的《道教義理規範的主體思想結構與優良傳統》一文中曾將此梳理為四大支幹:即一曰重生、二曰重和、三曰重德、四曰重術。概括起來也就是重道重術。

道教和世界性的宗教一樣,也必須解決若干重要理論問題,諸如道如何創造世界問題,人的起源和歸宿問題,人與神、人與道的關係問題,以及人的行為方式和如何修煉成仙的問題等。道教的教義或學說,就是要對這些問題做出理性的闡述;在這個過程中,對信仰做出合理的解釋,並將之確定為教化和奉行的信條。有一種觀點從純粹的思辨和邏輯推演出發,認為道教的教義不精緻,不圓滿,沒有系統、成熟的教義思想體系。事實上,道教教義思想從奠定到成熟、以致豐富完善是有其自身發展過程的。道教重道即重德重和,就是在重自身的教義思想的構建,教義思想的構建則都體現在道教不同時期、不同教派的經書中,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道教經書。如《道德真經》、《南華真經》、《太平經》、《老子想爾注》、《周易參同契》、《黃庭經》、《西升經》、《上清大洞真經》、《度人經》、《九天生神章經》、《清靜經》、《陰符經》、《化書》、《坐忘論》、《玄綱論》、《靈寶畢法》、《修真十書》等,都載述了道教的教義。道教是在發展中通過對經典的注解使教義思想不斷得到闡釋,並經過編修《道藏》來整合、構建其教義思想體系。

道教在重視教義思想和宗教哲學的構建同時,也非常講究通過實際的煉養方法和眾術,來踐行其教義思想。道教認為,神、人以及世界萬物等,都是大道和“氣”衍化的結果。就本質而言,人、神是同源的。道教人、神同源的神學思想是其修煉成仙理論的基礎。人和萬物都有成仙得道的可能,關健在於人們的所作所為。人“能愛其形保其神,貴其氣,固其根終不死壞,而得神仙。”(《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長生成仙,全賴自身的修養鍛煉和道法護持,並非“天命”所決定,即所謂“我命在我,不屬天地”。因而,道教十分強調個體生命的修煉,並總結了許多的修仙達道的方法和路徑,如心齋、坐忘、內觀、存思、守一、符咒、煉度以及調息法、行氣法、服食法、胎息法、服氣療病法、導引、按摩、八段錦、五禽戲、武當內家拳等,還有外丹的丹藥醫藥,內丹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引導人們卻病延年、驅除妖魔、健康生命、修行悟道。

道教重道重術的特質,是強調“道”與“術”並重,“術”不是單純的“方術”,“術”必須內含著“道”,“術”要服從於“道”,不合於“道”的“術”是不可用的,“道”用“術”來濟人,“道”由“術”來體現。虛靜天師曾說:道法難忘咒與符,必須道妙兩相扶。在《道藏》經書中,既有三洞又有四輔,既有本文、神符、玉訣又有方法、眾術,既載道又載術,並構成為一個經教體系。從重生養生方面來說,最好的概括就是《西升經》所就強調的“形神合同”和宋元以來所倡導的“性命雙修”思想。《西升經﹒神生章》說: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也就是說形神是一個整體,形神應和諧,只有形神相顧、形神相並、形神相抱、形神俱妙,才能與道合真,普度後學。性命雙修的思想則是形神觀即道術並重主張的發展。所謂性命,性即心性,指人的精神品德修養;命即生命。指人的肉體生命。雖分為二,其實則一,道書中說:性是命之根,命是性之蒂。重陽真人說:性命是修行之根本。《性命圭旨》中說:命蒂元氣,性根元神,潛神於心,聚氣於身,其中有道。宗旨則就是要“度己度人”。度己是要通過自身尊道修行,發現自己本來的道性並使之不斷得到圓滿,即精神生命與有形生命得到修持修煉,證悟道真,成仙得道;度人就是要以道助人、以術救人,潤及一切,解人危厄、揚善棄惡、濟世利人、齊同慈愛。對此,《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說:“夫欲度身,當先度人”。並說:“大道之慈,度人為先,非功不賞,非德不遷,非信不度,非行不仙”。要在踐行道教求真修真,與道合真信行宗旨和實現教化濟世、無量度人的普世理想。

  道教傳統教義中“道”與“術”並重的思想,使道教形成為一個以“道”宗本,既有包容精神和情感精神,又有探索精神和實踐精神的宗教,這在今天對我們仍然有著深刻的啟示。重“道”的思想要求我們應按照時代的需要,對道教的經典、教義做出新的解釋、新的闡發,為充實、完善道教的教義而積極努力。“重術”在我們現在來說,就是要強調每個道教徒都要廣泛地學習科學,學習文化知識,通過“真修實證”,切實地在自己的宗教修持上下功夫,並以之濟世利人,最後“功德成神”。道教典籍中有許多關於性命修持的方式、方法,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我們要將之挖掘出來,為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健康身心做出貢獻。

(三)、入世濟世,神仙逍遙。

  “道”的觀念是無處不在,既有天道、神道之說、又有人道、仙道之分,道教則將其融合在一個理論體系中,這就是神仙道教。神仙道教是以道德神仙為宗旨的,追求至真與至善的有機統一的。所謂至真與至善的有機統一,也就是道德的精神與神仙的精神結合為一個整體。“神仙”是道教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神仙”具有逍遙的品格。南華真人認為,所謂逍遙的境界,就是指“能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辨,以遊於無窮”。要成就這種自由自在,無拘無礙,悠閒自得的逍遙境界,必須做到“無己”、“無功”、“無名”。這就是所謂逍遙出世,得道成真。同時,在道教看來,神仙又是濟世利人的模範。如東漢葛洪的《抱樸子內篇》就說:“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要誠信為人。因此,道教又將入世濟世作為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徑。那麼,“神仙逍遙”與“入世濟世”是什麼關係?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矛盾?

  就實質而言,“神仙逍遙”與“入世濟世”反映的是宗教的神聖性與世俗性的關係,是各大宗教都不可回辟的老問題。神聖和世俗究竟是此消彼長還是相得益彰,道教有自己的回答。道教認為,“神仙逍遙”是道教徒對精神絕對自由的體驗與追求,“入世濟世”則是指教徒要參與社會生活,積極服務於社會和人民。世俗與神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修道應有益於國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生靈、有益於家庭、有益於心身、有益於精神。立善是作對世俗社會有益的事情,立善越多,就越能成就自己,既達到至善的目的。“無己”、“無功”、“無名”並不是消極的“不作為”,而是指在立善之時,不要存有“功”、“名”等名利思想,忘我地為大眾和社會作奉獻,消解去個人的名利得失,以求至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小我融入到大道的懷抱中,成就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真正的“神仙逍遙”的境界。道教這種以入世濟世為基本要求,以仙道為理想追求的學仙修道之路,是其教義思想的基本特質。道教提倡積極入世以利益社會人群,入世、濟世的目的是追求神仙超越,以得道成仙為最高理想。入世濟世與神仙超越是統一的,“出世”和“入世”並不矛盾。

然而,道教這樣的入世濟世的態度,是不是意味著道教信仰者和世俗之人就沒有區別呢?在現實中,道教信仰者和世俗之人即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因為道教雖然高揚“出世度世”的精神,但也以“入世”的情懷做著濟世的功德。道教建立教團伊始,就非常重視對世俗的人倫道德準則的強調,並將其吸納到教戒中。張道陵天師向奉道者所諭教戒,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誠信不欺詐”。《太平經》說:“天下之事,孝忠誠信為大。”《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說:“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內無二心,便可為善,得種民矣。”並強調“事師不可不敬,事親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義不可不行。”葛洪在他的《抱樸子內篇》中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則強調:“仙經萬卷,忠孝為先”。道教之所以重視對忠孝、誠信等社會基本道德和準則的踐履,是其本著“入世度世”的精神,積極“入世”以裨益世教。在這個層面來看,道教信仰者和世俗之人之間是有共同之處,那就是維護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和諧。

但是,道教信仰者和世俗之人又有不同。因為道教的入世濟世並不意味著道教信仰者的言行完全等同於世俗之人,而是說要因應世俗社會的情況而採取適宜的行道、修道的模式。《想爾注》提出,仙人道士與俗人異,所異的並不是基本的社會道德準則,而是說仙人、道士與俗世之人不同之處在於仙人、道士關注世俗倫理的同時,還要以大道的上善之慈愛為修行的要旨,棄名利之韁索,誠信以存真,大忠大孝以務道德之全,使生命達到合道的境界。因此,道教信行的理想目的,既要入世以濟世,又要廣行教化以度世。其根本的目的則是導人超越凡俗而得道成仙。《道德經》中關於“可道”與“常道”、《度人經》中關於“度己”與“度人”的辯證論述,為解決“入世”與“出世”、“社會人倫”與“神仙追求”兩者的關係奠定了理論的基礎。

在當今來說,要繼承和發揚道教這一傳統教義思想,我們務道之士必須一方面入世以濟世度人,通過廣行善舉,關愛社會人群,以己之力利濟他人,奉獻社會以積累功德;另一方面要煉性修命,追求神仙的逍遙,以度己度人。對此,我在《入世濟世與神仙逍遙》一文曾提出要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兩個方面的關係:

  第一,要處理好仙道與人道的關係。王常月祖師說:“人道未修,仙道遠矣。”也就是說入世濟世是神仙超越的前提。要在珍惜人生、恪盡人道的基礎上返樸歸真,升仙得道。修仙學道是個人的追求,但也離不開人們共同生活的社會。修仙者也是社會的成員,為父母所生,社會所養,當盡社會責任和義務。當然,盡社會義務並不是說修仙者不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恰恰相反,要以神仙為楷模,遵循道教教義與規戒,修持誦經,禮敬神明。既堅持自我的宗教信仰,修仙證道,又以超塵之心成就入世的事業,福臻家國。既要堅持積功累德以濟世冀仙,又要追求道教理想的神聖性和超越的品格,以出世的精神來入世。所以,儘管我們務道之士和其他人一樣在社會中生活,但我們遵循社會公德是為了盡人道以務仙道,我們主張清淨、慈愛、不爭、寡欲、素樸、虛懷等是為了能使人心安定和平,以符合道之體性。總而言之,都不離道。只有將仙道與人道這兩方面有機地統一起來,我們才能真正地成仙合道。

  第二,要處理好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係。道教講究“性命雙修”,修性是要提高心理素質和修養,積功累德,高尚品行;修命是要保養精氣,健康身體,成仙得道。“性命雙修”是追求形神俱妙,這一教義思想在協調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係方面,為世人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啟示。道教認為,人生在世,離不開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宋元內丹派的南宗就講,修道要具備“法、財、侶、地”四要素。沒有物質生活的保證,是修不成道的。但物質生活又必須以精神生活為本,以精神生活來豐富物質生活。否則,只追求物質的享受,就成為了消極的“縱欲主義”者了。而這無論對於修道者,還是對於世俗之人來說,都是一種墮落!對於修道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追求形神合同,保性命之真,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要能超然於物外,澡雪心神,要以身心健康和精神逍遙為出發和歸旨,一切物質條件都要有益於身心的健康。這對於現代社會正確處理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係也是有著深刻地啟發意義的。

  道教是根植在我國有悠久文明沃土上的傳統宗教,有其獨特的道家、神仙家趣旨;並融攝了諸子百家中的豐富文化,對我國社會的發展起過積極的歷史作用,有著優良的傳統,包含有穩定社會秩序的積極因素和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要的哲思。我們今天來探討道教的教義思想,就是要立足傳統,面向現代,繼承弘揚,利益世人,以致道普德溢,天下太平。目的在於促進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使道教的思想能為我國的社會發展進步作貢獻。

文出:道教學術資訊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5 06:4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