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8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解讀道教的施食科儀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3-7 01:34:0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放焰口,實際上也就是道教施食科儀的俗稱。道經《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第310卷就說過:“諸施食,所謂玉山淨供,所謂甘露淨供,所謂祭煉,均一法而。”我們知道,道教是一種多神教。自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道教以後,相信神的存在,禮拜神的威嚴,祈禱神的靈性,求得神的護佑就成為道教教義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道教認為,大千世界,冥冥之中,神靈無處不在,神靈無所不在,神靈無時不在。神靈在觀察、跟蹤、監視、記錄著人們的言行舉止,並且根據人們的善惡表現和天道承負的原則,對人類實施著最終的獎懲。所謂“舉頭三尺有神靈”,“禍福無門,唯人自找,善惡相報,如影隨形”,即是對道教神靈觀的最好詮釋。千百年來,道教的信士和皈依玄門的善男信女們,為了取悅於神靈,求得神靈為實現對個人的理想夙願的護佑,發明了種種求神的科儀和法事,以溝通人神之間的交流,讓神靈(或神仙)瞭解、明白人們的願望要求。其中,施食即放焰口就是道教科儀中的一項重要悅神、求神的內容。它所要達到的目標正如道經中所說:“上可以消天災,保帝王;下可以濟拔死魂,開明長夜,度人無量。”從這裏,我們就不難理解焰口儀式為什麽能夠歷盡千年而傳承下來的原因。

早期的道教並無放焰口儀式。佛經《救拔焰口餓鬼陀羅經》自唐代被翻譯到中國以後,才有了放焰口的正式提法。然而,唐代以前,無論是在道教、佛教的科儀中,同放焰口內容基本相同的施食不但早已存在,而且道場規模,推行範圍已經相當普遍。根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大約西元420――580期間),佛教中類似焰口道場的盂蘭盆會就已經在北方盛行開來。盂蘭盆會是佛教弟子目連為救母設的道場。說的是,釋迦牟尼的第十個弟子目連的母親生前十分吝嗇,死後成為餓鬼。目連通過神眼看到母親在地獄咽細如針,嘴如焰口,滴水難進,痛苦不堪。目連向佛求解脫之法。佛告訴他,於七月十五中元日設齋飯道場,施捨僧人百姓,就能夠為其在地獄的母親贖取罪孽。這個故事符合中國傳統的大道至孝的觀點,盂蘭盆會科儀很快推行開來。也就在這個時期,南朝宋時成書的《正一法文經章官品》稱“北曹五千君官將一百二十人,治朱陽室,主收天地父母從民責飲食之鬼”。地獄中既然有求飲食的饑餓之鬼,那麽,人間就會有向餓鬼進行佈施的樂善好施者。道教的施食就自然而然地順理成章地出現了。隋唐時期,施食在中原大地逐漸普及盛行。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詢在《藝文類聚》中記敍這種科儀時寫道:“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現於玉京山,采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幡寶蓋,清膳飲食,獻諸聖眾。道士于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道經《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則把施食說得更加詳細明白:“諸鬼神久處幽陰,形體饑渴,想念世間飲食,無頃刻忘,故施食一事,所以慰其想念,濟其饑渴。”《上清靈寶大法》敍述施食是“宣說靈章,咒施法食,三途五苦,盡得沾濡,十類四生,悉皆飽滿,即超陰境,共涉仙鄉”。總的來說,以忠孝為本的道教把陰陽兩界看的同樣重要。陰間諸鬼,有來路,無去路,遊魂無依,終日受苦。向鬼魂施食,就是勸人向先祖盡孝,是以特定的方式追念祖先及已故親友。為的是濟度一切眾生,彰顯的是孝道思想。在科儀中經過“咒施法食”,陽世的食物已變為醍醐甘露,蘭餚珍饌,玉液瓊漿,使幽魂深味無為,永出輪回,證無上道。人們也就完成了自己真誠盡孝的心願。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佛教的盂蘭盆會,還是道教的施食道場,二者要達到的目標,祭祀的物件,深刻的內涵,教義的指導思想等,同後來傳入的佛教的放焰口科儀,基本類同,相差無二。唐朝時期,佛教梵文經典《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被翻譯到中國後,在佛教的壇場上正式出現了放焰口的名稱。焰口,餓鬼名。一日,佛的弟子阿難法眼見到這個餓鬼,身形乾枯,咽噴烈火,吞咽困難。餓鬼預言,三日後阿難也將墮為餓鬼。佛為阿難指示避災之法,要求阿難作一道場,向餓鬼及其他神仙俗人佈施斛食,同時,念誦佛經,供養三寶(佛、法、僧),這樣就能夠達到“汝(阿難)得增壽,餓鬼得升天”的目的。於是,阿難就按照佛的旨意,建了祈祥道場,救拔十方三世一切沉淪於地獄的餓鬼,為他們超度,使他們免受幽冥之苦,早升天堂。於是,就正式出現了放焰口道場。從這裏不難看出,佛教的盂蘭盆會、放焰口、道教的煉度、施食等科儀,它們的基本內容,都是在向鬼魂施食,替亡人廣行功德,孝敬祖先,替幽魂恕罪,為生者迎福納祥,總的目標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只不過在科儀操作的程式、壇場貢品的擺放,法器的使用,真誥經文的念誦等方面,有所區別而已。因為放焰口的稱謂比較通俗,好懂易記,切包容了施食、盂蘭盆會的內涵外延,所以,民間在邀請道士為齋主做施食道場時,就稱為放焰口。久而久之,約定俗成,得到了佛、道兩教的共同認可。宋朝時期的佛教經典《施食正名》就明確的歸納說:“施食一經,凡兩譯,共三名:一曰救面燃,二曰救拔焰口,三曰施餓鬼食。”大致從宋朝以後,道教的經典著作雖然還沿用施食提法,如《薩祖鐵罐施食祭煉科範》,但是,在宮觀和民間做施食道場時候,就基本上統稱為放焰口了。這是外來佛教同中國本土的道教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取長補短,相互交融學習的必然結果,是佛教接受漢民族傳統文化異化的必然趨勢。

(二)

放焰口的主要科儀程式是來自於道教經典。其中最主要的有南宋道士王契真、金允中編集的《上清靈寶大法》,道士林靈真編輯的《靈寶領教濟度金書》,民間集成的《太上祭煉鐵罐施食》,《太極靈寶祭煉科儀》,《薩祖鐵罐煉度施食焰口》經典等。從元代以後,道教分為全真、正一兩大派別,在加上中國幅員廣大,地區差異,習俗差異較大,各地、各宮觀的道士們在演繹先祖留下的放焰口科儀程式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不斷的有所變動,有所改革,有所創新,因而出現了在程式的細節上的操作有所區別,有所不同的情況,但是,歸納起來看,道教的放焰口總的儀程是一致的,一貫的,相通的,相同的。一般的說來,道教放焰口的科儀程式大致分為這樣六個部分:

一,搭建焰口壇場。從宮觀到民間舉辦放焰口道場,通常是在這樣三種情況下進行的:一是逢道教的鬼節放焰口。道教把每年農曆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定位鬼節。道教認為,每逢鬼節,地獄的閻羅天子給鬼魂放假一天,此時,打開鬼門關,讓鬼魂們到陽間接受親友的奉祀;二是人死後的第三天,所謂“三期”之時放焰口。因為亡人三天在望鄉臺上回首故鄉,放焰口給亡魂佈施,讓亡魂飽嘗人間最後的晚餐後,再毫無遺憾的到陰曹地府報導;三是,隨時應齋主之約,為齋主的九世父母等亡靈放焰口.因而,搭建焰口壇場是一件非常嚴肅,十分認真的事情,必須嚴格按照科儀的要求進行,不能有絲毫的馬虎。焰口壇場主要搭建在室外的較為空曠的場地裏,四周環境要潔淨,無污穢。壇場的主題既要體現出神秘幽靈的地獄情景,又要彰顯出道教莊嚴肅穆,不畏天命的昂然向上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義旨意。壇場用新木料搭建,坐北面南,東西通透,法天象地,和合陰陽。壇場中為焰口台,供奉太乙救苦天尊神像,正中設“一元無上薩祖”牌位。左邊為孤魂台,掛有書寫放焰口原因的黃榜。右邊為閻羅台,中間高掛閻羅鬼王畫像,供桌上擺放有香,花,果等供品。焰口台設高功,提科,表白三經主位,台前的桌子上鋪搭為黃色綢緞,上面擺放著焰口“十寶”法器:笏板——三法師的念誦的咒語盡在板上上達天庭,下詣地獄;權杖——高功招役神將、驅妖趕魅的器具;法印——加蓋法印的符咒才能生效:法尺——量度鬼魂善惡表現之用;如意——既能帶來吉祥,又能鎮邪的法器;靈幡——法師用靈幡,給鬼魂指引轉禍為福的通途;陰陽鏡——即鑒別神鬼的照妖鏡;桃木劍——降妖除魔;水盂、米盂——盛裝濟度鬼魂用的聖水和法食的容器;楊柳枝——高功用以播撒法食聖水賑濟餓鬼的法器。燈——為鬼魂開啟黑暗、照亮脫離苦海的道路。另外,擺放的供品還有鮮花,水果等等。

二,高功禮官、具職、興身。具體說來就是高功,表白,提科等三經主穿戴好法衣法冠,帶領參加儀式的高道們(現在大多為專門的經懺班子人員)全體起立,高唱城隍誥等經文,然後道眾敲響各自手中的樂器,繞壇三匝後,高功具職,就是自己報請職位,說明自己是玄門弟子,修道有年,受無極上道,為龍門正宗,奉行祭煉科事,恭請天尊垂慈,大賜恩光,施食普渡等。高功自稱,臣謹同壇下,修善薦拔冥魂滯魄等眾,誠惶誠恐,稽首頓首,遙望天階,傾城奏請。之後,便是具職奏請的內容。然後禮官上香,念表說文,開篇明意道:“救苦放祥光,蓮蓋作慈航,朱陵煉度後,送生仁義鄉。”接著,經懺道士們同聲應和:“上薦靈魂生內苑,紅蓮臺上禮金仙,花開聞妙法,靈魂早歸搭羅天”。於是,拉開了道教放焰口道場的序幕。

三,高功變壇,請聖,也就是,念誦經文,誠邀各路神仙降臨焰口法會,聆聽真誥秘文,品嘗齋宴佳餚,共度冥界幽靈。薩祖鐵罐施食科儀中,仰啟降臨法會的諸神有:三清四禦,太乙救苦天尊“稽首先天一柱香,香煙繚繞遍十方,此香徑達青華府,奏啟尋聲救苦尊”;太上靈寶天尊:“此香徑達無極界,奏啟十方靈寶尊”;薩祖王:“此香徑達都天府,奏啟西河薩祖王”;還有道寶天尊,接引天尊,達信天尊,沉淪天尊,拔罪天尊,長夜天尊,五帝混合天尊,總朝上帝天尊以及漢鐘離,呂洞賓等。仰啟諸神的目的是:由高功代理諸路神仙說法念咒,普渡眾生“法鼓三通和,金鐘執十方,請師登寶座,說法度眾生。”

四,高功念咒破地獄,召請各路鬼魂參加施食。在祈請諸路神仙到位後,高功就要召喚各路鬼魂來臨法會。高功到孤魂台前,宣破地獄符命:“道祖法傳,開明長夜,普渡幽靈,真符誥下,冥官停刑,酆都鐵圍,,及時破壞,地獄苦魂,化生諸天,三惡道苦,一時解脫,疾除罪薄,落滅惡根,不得拘留,逼合鬼群,元始符命,時刻升遷,度人功大,星火奉行。”眾經懺道士和聲:“迢迢玉漏寂無聲,萬象森羅夜氣清,水池火沼潛魂魄,玉兔金烏養氣精,五色採蓮隨地湧,一雙白鶴自天迎,亡魂快整雲霄步,直造丹天流火庭。”而後,高功宣喚鬼魂:“歷代帝王,前朝君主;尊而後妃,下而嬪禦”,還有各行各業和各種社會層次之人,例如:“千古英雄,歷代將帥;戎門率眾,軍陣兵行;文場秀士,學海儒生;九流之士,雜藝之倫;江上漁人,溪頭釣叟;耕稼之民,農桑之眾;川陸經商,江湖販鬻;割烹之眾,宰屠之行”乃至於“街衢遊子,市井閑徒;伶人樂部,俳客倡流;路歧市藝,南北雜能”。還有佛道教徒和隱士、摩尼教徒,例如:“真祠羽士,琳館黃冠;山林逸士,岩穀幽人;宮觀女冠,寺院尼眾”乃至於“絕葷之眾,吃菜之徒”等等。無論在陽世的尊卑貴賤,在斛食儀中一律都是孤魂,都沉淪於饑渴幽暗之中,都應該同樣享受法食,經過符咒之化而升登仙界。這二十二類,涵蓋了一切沉淪於三道五苦之中餓鬼冤魂,他們將在高功的引導下,衝破十八層地獄,雲委川赴般地來赴法會。薩祖施食科儀中說,這時的高功“存神變化,將自己變為救苦天尊。……左手甘露盂,右手楊柳枝。靈功在,目運金光,舌書祖諱,放下玉輪匙,提起千金鎖,開通冥路,運動三關,……冥府一十八獄,存一切幽魂,盡從地戶而出”後,聽從高功召喚“此夜今宵,來臨法會,華幡召請望來。”

五,高功以救苦天尊的名義施法食。高功法師為二十二路鬼魂破獄後,鬼魂齊聚焰口壇場,為的是得到施食,早升天堂。然而,鬼魂久處地獄陰霾之中,饑渴難耐,特別是餓鬼道的眾鬼,見到的食物化為火炭,見到的水就化為膿血,根本無法下嚥。此時的高功在意念中,就是救苦天尊,必須運用九陽真氣,在壇前施法雨,遍灑於幽靈,將幽魂收入南昌煉度成形,醫療病症,開啟咽喉。然後,念誦咒語:“尚慮汝等,諸仙子眾,自離陽世,久住陰司,神魂蕩散,精魄飛揚,咽喉閉塞,飲食難通,教有開咽喉靈章,當眾持誦。”繼續念咒語七遍,幽靈餓鬼俱能接受聖水法食。與此同時,勸諸鬼魂皈依三寶:“玄元開通道經師,普渡人天尚太微,接引幽魂升仙界,當壇稽首面皈依。第一皈依,無上道寶,不墮地獄;第二皈依,無上經寶。不墮餓鬼;第三皈依,無上師寶,不墮畜生。”道經細說施食效果:“高功思存,三清、四帝、五老、六司、七元,俱在空中。金光之內,分明現出救苦天尊,手執楊柳,遍灑甘露,變食如山,充滿世界。天下九州分野,十類孤魂,猶如細雨密霧而來,受沾法食,各得飽暖,萬事俱忘,冤仇和釋,明心見性,聞法超生,逍遙快樂,盡承道力,各登仙界。”

六,圓滿奉送,道場結束。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節奏的加快,現在放焰口大都是一天道場,從下午六點左右開始,到夜晚十一點結束。這是因為,鬼魂每天的食時就在晚六點到十一點鐘之間,過了此時,鬼就不能再吃東西了。也有少數情況下,做三天道場的,如武當山道教協會應臺灣道友之邀,做王母壽誕道場。不管那種情況,道場最後圓滿結束時,齋主供奉的靈位和各種紙俑全部焚燒。紅紅的烈火,給陰陽兩界帶來了光和熱,折射的是地獄無情,人間有愛,鬼魂得到超脫,人間彰顯孝道。與此同時,並且把作為供品的糖果,向壇場內外抛灑,讓圍觀眾人爭搶,以表示功德圓滿。最後,高功同做經懺的全體道士同念救苦誥:“東極慈尊,放祥光而接引;南丹真老,指雲路以超升;道國三千錦世界,常安常樂;天京十二玉樓臺,爰居爰處;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此夜好承功德力,當來果報善因緣。”至此,放焰口圓滿結束。

(三)

道教施食道場——放焰口的宗教意義和社會意義在於以下五個方面:

一,放焰口體現了道教教義中最本質的東西——積德行善,追求的是陰陽和諧。放焰口把道教教義的最本質的要求演繹的淋漓盡致。通觀道教的經典著作,雖然浩如煙海,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實質就是一個“善”字。可以這麼說,道教歷時近兩千年而還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善”就是它的支撐點。放焰口,是活著的人為死去的人做道場,為死去的眾生超度,為四處漂流的餓鬼超度,為已投胎的眾生超度。具體的說來,就是活人以慈悲之心給死人佈施、行善、積德。通過放焰口,道教的願望就是,讓實施逝者,脫離苦海,超生樂土,遠離惡道,解脫輪回,到達理想中的無憂無慮的天堂。在這個過程中,道教把死者看得同生者一樣重要,放焰口實際上是道教慈悲精神和積德行善行為的一種衍生。在道教看來,陰間地府裏的鬼魂在經過陽世人間的善施超度後,眾生心安理得,和睦相處,那麼,人間社會也就會和睦和諧了。

二,放焰口彰顯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美德——大道至孝。放焰口最主要的目的是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追思祖先和已故的親友。每逢清明、農曆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及親友亡故,齋主就會請道士們做放焰口道場,不但佈施飲食,而且還燒焚火紙冥錢以及用紅綠紙張做一些死者生前嗜好的生活用品,以安撫親友亡靈和那些無主孤魂。當事人及其家屬在放焰口的熊熊烈焰中了卻自己慎追遠,報答親恩,超度眷屬,紀念故友的心願,這是中華民族“百善孝為先”的最重要表現方式之一。《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於孝”。這段話充分說明了中華民族對孝道的重視,天經地義,人的行為品德的最高標準就是一個“孝“字。作為漢民族的特有的道教,孝道也理所當然地成為本教安身立教的核心觀念。在放焰口道場的現場:莊嚴肅穆的壇場與靈堂,寄託著齋主和世人一片赤誠孝道的齋飯飲食,高功法師們為三途五苦餓鬼幽靈招魂佈施的虔誠念誦,乃至於道場最後焚燒冥錢冥物那照亮陰陽兩界的彤紅火焰,無不使現場的看客觀眾為之動容,就這樣,孝順祖先,尊重老人,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優良傳統一代一代的延續弘揚下來。

三,能消除罪業,禳災解厄。道教相信,人生在世,身體做的,口裏講的,心中想的,只要有不合乎道德的成分,人生就有罪業。至於一些人的身上,曾經或者將會發生預想不到的災厄,也都是因為天道承負,罪業迴圈報應的結果。做放焰口時,道士們口誦黃經,對天祈禱,依靠超度的加持力,不僅能夠超度歷代宗親亡魂,而且能夠釋解前世冤愆,業報,自己和旁觀者都能夠從經文中受到啟示,有效制止“身業,口業,心業”,進而從內心深處懺悔,還沒有發生的災厄將由大化小,由小化了,直至消除罪業,清淨眾生業障。因此,芸芸百姓,從放焰口道場中,觀看或體會到道教的除罪消業,消災解厄的巨大法力,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增加了對道教的信任和崇拜,道教的廣結善緣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

四,能夠祈福迎祥,增滿福德。無論是佛教的因果報應,還是道教的天道承負,都講究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宗教定理。放焰口時,眾道士在神仙面前頂禮膜拜,虔誠誦經,從宗教的角度來說,心在經中為“心善”,口誦經文是“口善”,眼看經書是“目善”,身在誦經是“身善”,可以說是“眾善”奉行.,一定能夠帶來善報。諸如,大道神明的恩賜,福祥並臨,益壽延年,報答四恩(天地恩,日月恩,國家恩,父母恩),增滿福德。總之,放焰口,做道場,不僅能夠消滅前世今生的各種罪業,還能夠積累來世的善因福果。

文出:道教學術資源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5 07:3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