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6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02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歷史上所說的「鳳山」有兩個市街,一是指興隆內里興隆莊「埤仔頭」(今日之高雄市左營區舊城),另一則是指古時大竹橋里的「下坡頭」(今日之鳳山市)。此地方於鄭時逐漸創設並建立開墾拓殖之初緒,亦即此地於鄭成功時期已建置有「萬年縣」,鄭經時又改縣為州,並置南路安撫司。清領初期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時,亦置有一縣於南路,並取名為「鳳山縣」。
「鳳山」屬於珊瑚礁台地,而「鳳山」之地名,原本起自於當時管轄區域的南部海岸,有一名為「鳳山」之丘陵崛起,古來便以其風景勝境而享有盛名;其縣治起初原本擇定於興隆莊「埤仔頭」,但未曾築城,且藉詞此地土地寥曠,未經開闢,乃為毒惡之地,於是當時之知縣遂僑居於當時之台灣府治(即今日之台南市)內;至清康熙四十六年(西元一七○七年)時,知縣宋永清開始設置公署而正式移駐。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二年)爆發朱一貴反清之亂之後,署理知縣劉光泗才修築土城,並設有東西南北四門,左倚龜山,右連蛇山,外則環繞以濠塹。
清雍正十二年(西元一七三四年)知縣錢侏尊依照上命,將此城周圍環植三重莿竹;清乾隆二十五年(西元一七六○年),知縣王英曾增建四座砲台於四方城門之上。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等人作亂,南路林黨之首莊大田再度蹂躪縣城,於是在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亂平之後,改定大竹橋里「下埤頭」,又名「埤頭」(今日鳳山市)為新縣治,並於周圍環植莿竹以為城衛後正式遷移;清嘉慶九年(西元一八○四年)知縣吳兆麟首先倡建四門,分為六座,大東曰「朝陽」,小東曰「同儀」或「東便」,西曰「景華」,南曰「安化」,北曰「平朔」,其外門匾曰「郡南第一關」,至此興隆莊之城乃稱「舊城」。因此總括而言,在清乾隆五十三年之前所稱之「鳳山」指的其實都是「左營」,而清乾隆五十三年之後所稱的「鳳山」才是指今日的「鳳山市」。
如上述,「鳳山」之地名原本起自於附近「鳳山」之山名,而關於「鳳山」之山名,《鳳山縣志》〈輿地志〉中有以下之記載:「赤山分支,其高起橫列者為鳳山。旁有二小峰,形如飛鳳展翅,縣治之命名取此。上有鳳鼻山,旁有鳳彈山,皆縣治及學宮之拱案也」。
昔日鳳山城內稱為「中街」,城外則稱為「武洛塘街」,當時既為熱絡之市場交易區,同時也是府城(即今日之台南市)以南的中心市場,並且以西方的「打狗港」(即今日之高雄港)為其外港,故當地之市勢十分興盛繁振,甚至與當時的府城「台南」並稱為南台灣之兩大著名古都。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