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7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30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成功
此地原稱「麻老漏」(Madaudau,其意為「枯草原」),日時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年)地方制度改正時,因此地為一新開闢之港口而改稱為「新港」,並將支廳(之後改「郡」)自「成廣澳」(日時稱之為「小湊」)移來此地,而稱為「新港支廳」(郡),直至戰後,才又取「光復成功」之意而改稱此地為「成功」。
此地昔日為東部沿岸船舶之碇泊所,其沿岸一帶之地早已形成高台,並且成為「都歷社」(今日則稱之為「信義」)族人耕種田園之所在地,但相傳約在百餘年之前,此地曾遭受海嘯之嚴重摧殘,附近草木盡皆枯死,因此,當此社遠自今日花蓮縣「叮仔荖」社分出而遷來此地建立聚落之時,仍以「麻老漏」為其社名,意指此地為一「枯地」之意。而此地方的高砂族皆為阿眉族,在成功以北者屬於秀姑巒阿眉族,在鹽濱以南者則為卑南阿眉族。
*小湊:此地之地名原本稱為「成廣澳」,在阿眉族語中原是指「多白石灰之地」,日時昭和十二年(西元一九三七年)時才改稱為「小湊」(小港),此地於清同治年間始有移民之足跡,至清同治末年才陸續建立有五、六家的住戶,但因地區狹小,此地遲遲未見有顯著之發展。此地南方的外角有一岩石島嶼,高度約達七十八尺左右,稱之為「三仙台」,《日本水路誌》中記載:「此嶼與成廣澳之間,成沙濱的淺灣,南西信風期中稍遮屏風浪」。而「成廣澳」與「卑南」的中間,阿眉族「都歷社」附近的「郎仔郎溪」口可供船隻之停泊,黃叔璥的《番俗六考》中記載道:「自卑南而北,農仔農(即「郎仔郎」)赴社水路僅容杉板船,懸崖石壁無可泊處,農仔農社有深溝一道,船至土蕃群立岸上,船稍拋索,土蕃接索挽進,即泊溝內,若無接挽,溝外無可泊處。」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