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7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30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綠島
綠島鄉於日本統治時期原稱為「火燒島庄」,「綠島」則原本稱之為「火燒島」,又名「雞心嶼」,西洋人則稱此島為「Samasana」島,位於距離台東之東方約十八海里、「紅頭嶼」(即今日之「蘭嶼」)的北西方約三十五海里之處,島形北闊南狹,其西側近北端處稍成灣形之處則稱之為「南寮灣」,北側近西端稍成灣形之處則稱之為「中寮灣」,可供小型船隻之碇泊。
島上有二座丘陵,在較北方者稱「阿眉山」,在較南方者則稱為「火燒山」,居民部落則位於海岸四方,但除了「南寮灣」、「中寮灣」之外,大多為懸崖地形,主要的部落因此多位於此二灣沿岸之處。靠近北東端附近有一空洞的尖岩,其形狀近似一高大之空形門,故取名為「樓門岩」。
至於「火燒島」之名,則取自於島內之「火燒山」;「火燒山」之名則因為曾有島民搭乘一小舟出海捕魚,若有遭遇風雨的危險時,常在「火燒山」之山頂焚火作為標識,故為此山取名為「火燒山」。而「雞心嶼」之名,則取自此島之形狀稍似雞心。「雞心嶼」乃為此島之舊名,見於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二年)巡視台灣御史黃叔璥之《番俗六考》中之記載;又荷蘭人傳教士所製作之地圖將此島記錄作「Meeuwen Eyl」,此島之原佔居部族則概為來自台東地區的阿眉族及Puyuma二族。
「綠島」原本為高砂族人所聚居,相傳昔日福州人陳品先曾經統領其部屬進攻,驅逐當地土著高砂族而佔居墾地,但因其地地味不佳,於日後放棄而移居他處。此傳說或許屬實,蓋島上的「阿眉山」應與「阿眉族」有所關連,而且阿眉族之中亦有傳說記載阿眉族原居於綠島,但被支那中國人所侵略,於是搭乘獨木舟離開該島,之後才登陸台東的猴子山,之後又逐漸進入內地,形成數個聚居部落。自此之後,除了有少數的雅美族人來往之外,當時之火燒島幾乎成為一座無人居住之無人島。
清嘉慶十八年(西元一八一三年)時,小琉球(即今日之屏東縣琉球鄉)居民曾勝開及其同志約三十人在近海處捕魚,遇風漂流至火燒島,在阿眉山麓的海濱搭蓋一棟共居之房屋,取名為「公館」(今日之「公館」部落則為其遺址所在),暫時居住並計畫開墾,其中六人因失望而返家,其餘之二十四人則自家鄉招來家眷及其同志,大肆進行耕種並兼行捕魚,起初於「中寮灣」沿岸建立起中寮部落,之後因為從小琉球處遷移而來者逐漸增多,於日又在「南寮灣」沿岸建立起南寮部落。在此之前,早已有所謂之「雅美族」人三家約三十餘人居住於此島之上,但因不堪新進移民之壓迫,於是逐漸逃往「紅頭嶼」(即今日之「蘭嶼」)。當時此地尚屬於所謂「化外之地」,清政府的行政權未能到達此地,直至清光緒初年之時此地才首度編入恆春縣的管轄之中,當時出版的《台灣地輿圖說》中便記載道:「居民五百餘,間有商民避風而到其地者。」當開設「卑南廳」之時(約於清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運輸船員中有小琉球人,親自勘查的結果,認為此地可用以遷居,返家之後,與同志三人共乘一舟,遷來此島專事耕種,兼營漁業,以後小琉球人於是競相遷居於此島定居。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