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5-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00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05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關渡
自淡水河口往上溯及四公里,即為「關渡」之所在,平埔族人則稱此地為「干豆」。關渡當地,有大屯及觀音兩座山之支脈分岐而形成一峽門,向北分開淡水河之中游及下游,因此稱之為「關渡」,或者稱之為「關渡門」。《諸羅縣志》及《台灣府志》稱此地為「關渡門」,而黃叔璥所著《台海使槎錄》則將「關渡門」寫作「肩脰門」或「干豆門」,至於郁永河的《裨海紀遊》卻將「關渡門」寫作「甘答門」,並約略記載了當地景致:「入甘答門,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行十里許,高山四繞,周廣百餘里,中為平原……」。關渡之村落多座落於淡水河北岸,相傳早在清康熙中葉已陸續有移民移入,故此地為芝蘭堡中移民最先移植之地。
八里
又稱作「大八里」,位於近淡水河口之南岸,相傳昔日此地為平埔族八里坌社所在地,因此以「八里」命名。此地遠在清康熙年間,便已出現漢人移民痕跡,清雍正二年時,村莊形貌已逐漸形成,到了清雍正十年,八里此地已儼然成為當時淡水港之主要中心地區而盛極一時;清乾隆初年更形成一城堡圍繞、形式完整之市街,而《台灣府志》所稱的「八里坌街」便是指此地。
之後,由於淡水河逐漸淤積,淡水的主要地帶便漸漸遷移至北岸的滬尾(淡水),因此到了清同治九年時,八里已呈現為一沒落之寂寥村莊景致。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