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66|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殿堂分享] 名山古寺: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3-18 23:23:1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河南洛陽城東十多公里處坐落著中國第一座古剎:白馬寺,大約建於東漢明帝時期。它被佛門弟子公認為是「祖庭」和「釋源」,而它的建造背後還有著一個神奇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個夜晚,漢明帝劉莊夢見一個金色神人,身上放著光芒,飛進了皇宮殿庭,令人心悅。次日,明帝召集大臣詢問夢中之事,有大臣傅毅回奏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山川震動,江河氾濫,晚上西方天空現出五色光華。太史蘇推測,這當是一位大聖人在西天誕生。這位聖人降臨人間是為了救苦救難,他的義理,一千年後就能傳入我國。現在時間已經差不多千年,臣聽說西域有位神人,其名曰『佛』,陛下大概夢到的就是佛。」為了瞭解「佛」的情況,明帝派12人前往西域尋佛求法。

這12人歷盡艱險,來到了西域的大月氏國。那裡佛法盛傳,寺院眾多。一行人於是收集了一些佛經和佛像,並邀請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去中原講法。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們回到了洛陽。

明帝十分高興,特意召見了兩位僧人,然後請他們在外交官署上午鴻臚寺住下,翻譯帶回的佛經。第二年,明帝又下詔在洛陽雍門外修建了一座僧院。「寺」本義是官署,因攝摩騰、竺法蘭初來時往在官署,又是外賓,為示禮待,就仍稱新居為寺;此後,中國佛教建築就相沿稱「寺」。此外,永平取經時,是一匹白馬馱回佛經、佛像的,為了紀念白馬的功勞,就將僧院命名為「白馬寺」。

攝摩騰、竺法蘭二位高僧在白馬寺內譯經傳法,二人共同譯出了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攝摩騰圓寂後,竺法蘭又繼續譯出了一些經卷。所譯的經卷,都珍藏在大殿內,供僧徒們膜拜。據傳,北魏時,僧徒們正在對這些佛經膜拜時,經卷突然發出了五彩光芒來,將大殿照的通亮。更令人稱奇的是,光焰中還現出了佛的形像。

唐武則天時,白馬寺盛極一時,僧人有千餘。安史之亂和會昌滅佛時,白馬寺遭到較大破壞,呈現的是「斷碑殘剎見遺蹤」。宋太宗時重修白馬寺,明嘉靖時和清康熙時亦進行了修葺。

現存的白馬寺佔地四萬平方米,一百多間的殿堂的佈局是縱軸式的,主要殿堂位於南北中線上,從山門往裡縱深依次是:天王殿、主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佛殿毗盧閣。

主殿大佛殿內中央供奉的是端坐蓮台的釋迦牟尼佛,右手拈花,左右是迦葉、阿難二弟子,文殊、普賢二菩薩列坐,二天女後侍。大佛殿東南角有一口明代鑄鐵鐘,重二千五百公斤。據說在風清之夜或晨曦初露之時,白馬寺鐘聲可以傳數十里,而且城內東大街鐘樓上的大鐘也能與之共鳴,確實是「鐘聲響徹梵王宮、下通地府震幽靈」。

大佛殿之後是供養著三世佛的大雄寶殿,兩廂分列十八羅漢。羅漢像姿態不一,神情各異,系元代用夾苧干漆造像工藝塑成,十分珍貴。大殿後是接引殿,最後是佛殿毗盧閣。毗盧閣建於唐朝,內供奉釋迦牟尼佛的清淨法身毗盧佛,旁立文殊、普賢菩薩。閣後石碑上刻著《四十二章經》。

在白馬寺的東南角和西南角,有攝摩騰、竺法蘭的丘塚。寺院外東南約200米處,有一座高24米的13層密簷式磚塔,名為「齊雲塔」,本稱釋迦捨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建於後唐,後在宋代被毀,金代重修。

白馬寺六景是:清涼台、夜半鐘、齊雲塔、籐蘭墓、斷文碑、焚經台。

資料來源:來自網路搜尋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1-3-19 02:41:10 |只看該作者
看到 白馬寺

會讓我 想到

唐朝 的 唐三藏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23 00:0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