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5-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00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04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隋唐五代(五八一至九六0年)歷經三百八十年,出現了很多道教經書。如果說道教是在戰國時期播種,東漢時期萌芽,魏晉南北朝是成長枝幹,而隋唐五代時期則是滿樹開花了。據《隋朝道書總目》記載,隋代有經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服餌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籙十七部,百三卷;共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到唐高宗時,昊天觀主兼知宗聖觀事的尹文操撰《玉緯經目》,著錄經書便已七千三百卷。五代杜光庭刪《太上黃籙齋儀》,卷五十二謂:玄宗著《瓊綱經目》,凡七千三百卷。復有《玉緯》別目,記傳疏論,相兼九千餘卷。《道藏尊經歷代鋼目》謂,唐明皇御制《瓊綱經目》,藏經五千七百卷。杜光庭《錄異記》卷六謂,長安富平縣北定陵後通關鄉西女學洞內,龕內有道經數萬卷,皆置柏木板條之上。這固然有些誇大,但此時道教經書已逾萬卷是完全可能的。佛教徙為貶低道教,在他們的著作中往往縮小道教經書數目,這也是可以想見的。僅就杜光庭撰《道德真經廣聖義序》所記,隋唐五代詮疏箋注《道德經》的便有:
隋道士劉進喜作疏六卷。
李播注上下二卷。
唐太史令傅奕作注二卷並音義。
唐嵩山道士魏徵(太宗丞相)作要義五卷。
法師宗文明作義泉五卷。
仙人胡超作義疏十卷。
道士安丘作指歸五卷。
道士尹文操作簡要義五卷。
法師書錄(處玄)注兼義四卷。
道士王玄辯作河上公釋義十卷。
諫議大夫肅明觀主尹愔作新義十五卷。
道士徐邈作注四卷。
直翰林道士何思遠作指趣二卷.玄示八卷。
衡嶽道士薛季昌作金繩十卷,事數一卷。
洪源先生王鞮注二卷.玄珠三卷.口訣二卷。
法師趙堅作講疏六卷。
太子司議郎楊上善作道德集注直言二十卷。
吏部侍郎賈至作述十一卷.金鈕一卷。
道士李弼作疏七卷。
任真子李榮注上下二卷。
成都道士黎元興作注義四卷。
太原少尹王光庭作契源注二卷。
道士張惠超作志玄疏四卷。
龔法師作集解四卷。
通義郡道士任太玄注二卷。
道士沖虛先生殿中監申甫作疏五卷。
岷山道士張君相作集解四卷。
道士成玄英作講疏六卷。
漢州弗刺史王真作論兵述義上下二卷。
道士符少明作道譜策二卷。
唐玄宗作注上下二卷.講疏六卷。
以上雖然並不都是道士所作,但道教徙自來均把《道德經》注疏之類的書目為道書。不過上列書籍已大多散佚了。
現存明《正統道藏》中,尚收存有隋唐五代時人所作的很多道書,其主要的有:
《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四卷。其中有唐薛幽棲.李少微.成玄英注。(洞真部玉訣類)
《度人經大梵隱語疏義》一卷。張萬福纂。(洞真部玉訣類)
《黃帝陰符經疏》三卷。李詮。(洞真部玉訣類)
《黃帝陰符經注》一卷。張果。(洞真部玉訣類)
《三洞眾誡文》張萬福錄。(洞真部誡律類)
《太上九要心印妙經》張果老述。(洞真部方法類)
《西山群仙會真記》施肩吾撰。(洞真部方法類)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十卷。又四卷外傳一卷。(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傳》四卷。陸希聲撰。(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新注》四卷。李約撰。(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指歸》十三卷。谷神子(鄭還谷)注。(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玄德纂疏》二十卷。唐玄宗注並疏.李榮注.成玄英疏。(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四卷。王真述。(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解義》四卷。李榮注。(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注》四卷。李榮。(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廣聖義》五十卷。唐杜光庭述。(洞神部玉訣類)
《沖虛至德真經釋文》二卷。殷敬順撰。(洞神部玉訣類)
《南華真經注疏》卅五卷。成玄英撰。(洞神部玉訣類)
《通玄真經注》十二卷。默希子(徐靈府)。(洞神部玉訣類)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一卷。杜光庭撰。(洞神部玉訣類)
《老子說五廚經注》一卷。尹愔撰。(洞神部玉訣類)
《墉城集仙錄》六卷。杜光庭撰。(洞神部譜籙)
《三洞法服科戒文》一卷。張萬福編錄。(洞神部戒律類)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閱籙醮儀》一卷。杜光庭刪定。(洞神部威儀類)
《太上正一閱籙儀》一卷。杜光庭集。(洞神部威儀類)
《洞神三皇七十二君齋方懺儀》一卷。杜光庭刪定。(洞神部威儀類)
《太上洞神太元河圖三元仰謝儀》一卷。杜光庭修。(洞神部威儀類)
《太上三洞傳授道德經紫虛籙拜表儀》一卷。杜光庭集。(洞神部威儀類)
《服氣精義論》一卷。白雲子(司馬承禎)述。(洞神部方法類)
《存神煉氣銘》一卷。孫思邈述。(洞神部方法類)
《保生銘》一卷。孫思邈述。(洞神部方法類)
《太上肘後玉經方》一卷。盧遵元編。(洞神部方法類)
《養生辨疑訣》一卷。施肩吾述。(洞神部方法類)
《神仙煉丹點鑄三元寶照法》一卷。歸耕子撰。(洞神部方法類)
《天老神光經》一卷。李靖修。(洞神部方法類)
《上玄高真延壽赤書》一卷。裴鉉撰。(洞神部方法類)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一卷。張果纂。(洞神部眾術類)
《石藥爾雅》二卷。梅彪集。(洞神部眾術類)
《大丹鉛汞論》一卷。金竹坡撰。(洞神部眾術類)
《大還丹金虎白龍論》一卷。還陽子述。(洞神部眾術類)
《通玄秘術》一卷。沈知言集。(洞神部眾術類)
《四川青羊宮碑銘》一卷。樂朋龜撰。(洞神部記傳類)
《天壇王屋山聖跡記》一卷。杜光庭撰。(洞神部記傳類)
《唐嵩山啟母廟碑銘》一卷。崔融撰。(洞神部記傳類)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三卷。彭曉撰。(太玄部)
《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一卷。彭曉撰。(太玄部)
《金鎖流珠引》廿九卷。李淳風。(太玄部)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五十卷。王冰注。(太玄部)
《素問六氣玄珠密語》十七卷。啟玄子(王冰)撰。(太玄部)
《天隱子》一卷。司馬承禎撰。(太玄部)
《素履子》三卷。張弧撰。(太玄部)
《無能子》三卷。??撰。(太玄部)
《玄真子外篇》三卷。張志和撰。(太玄部)
《劉子》十卷。袁孝政注。(太玄部)
《道體論》一卷。通玄先生(張果)述。(太玄部)
《坐忘論》一卷。司馬承禎撰。(太玄部)
《心目論》一卷。吳筠撰。(太玄部)
《化書》六卷。譚峭撰。(太玄部)
《玄珠錄》二卷。王玄覽口訣。(太玄部)
《宗玄先生文集》三卷。吳筠撰。(太玄部)
《宗玄先生玄綱論》一卷。吳筠撰。(太玄部)
《純陽真人渾成集》二卷。呂嵒撰。(太玄部)
《龍虎還丹訣頌》一卷。谷神子(鄭還古)撰。(太玄部)
《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一卷。史崇等撰。(太玄部)
《上清道類究相》四卷。王懸河修。(太玄部)
《太平兩同書》二卷。吳筠撰。(太玄部)
《三洞珠囊》十卷。王懸河撰。(太玄部)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九十三卷。孫思邈撰。(太玄部)
《鬻子》二卷。逄行珪注撰。(太清部)
《秘傳正陽真人靈真畢法》三卷。呂嵒傳。(太清部)
《道門科範大全集》八十七卷。杜光庭刪定。(正一部)
《洞玄靈寶道士受三洞經誡法籙擇日曆》一卷。張萬福撰。(正一部)
《意林》五卷。馬總撰。(正一部)
上列書目,具體體現隋唐五代道教學者們的著述情況及教義發展之一般。
道教經書日漸增多,至唐玄宗時乃仿《佛藏》纂修《道藏》,我國的第一部《道藏》便產生於開元年間,名為《開元道藏》。
先是唐玄宗先天年間(七一二至七一三年),敕太清觀主史崇玄等修《一切道經音義》。據《正統道藏》太平部唐玄宗《一切道經音義序》云:
恭惟老氏,國之本宗,虔述玄經,朕之夙好。詳其乖舛,深可吁嗟。爰命諸觀大德及兩宮學士,討論義理,尋絳沖微,披珠叢玉篇之眾書,考字林說文之群籍,入其閫閾,得其菁華,所音見在一切經音義,凡有一百四十卷,其音義目錄及經目不入此數之中。
又太清觀主史崇奉敕撰《妙門由起序》云:
欲使普天率土,廣識靈音,故敕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太清觀主臣史崇為大使,……等,集見在道經,稽其本末,撰其音義。……今且據京中藏內見在經二千餘卷,以為音訓,具如目錄。餘經儀傳論疏記等文,可易解者,此不詳備。其所散逸,佇別搜求,續冀修繕,用補遺闕。而經且久遠,字出靈聖.梵音罕測,雲篆難窺。或為無識加增,或為傳寫妄誤。或持浮偽之說,竊揉真文。或採菁華之言,將文釋典。不可齊所見,斥以靈篇。今之著述,或所未語。中間闕疑,用俟能者。名曰《一切道經音義》 ,兼撰《妙門由起》六篇。具列如左。及今所音經目與舊經目錄,都為一百一十三卷。《一切道經音義》據以音訓的是京中藏內見在經二千餘卷,其它還有經儀傳論疏記之易解者,不包括在此數內。這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纂修《道藏》的基礎。
據《文獻通考》卷二百廿四引《宋三朝國史誌》記載:
唐開元中(七一三至七四一年),列其中書為藏,目曰《三洞瓊綱》,總三千七百四十四卷。
又據杜光庭刪《太上黃籙齋儀》卷五十二:
至開元之歲,經訣方興,玄宗著《瓊綱經目》,凡七千三百卷。復有《玉緯》別目,記傳疏論相兼九千餘卷。
又《道藏尊經歷代綱目》云:
唐明皇御制《瓊綱經目》,藏經五千七百卷。
這部《開元道藏》究竟有多少卷?或云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云五千七百卷,或云七千三百卷。因這部《道藏》已佚無存,故不能確定。
這部《道藏》修成於開元年間,到天寶(七四二至七五六年)才詔傳寫以廣流傳。據《混元聖記》卷九記載,唐玄宗天寶七載潤六月丙辰詔曰:
玄宗妙本,實備微言,垂範傳學,將弘至化。朕所以發求道之使,遠令搜訪。因聞政之餘,親加尋閱,既刊訛謬,爰正簡編。必有闡揚。以崇勸道 令內出一切道經。宜令崇玄館即繕寫分送諸道採訪使,令管內諸道轉寫。
在此之後,遭安祿山.史思明之亂,兩京秘藏,多遭焚燒,至唐肅宗上元年(七六0至七六一年)收經籙六千餘卷,至唐代宗大曆年(公元七六七至七七九年)又有申甫先生海內搜揚,京師繕寫又及七千卷。以後則唐末杜光庭又重建經藏。據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卷五十二記載:
長慶(唐穆宗年號,八二一至八二四年)之後,咸通(唐懿宗年號,八六 0至八七四年)之間,兩街所寫,才五千三百卷。近屬巨寇凌犯,大駕南巡。兩都煙煤,六合榛棘。真宮道宇,所在凋零,玉笈琅出,十無三二。餘屬茲艱會,漂寓成都,扈蹕還京,淹留未幾。再為搜捃,備涉艱難。新舊經誥,僅三千卷,未獲編次。又屬省方所得之經,尋亦亡墜。重遊三蜀,更欲搜揚,累阻兵鋒,未就前志,時大順(唐昭宗年號二年,八九一年)辛亥八月三曰庚辰,成都玉局治閱省科教,聊記云爾。
杜卷庭之重建經藏,時在唐昭宗大順年間,這時候道教經書則只有三千卷了。
來源:道教概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