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先生的歷史書(以下簡稱柏史)中,
最叫小藍頭大的,便是他老人家說到古代皇帝,一概只稱其姓名.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
這裡面的[名]指的是名義,不是指稱呼.
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先生,朱翊鈞是稱呼,明神宗和萬曆又何嘗不是?
有必要非用朱翊鈞而不用明神宗嗎?
事實上,柏史之外,還沒有正式的歷史書籍,
採用柏老這般絕然極端的姿態.
甚至,即使以後的史書,都使用柏老同一寫法,
可是,古人文章(那怕是清朝人的作品),都沒有直稱皇帝名諱的.
那麼,學生讀到史可法覆多爾袞書,
唸到[神宗之孫,光宗猶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這幾句時,
恐怕又得翻到註解,才曉得神宗光宗是啥.
或許吧,明英宗,明神宗,都有給皇帝臉上貼金之嫌.
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朱祈鎮和朱翊鈞,又何嘗不是挺響亮的好名字?
如果,他倆配不上英神兩個佳諡,只怕也不見得配得上他們的本名.
以古為鑑,可知興替,讀史目的在於讀古人做了啥好事壞事,
對當時及後世有何影響,而不是斤斤計較,做那件事的人叫啥.
且看明神宗,為救高麗而和日本開戰,當然是英主所為;
但他數十年不上朝,直接拖跨了明朝國祚,卻又罪大難言.
這兩項就夠讀史者研究了,至於他叫啥宗,餘事而已.
再說回來,古人有名有字,皇帝甚至多曾改名.
比方說,漢宣帝原名病巳,後改為珣;劉裕本名寄奴,後改為裕;
該稱他那一個才是?
又例如,項羽名藉,字羽;劉邦名,字季,該稱名還是稱字呢?
柏老自己在上面兩組例子中,偏偏都不曾加以統一,
那麼,即使後世史家要循其路子而行,
除了襲用他老人家所用稱呼之外便無他法,
這又豈是向來以自由見譽的他老人家所願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