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6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老子尊道貴德尚和的“玄同”願景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3-30 02:29:3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時代的卓越哲學家,道教尊崇為太上老君,在其《道德經》中,最早闡明了關於和諧社會的基本準則。在當時,只不過是一個鳥托邦;時過境遷,這一沒有戰爭、沒有剝削、甘食美服的社會理想,穿過漫長時間隧道,依然放射著熠熠光輝,溫故而知新,不難獲得有益啟示。

“尊道”法自然,必臻天人合一

老子首先思考的問題,是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他明確提出:人同宇宙萬物都由統一的宇宙本源——“道”所產生,人必須“尊道”。“道”是什麼?他寫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25章。以下只注章數)這是說:道獨立存在,永遠運行著,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人類的母親。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42章)統一的原始的道,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合而化生第三者,即萬物。萬物無非陰陽二氣中和的顯現。

老子主張,人既為宇宙本源——道所化生,應當尊崇道,信仰道,效法道,一切言行,以道為法,唯道是從。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所謂“自然”,意為自然而然,無有主宰之者,亦無意志作為。道法自然即道無須改變自然的狀態,聽之任之,不加幹與。老子提出的宇宙萬物“自然”法則,是永不改變也不可違背的,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總之一句話:在宇宙萬物自然法則面前,人只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64章)“道法自然”是人同大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永恆原則,它包含兩層內容,一方面是老老實實順從自然法則,依其客觀規律行事,不加違抗;另一方面又依據客觀規律,輔助自然之物發育滋長,由小而大,由弱變強,輔之助之,不可任意妄為。

老子指出:“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51章)萬物皆由大道化生,由大道之德所畜養。故萬物莫不尊道貴德。道之尊貴,正在於它不去主宰萬物,而永遠聽其自然生長發育。故說:“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同上)這是說:道生成萬物,德滋養萬物,於是萬物成長發育,自然成熟結果,予以保養護衛。然而道雖生成萬物卻不私行佔有,興作萬物卻不恃為已能,長養萬物卻不為之主宰,此乃道的大德,也就是“道法自然”的基本內涵。

然而人類卻總是違背“道法自然”的原則,對於客觀存在的自然界,總想仗恃科技力量妄加幹與,宣稱向自然開戰,妄圖隨心所欲徹底戰勝之,征服之。21世紀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大都由西方開始,狂妄地征服自然所造成的惡果,如糧食危機,水危機,能源危機,森林資源告急,環境危機,奇病漫延等。時至今日,依照老子的智慧,無疑有利於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早已有所警告:“如果西方依舊蔑視東方,不能從那裏學到哪怕是很少的一點智慧,那麼,西方文明的行為趨向就會只能是促使人類的徹底滅亡。”上世紀末,西方國家紛紛出版《道德經》,使之成為發行量最大的世界名著之一,不是沒有原因的。足見老子尊道貴德思想久而彌新,已成為世界寶貴財富。

“貴德”而無為,確保家國安寧

《道德經》所講的道,乃宇宙之本源,所講的德,蘊含著“愛民治國”(第10章)的思想道德準則。老子提倡人必向善。向善的典範當取法居下不爭的水。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8章)又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66章)水性之善,在甘於居下。居下者,不與世爭也。正因其不爭,心胸浩瀚如江海,故能成百谷之王。汪洋的大海,天下千川萬壑孰能與之爭?

依據這種謙恭居下,遇事不爭的原則,來處理國事,就應保持家國安定而無事,即“為無為,事無事。”老子曰:“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48章)《道德經》寫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第30章)須知以兵強天下者,必樂殺人。老子說:“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第31章)老子剖析的窮兵贖武事例,自古有之,於今為甚。西方某些大國,以兵強天下,主張“先發制人”,顛覆別國,殺人盈野。到頭來只落得個“不得志於天下”的可恥下場。所到之處,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何其可悲。

老子提出:“治大國若烹小鮮。”(第60章)的原則,這是符合人民願望的。如果執政者處理政事違背“自然”法則獨斷行事,急功近利,朝令夕改,使人民莫所適從,成天圍著指揮棒轉,怎能安居樂業搞好工作或生產?

《道德經》的名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第49章)。執政者當與人民同憂患,共安樂,想百姓所想,作百姓所望,是為上善。應千方百計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第80章)造成上善的社會局面:“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57章)

老子知道,以上願景難以實現。封建社會的客觀現實是:人民饑寒,社會難治。原因何在?老子指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第75章)在上者“食稅多”則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在上者“有為”則百姓負擔的勞役或兵役必然增加。百姓怎能不四處反抗而難治?老子同情勞動者,怒斥那些剝削人民,以武力威脅人民的“盜魁”。寫道:“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魁)”(第53章)朝廷事業荒廢,民間田園荒蕪,倉庫空空如也,然而執政者卻穿著華麗衣服,帶著鋒利寶劍,吃著山珍海味,腰纏萬貫,耀武揚威,欲以鎮伏百姓。這樣的統治者同大盜頭子有何區別!老子反映人民心聲,警告這樣的統治者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74章)統治者欲以暴力鎮伏百姓,百姓是不會害怕的。警告他們:當心“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第72章)當人民不怕威嚇時,揭竿而起掀翻統治寶座的時間快到了!老子的良善用心,無非在開導統治者及早回到尊道貴德、愛民治國的正道。

尚和而不爭,促進人已和諧

老子所憧憬的社會,是人人和諧相處,友好團結,相親相愛,沒有戰爭,人與人之間,互不欺淩,安靜地過著與世不爭的太平日子。

《道德經》寫道:“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67章)心地仁慈厚道,居家節儉樸實,遇事不爭強好勝,不圖謀出人頭地。這是為人處世順其自然的“三寶”原則。總的要求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19章)樹立同“服文采”“帶利劍”“財貨有餘”的“盜魁”針鋒相對的人生觀和處世準則。貪私欲,圖享樂,不止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對個人養生也多有不利。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第12章)貪圖享樂,非法聚積財貨而導至聲敗名裂者,比比皆是。這也是造成人間不和諧的根源所在。救治這種社會病根,“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是良藥。未染之絲叫“素”,未雕之木叫“樸”。見素抱樸之人,有如嬰兒狀態,無知無欲,純樸無染,天真自然。嬰兒為什成天號哭而不沙啞呢?老子寫道:“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第55章)因其混沌無知,與天地之和氣合而為一,保持最和諧境界。

老子主張少私寡欲之人當“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排除過分的情欲、放棄奢侈的服飾、不戀舒泰的豪宅,安于儉樸生活。處世接物的準則是:“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合其光,同其塵。”(第56章)堵塞嗜欲之口,關閉貪權之門;磨掉尖銳棱角,放棄無謂紛爭;收斂耀眼的光彩,同處擾攘的塵世。人與人之間保持一種不分親疏,不論貴賤,自由平等、玄妙齊同的境界,人人“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同上)不分親疏,一視同仁;不計利害,超越功利;不別貴賤,平等相待,維持最美滿的和諧關係。這也就是老子所理想的與世無爭的“玄同”願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80章)比鄰而居,雞犬之聲相聞,卻終生不發生衝突,無有敵意;不生磨擦,素無交涉。人與外界渾然一體,天人和諧,人已和諧,體現出至真、至善、至美、至和的生活境界。老子刻畫的尊道、貴德、尚和的“玄同”理想,同孔子的“大同”理想一樣,至今看來,未免流於幻想,在階級社會缺乏實現的可能性。然而孔老的理想,數千年來,中國人卻為之傾倒,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一個偉大的民族,有此理想與無此理想是大有區別的。有理想者,將會振作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精神,同心同德,奮發前進,以圖實現。缺乏高尚理想者,暮氣沉沉,無所作為,沉醉於自足的小天地,坐井觀天,夜郎自大,而不知羞愧。重溫孔老的“大同”理想、“玄同”願景,足證當今堅持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乃是千百年來歷代志土仁人夢寐以求的寶貴心願,彌足珍惜,當矢志不渝。

《老子》五千言,同《易經》、《論語》同屬中國傳統文化的元始經典,是上古先哲的智慧結晶。它所蘊含的精思妙想,瑰麗輝煌,具有永恆魅力。歷代哲人無不依據不同的時代精神,予以新的詮釋,從中獲得新的啟迪。不難發現老子《道德經》所昭示的尊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貴德而無為的愛民治國理念;尚和而不爭的少思寡欲警言,對於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多麼賦有現實啟迪意義。溫故知新,獲益匪淺。

來源:道教學術資訊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23 05:2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