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1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老子的財富觀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4-1 02:41:0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些人有誤解,以為老子和道家主張清靜無為之道,又重生輕物,故忽略民生積財,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無甚補益。這是未能準確理解老子。其實老子有其自己的積極而又獨特的財富觀,在許多方面不僅與社會主義思想有相通之處,而且也符合當代文明轉型的要求,表現出偉大哲人超常的智慧。

一,大道乃是宇宙萬物創生自養之道。

大道是什麼?乃是不斷創生萬物、使之具有生命活力的永恆不息的力量。其最大的功能就是創造生命,包括大自然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所以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但大道又不是基督教所謂的造物主或上帝,它創生萬物卻不主宰萬物,以其自然無為而成就萬物之有為。所以老子強調大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五十一章),大道的生養萬物其實就體現在萬物自生自養上。按照老子的邏輯,有所為必有所不為,主宰者不能遍生遍養,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無不為就是萬物的自生自養,或者說以天下養天下。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五章),這裏的“不仁”是指不偏愛,而要實現大仁,即遍愛,必須自為而相因,任何生命的成長都要靠自身的活力,而不能由他者包辦代替。從自然界說,萬物發育流行,活潑自在,不受人為破壞。從社會說,人民自己管理自己,不受宰製,休養生息,生機盎然。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十七章),又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三十四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老子的自然發育觀和社會發展觀,其基本精神是尊重自然,尊重人民,承認自然界蘊含著偉大的力量,承認人民群眾有能力自己改善自己。這與社會主義的生態觀和群眾觀是一致的。那麼社會管理者就無所亊亊了嗎?不是。老子恰恰是從社會管理的高度提出問題,提出要求。他說:聖人“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原來“不敢為”是指妄作為,人對萬物之自然還是要有作為即“輔”的責任,循性而為之,順勢而導之,給人民群眾創造最寬鬆最能發揮積極性的環境,發揮眾力眾智的群體效應,事情自然會水到渠成。而管理者胡作妄為,違背規律,亂加干涉,才是老子所反對的,這正是服務型管理所要求的。再就是管理者自覺遵守公共秩序,以身作則,為社會樹立榜樣,民眾就會自己致富而且質樸,即老子說的“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一個社會,只要各界的創造性能得到普遍調動,同時方向正確,風氣健康,民生的改善一定是突飛猛進的。

二,天道博施,共同富裕,濟窮救危。

老子用水德比喻得道者之品格。“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八章)。他認為這來源於天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三十二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七十七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天地是無私的,它為萬物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環境和資源,社會的財富是在大自然的懷抱裏由人們共同創造的,因此不應為少數人所佔有。由於種種原因,自然界的生物和社會人群都會出現生存條件優劣不等的狀況。天之道是通過大自然自身的動態調整,損有餘而補不足,從生態的失衡達到生態的平衡。那麼人間社會也要仿效天道,損富貴而濟貧賤,在積累財富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分配,做到共同富裕,這才是社會正道。老子反對貧富差別過大,假如社會體制又損不足以奉有餘,貧富之間的差別便會越來越懸殊。這樣做是違背天道利而不害的規則的,發展下去必然引起社會動盪,貧者要反抗,富者也不得安寧。如何損有餘而補不足?除了分配制度的合理化之外,社會福利救濟和慈善事業也是重要的。老子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思想與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是相合的,也為道教扶助社會弱勢群體的事業提供了宗旨和智慧。《太平經》就講“天道助弱”,全真道和正一道都講“苦己利人”、“周窮救急”、“有財相通”。

三,不要戰爭,和平安寧,共用太平。

對於百姓,貧困已是不幸,戰爭更是災難,老少流離,性命不保。老子代表民眾的心聲,提出“安平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太平理想,對於少數權勢者由於貪欲而發動的戰爭進行了嚴厲的譴責。他指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三十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三十一章)。即使不得已而用之,勝而不美,戰勝了以喪禮處之,如果勝而美之,是“樂殺人”。由此可見,老子反戰的態度是多麼堅決。老子進而考察,為什麼權勢者要發動戰爭?根本上是貪欲的驅使。佔有欲,領土欲,權力欲,財富欲,不一而足。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四十六章)。古往今來的戰爭發動者都是私欲膨脹,驅使人民赴湯蹈火,以滿足其貪婪之心。而戰爭往往是大國爭霸引起的。老子有鑒於此,提出大國行為之道,頗值得當代人借鑒。他理解“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用現在的話說,大國想稱雄服人,小國想得到大國保護,這無可厚非。但關鍵在用什麼方式才能達到目的。老子認為大國要謙虛無私,才能得到小國擁戴。“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七章)。“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大國者下流”,“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六十一章)。只要大國能照顧小國利益,又不傲慢自大,小國自然賓服。相反,窮兵黷武,征戰不休,“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三十一章)。老子的反戰反霸思想,今日仍有其現實意義。

四,關心民生,簡樸節約,反對奢侈。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六十七章)。慈是施愛,儉是節約,不敢為天下先是無私。又說:“治人事天莫若嗇”(五十九章)。儉與嗇相通,其內涵包括:(一)保護自然和生命,“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二十七章)。(二)簡樸自奉,愛惜健康。“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十一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章)。過簡樸的生活不單是珍惜勞動成果,也是為了自身的健康,“五味令人口爽”這句話已被困擾於飯局的現代人真正體味到了。(三)不以生命殉名利,不做財富的奴隸。“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九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熟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孔子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孔子從義與利的關係上提出富貴必須合於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老子則從生命健康的角度指出,過多的私人財富和過高的名聲地位,如果不能正確把握,會帶來災難,甚至危及生命,這是生命價值上主次的顛倒。許多聰明人都祘不清老子教給的一道簡單的生命學祘題,寧可為身外之物丟掉身體。

老子站在民眾的立場上,嚴厲譴責了少數權貴的侈奢和專橫,為解除民眾的痛苦而呐喊。“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七十五章),“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五十三章),老子指出了民眾之苦難乃是貴族壓迫剝削的結果。但壓榨過甚,會引起民眾的堅決反抗,“民不畏威,大威至矣”(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七十四章),其結果導致社會動盪,統治秩序的崩潰。因此關心民生,化解矛盾(挫其銳,解其紛),才能保持社會穩定。

五,最大的財富在於精神富有,在於社會奉獻。

宇宙大道生養萬物而不為主,得道者也要服務社會而不自占。“三寶”的精神就是積德而不居功,把個人生命融於社會事業。老子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有錢的人真的富有嗎?倘若他的財富只有益於個人和家族,富有是暫時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也沒有社會價值。只有用他的財富造福於大眾,他才是真正富有的,價值擴大了。得道者不積累個人財富,他寓財富於眾人之中,把給予看作收穫,把貢獻當成需求,這樣的生命才是豐富多采的,延續久遠的。老子所說的“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三十三章),蓋指得道者據於道、行於德,其精神生命是不死的。這是老子財富觀的最高境界。

來源:道教學術資訊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8 16:5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