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7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法自然”與社會經濟活力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4-1 02:44:4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引   言

道祖老子的管理思想已越來越備受企業家的青睞,海爾總裁張瑞敏在海爾創業20周年紀念會上談到,海爾之所以取得成績,是因為海爾把握住了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注意處理好三個關係,其中的第一條就是無為和有為的關係;恩威集團總裁薛永新崇尚老子“水的精神”,十分欣賞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說法;萬通總裁馮侖說,萬通的價值之一是守正出奇,而“守正出奇”脫胎於老子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馮侖還在《大象和小鳥的啟示》一文中說到:“做企業,第一是不爭,不要企圖吃掉別人。我們不去尋求壟斷的機會,不把自己的存在建立在別人痛苦的基礎上。而是力求讓所有消費者、股東、員工及社會各界都喜歡我們,認為我們是個不錯的公司,大家都需要你。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這個道理。”不僅中國企業家,外國企業家到中國拓展業務,也喜歡學習和運用老子思想。諾基亞總裁奧利拉自稱以老子為師,他常引用老子的話是:“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法國阿爾斯通總裁安南·柏格到中國前,就找人教他老子哲學,他說:“在中國做生意,要懂老子。”我們不禁要反問,這些世界著名的企業集團管理者,為什麼會如此青睞道祖老子的思想理論呢?因為對他們來講,老子《道德經》就是一篇深邃地揭示自然規律,並教人如何遵循自然規律的一本管理學著作。他們看重的是這本著作中 “道法自然”的豐富內涵。

一、“道法自然”的內涵

眾所周知,“道”作為人類生活的準則、倫理道德的標準、宇宙的本原、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寂靜空虛、目不能見、耳不能聽,不依賴人的意志而永遠存在,無所不至地運行而永不停止。這一切都是老子在觀察自然界諸現象的時候,發現自然界萬事萬物存在著自身內在的必然性,天地萬物在自生、自長、自發、自化完成自身生命的過程,這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事物存在的狀態。“道”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左右和規範著宇宙萬物各自按著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地運動、變化、發展,這種無形的力量就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力量。老子主張“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人們順其自然尊道而行。

“自然”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主要觀念之一,老子對“自然”的推崇和讚賞到了一種無以復加的程度,為此,老子說道: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道德經》第十七章)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人與自然應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的生存必須依賴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在“道法自然”的理念基礎上而孕育的“天人合一”、“太和萬物”的概念更全面、更客觀地表達了人與自然的一體性。繼老子之後,莊子也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認為天地萬物皆源於“道”,萬物都有按照道所賦予它的本性而自然發展的權力。由此,老子又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德經》六十四章)

人們如何去對待自然,如何去遵循自然法則,如何才能更好地得到大自然的回報,老子提出了“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及“輔成萬物”的原則。正如《道德經》五十一章所雲:“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教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蘊含了人與自然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昭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二、“道法自然”的準則

老子之“道”,是道教開宗立教的根本,是道教生命的源泉。老子之“道”,既是宇宙的本源,又是萬物生化的法則。那麼,作為道教核心教義的“道”,“道法自然”的準則有哪些呢?

1、重生貴生
眾所周知,道教是追求生命品質的一種宗教,《道藏》首經《度人經》闡述的是“仙道貴生”、“仙道貴實”的道教宗旨。生命對人來說是最寶貴的,故《太平經·樂生賜天心法》中說:“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汲汲若渴,乃後可也”,保養生命的關鍵則在於遵道而行。司馬承禎《坐忘論》說:“生之所貴者,道也。”唯有做到生道合一,道生相保,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和生命的長久。道教貴生樂生的更重要的一條原則,是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萬物的生存權。如《三天內解經》所說:“真道好生而惡殺……故聖人教化,使民慈心于眾生,生可貴也。”

2、齊同慈愛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老子之 “三寶”,以慈為首,推己及人,“慈”就是以慈愛之心對待他人,對待萬事萬物。《太上感應篇》說:“慈者,萬善之根本。人欲積功累德,不獨愛人,兼當愛物,物命雖微,亦系生命。”這裏面涵有二層含義:一是一體兼愛,做到“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體皆愛”,天下太平,百物自然。二是善待一切生命,遵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原則。

3、柔弱不爭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又雲:“天下柔弱莫過於水”,勸導人們為人處世須做到柔弱、不爭、善利萬物的三個法則。柔弱是老子的一種生存法則,也是老子的處世哲學。《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柔弱也是力的象徵,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具備柔弱的品格,才能伸屈自如,遊刃有餘。人的欺詐、謊言、罪惡等等背離人性的醜惡現象,其根源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爭鬥,各種欲望。不爭的本質在於“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善利萬物更深的一層含義,則是以慈善之心對待他人。

4、天人和諧
道教是宣導天人和諧的一種宗教,許多道教重要經典中對天人和諧的思想、境界都有深刻的闡述。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黃帝陰符經》講“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太平經》講“天、地、人三統,相須而立,相形而成”。道教把追求天人和諧為至高境界,把人與天地自然的相互和諧當作一種追求,把天地自然與人擺在同一層面上。同時,道教主張用平等的眼光、敬畏的態度善待自然萬物。如《太平經》提出的“天父地母”概念,把天地當成自己的父母一樣尊敬,來尊重大自然。道教講“道法自然”,講“守道而行”,以實現生態系統的和諧與平衡;道教戒律提出“好生惡殺”,《初真五戒》把“不得殺生”放在第一位,道教勸善書《太上感應篇》要求“慈心於物”,提出“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把保護動物、植物看成得道成仙所必做的善事。這一切充分表明,道教追求天人和諧,含有豐富的保護自然、保護生物的生態思想。

三、“道法自然”蘊涵的活力

“軟實力”是個源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西方詞語,200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軟實力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表述形式,首次被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企業文化也是一種軟實力,是一個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種凝聚人心、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無形力量和無價資本。企業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經營、企業風尚、企業員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行為規範,能夠促進員工對企業、企業品牌和企業代表人物產生感情和崇尚心理。毫無疑問,“道法自然”對企業文化的形成和鑄造有很大的啟迪:

1、順勢而為
企業家與官員最大的不同,是企業家必須按照市場需求來提供產品和服務,而官員則試圖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加之於人。官員最喜歡用的詞是“領導”,而企業家最喜歡用的詞是“服務”。中國的傳統裏,“天下”這個概念指的是“天下的人”,官員喜歡“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就是說喜歡領導天下人向前進。而面對消費者,企業家則是“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67章),他們先要弄清消費者心理動向,順勢而為,順著消費者的意願,服務得讓人開心,他們才有錢賺。
面對百姓,官員是“主人”心態,企業家是“僕人”心態。企業家往往放棄自己的意志,服務於別人的意志,這樣自己才能賺了錢發展起來了。因為他們明白,作為企業家來講,個性再強,也不可能拿槍頂著別人的腦袋讓消費者買自己的東西。讓消費者滿意,讓消費者開心,讓消費者自願掏錢。凡有點長遠打算的企業家,這一切不會天天說,但得天天做,這是因為企業家們最能理解道祖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48章)的道理,才讓他們作出順勢而為的正確決策。

2、自然秩序
現代管理者為什麼會對道家道教的經典《道德經》感興趣呢?就是因為老子的哲學是崇尚“自然”的哲學,老子之“道”是自然之道。在整篇《道德經》裏,老子多次提到了“自然”二字: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17章);希言自然(23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是以聖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64章)。由此可見,老子所說的“自然”,是指自身不受外物的干預,按照自身的客觀規律自然發展。“道法自然”是老子基本的管理思想,喜歡老子的企業家,往往不只是國有壟斷企業的官員,而更多的是民營企業家,是靠市場而不靠官場的企業家,他們學習老子《道德經》,並在老子思想中找到了自然秩序的根源。
老子說:“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在老子眼裏,政府本身是生於自然秩序的殘缺之處,其任務只能是“抱殘缺”(國防、司法、國家安全、社會救濟),不應介入到正常的自發的社會秩序中來,天地社會自有“道”在協調和平衡著。官場的無為而治,給社會留出機會和空間,是企業家們最渴求的事。

3、相信百姓選擇
消費者的欲望,就是企業家發展的基礎。所以,企業家對控制欲望的行為從來反感。老子強調要控制官員支配人的欲望,但反對官員來控制百姓的欲望,這正是後來韓非所說的“聖人治吏不治民”。
官員欲望太旺,就要收稅;百姓欲望太旺,就有錢賺。而中國歷史上,官員教化百姓,很少想到重要的是管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百姓的欲望。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優秀的治理者,不是以自己個人的心願為方向,而是以百姓的心願為方向。百姓的自然選擇,就是“道”的選擇,只能順不能逆。官員的欲望放縱,是建立在政策干預和稅收膨脹的基礎上。老子反對以重稅為基礎的過多干預,企業家能不喜歡老子嗎?
老子還認為,當百姓“為而欲作(因有作為而欲望放縱)”,朝廷不能干預,這樣百姓就能滿足欲望。欲望滿足後,自然歸於平靜。“夫以將知足。知足以靜,天下將自定”(《道德經》37章)。企業家無不喜歡社會欲望的自由,無不討厭官員的欲望放縱,就是這個道理。而這些,在老子的思想之中,有很多表現。

4、吸納資源為強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道德經》66章)老子還說:“善用人者,為之下。”(《道德經》68章)做事要人才、要資源。再強大的企業家,也永遠處於人才和資源的稀缺狀態,也因此充滿著永不滿足的求人心態。要求得人才和資源,就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架子。
老子思想中,充滿了戒懼心態,“豫呵其若冬涉水”(《道德經》15章),人生要隨時保持如履薄冰的狀態。企業家處於永恆的競爭和風險之中,為了競爭和抗拒各種可能的突發危險,他們隨時保持著需要吸納資源、強化自己的衝動。有的企業家說要保持“零心態”,或是要保持“孩兒心態”,這與老子“虛無”、“嬰兒”思想一脈相承。
有“零心態”方能相容,有“孩兒心態”方能吸納,而老子所宣導的“虛無”心態,是最大的相容和吸納的心態。有了“一無所有”的心境,才會愛惜和充分利用可能到手的一切。

結  語

曾有人讚譽:老子《道德經》是人類社會歷史上最早、最深邃的一本管理學著作。的確,《道德經》中蘊涵著豐富的管理思想,是與現代企業經濟發展、文化建設、人才培訓等方面相契合的。老子思想如同一口生生不息的智慧古井,其核心之理在於“道”,現代管理者學道、悟道、行道,法道,遵道而行,對當代企業文化的建設、企業經濟的發展乃至促進社會經濟的活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來源:道教學術資訊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9 08:0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