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9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家和諧觀的普世價值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4-2 18:04:0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從先秦諸子百家,到唐宋時期的儒、釋、道三家,和諧作為一個相當重要的哲學範疇,受到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眾多思想家的關注。尤其是在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方面,和諧的理念得到了極度的張揚,成為中國國學中的核心理念,至今仍發出誘人的光芒。正如2005年12月6日溫家寶總理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的演講《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諧世界》中所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她賴以生存和延續的基礎。無論對中華民族還是對法蘭西民族來說,我們各自繼承和發揚的文化都是民族之根、國家之魂。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徵。文化多樣性之於人類社會,就如同生物多樣性之於自然界一樣,是一種客觀現實。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才能使人類文明得以發展。如何才能使不同文明共存和發展,歸根到底在於“和”。這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這裏,就道家和諧觀的普世價值而論,以求正於學界



和、諧兩字,早在先秦文獻中已經出現。《說文解字》曰:“和,相應也。”意為聲音相應和諧。《禮記·郊特徵》曰:“陰陽和而萬物得。”孔穎達疏:“和,猶合也。”指兩個不同要素以上的諸多要素、成分的調和、和諧、協調、相應、恰到好處等義。諧,指和合,恊調。《尚書·舜典》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左傳》曰:“如樂之和,無所不諧。”

至春秋時期,人們又將和諧、和合並舉,從而構成了和合範疇,這是人們對社會生活各個層次、各種衝突與和諧的認識之提升,也是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後面是什麼狀態的探索。《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論“和”字的內涵與“同”字的差別:“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支以衛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以訓百體……周訓而能用之,和樂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

可見,“和”是人們對於物件事物、日常生活、社會政治、養生衛體等衝突多樣性的融合、和諧在思維形式中的體現,是對衝突對立的多種融合形式的認識。基於對諸衝突融合現象的理性探索,便產生了“和合”的概念。“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1]

這個時期關於和諧的理解,雖來自現實的政治、人事、生活交往、養生衛體等具體的社會生活實踐,但已捨棄了各要素的具體個性、特徵,而抽取其普遍共性昇華為和合概念,這種探索已包含著哲學形而上的義蘊。於是,至老子時又將和合的概念升格,成為宇宙自然界最根本最完滿的狀態。

在《道德經》一書中,“和”字共見八處,“合”字亦有三處,如曰:“音聲相和。”“和其光”。“知和曰常。”“和大怨。”“沖氣以為和。”“天地相合。”“牝牡之合。”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2]道之所以能化生萬物,是因為道蘊涵著陰陽兩個相反方面,宇宙萬物都包含著陰陽正負兩個方面,陰陽的互相搖盪、互相作用,而形成和。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這是老子哲學的形而上學的追究。正如宋人林希逸注:“一,太極也。二,天地也。三,三才也。言皆自無而生。道者,萬物之始,自然之理,三極既立,而後萬物生焉。萬物之生,皆負抱陰陽之氣,以沖虛之理行乎其間,所以為和也。”[3]在這裏指出,天地、萬物、人類皆與大道和合,毫無間隔,這種天人和合的狀態,就是天地間最完美的境地。

和,作為陰陽本體之道,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常態,這種“常”,便是老子的形上學之道。他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4]在這裏,老子通過對嬰兒(赤子)的讚美,形象地表達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在他看來,嬰兒能靜、和、柔,而不離開自己的自然無為的本性。這種本性就是厚德,就是大道的體現。嬰兒天真無瑕,無所用心,智慧未開,也沒有奸巧詐為,純任自然生長。他與世無爭,與人無惡,故百蟲眾人均不傷害於他。他對外無所怒,無所求,是弱與強,內與外、剛與柔、道與德的最自然的和合統一。在這種和諧統一中,已含有對立的萌芽。嬰兒混沌無知,與天地和合為一。他專自然之氣,以達到柔和大同的境地,故老子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5]嬰兒之所以辟諸害而自生自長,關鍵在於他“無心害物,物亦無心害之。”[6]其德性至厚,“充純氣之守,通乎物之所造,而其和大同於物者,夫孰能害之。”[7]

《呂氏春秋·具備》說:“三月嬰兒,軒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鉞在後,弗知惡也。”寫的就是這種境界。但書中又說,嬰兒不是絕對無動於衷,“慈母之愛諭焉”,這就是“誠”,所以嬰兒“誠有誠乃合於情,精有精乃通於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李澤厚、劉綱紀先生認為:“老子讚美嬰兒,是因為在他看來嬰兒具有純真自然的天性,沒有利害得失計較打算,最符合于道德的理想。”[8]成中英先生說:“赤子和水一樣,都是柔弱而不爭。但赤子和水比起來,更充滿了生命、學習能力、生存與創造的潛能。

    當然,在老子看來,嬰兒之所以能夠如此完美,是因為他保持了“和諧”的最高境界。而這種至善盡美的和,正是大道的常態、永恆不變的本體。呂惠卿說:“故致道之極,則至於複命,複命曰常。含德之厚,則至於知和,知和亦曰常。則道德雖有間,及其會于常則同也,知常則常因其自然而不益生。”[9]江征疏:“和者,大同於物。……惟其和之至,故能遊乎萬物之所終始,通乎物之所造,所謂制命在內,形化而性不亡者是也。制命在內,則造化自我,亙古今而常存,形化而性不亡,則一性常存,更萬形而不易,以挈天地,以襲氣母,得不謂之常乎!”[10]類此的注釋甚多,皆一致肯定和諧是大道是重要的特徵,是天地萬物產生與發展的本源。

老子在講述和諧之道時,有時又將“和”字換作“沖”。他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11]所謂“沖”者,即陰陽之和合,故亦名“沖和”、“中和”。唐玄宗曰:“沖者,中也,是謂大和。”[12]“言道動出沖和之氣,而用生成,有生成之功,曾不盈滿。”[13]作為天地萬物的本原,道雖然沒有可以把握的形體,但卻不盈虧,深奧莫測,體含萬象,變化無窮,在其生成運化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沖和的作用。

杜光庭說:“道常謙虛而不盈滿,沖和澄澹,處乎其中,深玄寂靜,為物之主。故物失沖和之道必致敗亡,人失沖和之道則至死滅,君失沖和之道則政擾民離,臣失沖和之道則名亡身辱,是以知沖和之道,萬物持之以安,為萬物之宗矣。語其及物之功,則光明遠大。求其妙本,則深靜常虛,道非有法者不可正,言其有而物皆有道也。”[14]在這裏,更把沖和的原則擴展到社會領域,認為沖和是融貫天地、社會發展的原初動力。

比如就天地而言,天屬純陽,地屬純陰,倘若陰陽絕裂,獨陰不生,獨陽不成,故萬物難長。《莊子·田子方》曰:“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交通即陰陽往來,成和即負陰抱陽,生成萬物。江征說:“蓋陰止而靜,萬物負之。陽融而亨,萬物抱之。然師天而無地,則偏乎陽而失之過。師陰而無陽,則偏于乎陰而失之不及。必有陰陽之中者,強不失之過,弱不失之不及。沖氣是已沖之為氣,天一為之本,天五為之中,則沖者,中也。中通上下,是謂天和,道之致用,乃在乎此。”[15]

老子守中致和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甚大。如管仲學派即本老子之說,而論和合。《管子·幼官》曰:“畜之以道,養之以德。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偕習以悉,莫之能傷也。”在《外言·兵法》中有一段相似的記載:“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道畜民和,德養民合,人民有了道德畜養,便不能傷害。畜養道德是因,人民和合是果,這種因果關係在管子看來是一種必然關係。

《淮南子》亦對“和”作了明確的規定,指出它就是陰陽衝突兩極的調和、融合。《本經訓》曰:“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物皆乘以氣者也。”天地和合陰陽之氣,化生萬物。天地陰陽為對待兩極,“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與成,必得和之精。”[16]

在這裏,和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是天地萬物的生成,必以和諧為根據,這是和對萬物而言;二是就和自身及構成和的諸要素之間,亦以和諧為標準。就第一種的涵義講,和諧所以是生成萬物的根據,這是因為“一”不能生物,即單一、唯一、同一是不能產生新事物的。“道曰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17]有分才有合,有差異才能和,陰陽分為對待兩極是生物的基礎,只有和諧使陰陽結合而生萬物。這裏說明一個重要道理,事物不能自身產生自身,亦不能同性產生同性,只能和諧而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陰陽對待雙方任何單方自己都不能產生萬物。“故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露時降,非養草木也。神明接,陰陽和,而萬物生矣。”[18]陰陽的任何一方,陰就是陰,陽就是陽,自身是不會轉化的、運動的,猶如男是男,女是女,只有男女和合交接,才能生兒育女。”陰陽相接,乃能成和,”[19]和而生物。這樣一來,和諧是世界萬物產生的最終原因和根據,具有形而上學存在的性質。概而言之,《淮南子》認為,從天地萬物的產生、社會人群生息系統以及人體生命運動、心理平衡系統,都以和諧為根據或準則。



就人事關係而言,和諧是處理各種矛盾的基本原則。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20]所謂“銳”,銳利,鋒利,如尖刀利矛,傷人而無不快。所謂“紛”,本指絲帶,因其絲多雜亂,引申為糾紛、爭執。人間事物始終處於爭執、糾紛之中,或利或害,為人際問題中的關鍵。老子希望以和為貴,故曰挫銳解紛。河上公注:“銳,進也。人欲銳精進取功名,當挫止之,法道不自也。解其紛,紛結根也,當念道無為以解釋。”宋徽宗曰:“銳則傷,紛則離。挫其銳則不爭;解其紛則不亂;和其光,《莊子》所謂光矣而不耀也;同其塵,《莊子》所謂無物委蛇而同其波也。”[21]

在治理國家方面,國與國之間交往上,和諧也可發揮巨大的作用。正如杜光庭所說:“理國用沖和之道,則無爭銳之情,以傷於物;無勞擾之事,以傷於人。不傷于物,則萬國來庭,四夷響化,兵革不起,怨爭不興,不尚於拓土開疆,淩弱暴寡矣。不傷於人,則使之以時,賦役輕省,家給人足矣。理身者解紛挫銳,外無侵競,內抱清虛,神泰身安,恬然自適矣。約人以明道者,明人必資於道也。”[22]即是主張以和平方式,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從哲學的角度看,和平的本質不僅與民族間的關係相聯繫,而且還與一個社會內部的狀態相關聯,即與一個社會內部的結構與秩序相關聯。因此,和平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和理想,它不僅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歷史背景,也記載了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脈絡。換而言之,在人類的歷史文化中,和平的價值具有絕對意義。所以,與社會暴力現象和頻繁的戰爭相交織,人類對和平理想的不懈追求,也隨著以人類歷史的伸展而不斷強化起來。從而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進行了廣泛的理論探索,反映了人類智慧的力量和光芒。

    當然,由於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人們對和平內涵及價值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就中國文化中的和平意義而言,和平並不僅僅被理解為是一種處理國際關係時的最高準則,同時也被視為一種崇高的社會理想,甚至是一種具有哲學意味的心靈境界。因為它除了具有和平主義的一般特徵,如反對戰爭和人類的各種衝突之外,其理想與價值還滲透于中國文化與制度的各個方面。它的基本特徵是強調天、地、人之向的和諧與統一,追求在調和的機制中保持宇宙、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共榮。作為中國和平文化的內在本質,它的核心範疇是“和”。在這個範疇的規約下,中國和平主義形成了自身的“世界論”、“秩序論”、“調和論”與“大同論” 的理論體系,並與中國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設緊密相連,共同發展。實際上,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先秦思想學說,都在不同的方面闡釋了和平主義的基本精神與社會理想,並且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先秦諸子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學派是儒家、墨家和道家。儒家重視社會與政治制度的建設,主張名正言順的“秩序”,講求社會的“和諧”與“大同”。墨家崇尚“兼愛”,主張“非攻”與“尚同”,並將反對戰爭的理念付諸於實踐之中,成為中國古代史上高揚和平大旗的代表。道家依據天道無為的思想,主張效法自然,“無爭”、“無兵”,從而為中國的和平文化提供了一種哲學的根據。

當前,和平與發展,是關係著世界政治與經濟全局,並決定其發展前景的兩個密切聯繫的全球性戰略問題。因為它們既反映當今世界各種力量、各個國家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關係,也影響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命運,為各國政府和人民普遍關注。自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各種戰爭連綿不斷,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苦與災難。消除戰爭,實現持久和平,一直是人類的美好理想。20世紀上半葉,人類先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了40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與5000多萬人的死亡,是一場空前的浩劫。世界各國人民深感戰爭的災難與和平的珍貴,因而在1945年《聯合國憲章》中莊嚴聲明:“我聯合國人民同茲決心,欲免後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曆不堪言之戰禍”,要“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鄰之道和睦相處,集中力量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並以此作為聯合國最根本的宗旨。這是人類反對戰爭、謀求和平的共願。

就戰爭與和平兩者的關係而言,維護和平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難以實現。同時,各國的發展和繁榮又是世界和平的有著力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和平之所以能夠維持,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的趨勢。顯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新千年中,和平仍然是全人類最關注的問題,因為它是人類社會與文明得以延續與發展的基礎。換而言之,和平是前提,發展是核心,促進全世界共同的發展,是當代面臨的歷史性任務。

正如同溫家寶總理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的演講中所說: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上,我們應該把和平放在第一位。不同文明的國家之間有沒有可能和平相處?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上,有60多億人口,200多個國家,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等多種宗教。正是這些不同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映生輝,才構成今天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思想。“以和為貴”就是說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要以團結互助、友好相處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既能容納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優秀文明傳統;“和實生物”就是說只有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吸收借鑒,才能文物化新,推進文明的進步。“和”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提。對此,道家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所謂“自然”,在《道德經》中稱之為“天”。這個自然之天是有法則的,這個法則就是“天道”或“天之道”。天道的法則是什麼?有什麼特質?

首先,天道是無私的。他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河上公注:“天地所以獨長且久者,以其安靜,施不求報。”成玄英疏:“言天地但施生於萬物,不自營己之生也。”唐玄宗疏:“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覆載萬物,長育群材,而皆資稟於妙本,不自矜其生成之功用,以是之故,故長能生物。”[23]皆一致認為,老子的天道大公無私,它的一切動作都不是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老子以此說明自然界的法則是沒有私心的,普遍的,故能永久運行。

其次,天道是均平的。老子說:“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自均。”程大昌注,甘露滋濡萬物,“輕細均齊,天下如一,此蓋天地騰降而有常者也。故老氏取象於均,而求原於合也。”[24]這就是說,天地相合降下來的甘露,人和萬物都公平地受到了滋潤。天道均平與天道無私是相聯繫的,因為天道無私,所以它才能均平,萬物都能夠接受它的滋養。

第三,天道好生。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河上公注:“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呂知常解釋說:“天道陽也,故好生而惡殺,謂之有利而無害。春夏故生之育之,秋冬故成之熟之,以其至公無私,每成人之善而不成人之惡,與人之利而不與人害,故曰天之道利而不害。”[25]一句話,好生惡殺,利而不害,這是天道的屬性,天道的大德。

第四,天道無為。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唐玄宗注:“妙本清靜,故常無為。物持以生,而無不為,則萬物自化,君之無為,而民淳樸矣。”[26]李道純曰:“天地無為,萬物發生。聖人無為,萬民安泰。”[27]自然無為是天道的重要特質,也正因為自然無為,無偏無私才能成為生育萬物的根源,成為人道效法的對象或人事之依據。

為什麼人必須遵循天道?按照老子的看法,人類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的產物,是天施地育的結果。因而人類同其他萬物一樣,也必須遵循天道這個自然法則。如天道均平,人們就應該效法之,按照“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法則,富有的人就應該拿出多餘的財富以補足貧困的人。又如“天之道,利而不害”,按照這一法則,聖人就應該“為而不爭”。如此等等。總之,天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單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即用天道的“善勝”、“善應”、“自來”、“善謀”等特徵,說明天道這個自然法則,萬物都要遵循,不可抗拒,無法逃避。正如陳景元所說:“天道自然平施,不逆萬物,而萬物自尊之,豈與人校其敢與不敢,殺與活哉!然而人自服從者,不與物爭而能善勝者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而福善禍淫之應,信不差矣。”“天道高遠,又無言教,何嘗呼召萬物,而萬物背陰向陽,春生而秋實,暑往而寒來。”“張自然之羅,故曰天網;縱太虛之寬,故曰恢恢。四達皇皇是謂疏,幽明難逃是謂不失。”[28]

老子以天道作為人事的準則或依據,對人事的把握即是以天道的自然法則為宗而驗之於人事。天道自然,人道無為,自然無為的思想,就是要人們順其自然,按客觀規律行事。需要強調的是,在老子看來,如何理解天道與人事的關係,並非是一個純粹抽象的哲學命題,而是一種提高生命品質的生存之道,即怎樣才能度過富有意義的一生。在《道德經》一書中,談到“天”是無私,強調自然界的非道德屬性,人應“無為”,要順應“天道”,依照萬物的“自見”,效法天地,效法大道,效法自然。天地在感覺的世界裏為“道”的運動提供媒介,許多有關“道”的比喻皆來自自然界。為了使人順應道,老子鼓勵人若“木”、若“釋冰”、若“樸”、若“穀”。欲領悟天道,不僅要對外在的自然現象進行觀察,還要對內心進行反省,所謂“不窺牖,見天道”。正如成玄英注:“天道,自然之理也。隳體坐忘,不窺根竅,而真心內朗,睹見自然之道,此以智照真也。戶通來去,譬從真照俗;窗牖內明,喻反照真源也。”[29]

因此,人與天道——大自然的融合共存,不僅僅是後天生存的必要,更是先天本能的決定。因為人類既然來自天地,理應法天則地,遵循大自然的規律,這是道家天人觀念的要害,也決定了道家中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研究,都力圖採取客觀的立場和冷靜的態度。正是這種道法自然的思想定勢,喚起了道家、道教中人熱愛大自然、尊重客觀規律的美好情操。他們重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自然生態,強調自然界與人、萬物之間,宇宙大生命與人體小生命之間的同構與互動關係,誘導人們親近大自然,尊重生命,從自然哲學轉到生命哲學的研究,從而推動了我國古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許多科技成果及對自然和生命奧秘的探索成就,首先應該歸功於道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中國文化過去最大的貢獻,在於對‘天’與‘人’關係的研究。中國人喜歡把‘天’與‘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30]

老子及後來的道家學者,皆一致肯定了萬有協和性、涵蘊性及依存性,指出宇宙、天地、萬物和人類共同生存,萬物與人休戚相關,不容分離,生死相依。道家的這種萬物涵蘊、彼此相聯的整體和合觀,與西方哲學中心物二分、主客對立、人天分判的二分法是截然不同的。既然人類和大自然、萬物本為一個和諧的有機的統一體,人類又有什麼理由去暴殮萬物,破壞人天共有的生態環境呢?所以老子說:聖人辦事自然無為,因此不會失敗,不會遭到損失。如人類能自覺地“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加干涉”,就能保持宇宙的良好生態體系,獲得萬物並生、人天共存、持久發展的生存空間,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顯然,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頗富遠見,其科學價值也是毋庸置疑的,並為近現代社會因片面追求征服自然、主宰萬物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所證實。

面對現實,反思歷史,浩渺宇宙,天地自然,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本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客觀存在。它是藍色的天空,它是清澈的河水,它是四時有序的季節更替,它是神奇之餘的讚歎與敬畏……但身處現代文明中的人們卻發現,真實而潔淨的原初大自然已日漸遠離我們的生活,自然變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不自然了。沉緬于工業化進步與輝煌達數個世紀的人類終於發出了長夢初醒般的追問,自然何以呈現為今天這樣一種既反自然、又反人類的形式,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怎麼了!

大自然的淪落無疑始于和根源于的現代理性啟蒙的陷阱,在人類理性旗幟高高飄揚的背後,是大自然的神性和靈性的一步步萎縮,直至成為一堆由人類任意擺佈的僵硬而被動的物質。結果是,“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活活動的材料、物件和工具——變成了人的無機的身體。”[31]翻譯成通俗的語言就是,人類驅逐了高高在上的神學的上帝后,自己卻變成了為所欲為的自然的上帝。

大自然已經淪落了。在現代人的心目中,已經存在了千萬年的大自然,竟成了既無意義也不能自足自救的存在,它作為自我生長自我平衡存在的自足價值被漠視被遺忘了。結果是,自然在哲學視野中被簡化為只有廣延或數學特徵的工具性物質,在經濟學的視野裏也僅剩下帶來利潤的工具性資源。在將一切都分解成為商品形式的制度的控制下,地球受到侵犯,森林變成木材,海洋變成了漁場和污水坑,各種礦藏被掠奪性開採,溫帶熱帶森林的大量消失,動植物種類的迅速滅絕,這一切都是在人類進步的名義下進行的。自然已經淪落,並仍在無可挽回地淪落下去。二十世紀是一個自然為人類工業化為代表的現代化迷夢付出最慘重代價的世紀,而且在一個新的千年週期來臨的時候,我們還看不到它終結的確定的前景。現實是,我們正日益面對著一個被人類理性照耀得面目全非的虛偽的自然,我們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對自然這個公共牧場的哄搶與蹂淩,而且也越來越難以聽到大自然的呻吟和人類真理的呼喚。

兩千多年老子的弟子列子,講述了一個“杞人憂天”的故事,從此便被人們視為愚昧無知的典範,謂之為胡話,謂之為神話。而進入現代文明的人類,今天卻同那位杞人一樣,憂心重重的看著南極上空的天。科學研究證明,由於溫室氣體的持續超量排放,已使大氣層中出現了不只一個的大如美國國土的臭氧空洞,它將導致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皮膚疾病增加等直接危害。然而,面對中國古代道家哲人的如此大智和日益惡化的現實,人們卻已能在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和破壞臭氧層物質指標上斤斤計較、言而無信的狀況,泰然處之了。從1987《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簽定,到1992年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曾一度讓我們心中升起未來的希望,但進入90年代後,首先是發達國家在當初允諾的基礎上步步退卻,卻讓我們重墜入失望的泥潭。這再次證明了現代人所擔憂的只是他們自己,只是小寫的“我”,比起老子、列子等古代道家哲人,可謂差之千里,進而不化啊。  各種深刻的反思,使世界上更多的有識之士關心環境,重視生態,許多生態哲學家、環境學家、歷史學家、人文科學家紛紛將目光投向中國傳統的文化,這是現實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必要。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人類新文明——綠色文明的重建中,當自有相當的價值。人類因科學技術的強大和自我意識的膨脹,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價值和固有的規律,背離了老子所說的道,對大自然無休止的掠奪,到頭來反為自己挖掘了一座座難以自拔的陷阱。現代人類只有改變觀念,採取新的思想、新發展模式、新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地避免走向毀滅,重造輝煌的未來。這當是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正如同溫家寶總理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的演講中所說:中國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謂天人合一,包含著人與自然界相統一的意思。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來就是依附于自然的。人可以認識自然,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謀生存、求發展,而不能破壞自然。因此,關愛自然,善待自然,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一個失衡的地球是支撐不起現代文明大廈的。剛剛過去的20世紀是人類文明大發展的時期。在這100年中,科技上的進步、經濟上的發展、思想上的解放和藝術上的創新,都是人類智慧空前的展現,是以往幾千年都難以做到的。然而,事情還有另外一面,20世紀同樣見證了人類之間的相互殘殺,對自然的大規模破壞和大量的貧困、饑荒、疾病。21世紀人類文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空前的挑戰。只有實現了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類文明才能持續發展。 
--------------------------------------------------------------------------------
[1]見《國語·鄭語》。
[2]見《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3]見危大有《道德真經集義》卷六,《道藏》第13冊第588頁。
[4]見《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5]見《道德經》第十章。
[6]見陸希聲《道德真經傳》卷三,《道藏》第12冊第138頁。
[7]見呂惠卿《道德真經傳》卷三,《道藏》第12冊第171頁。
[8]見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1卷第22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9]見呂惠卿《道德真經傳》卷三,《道藏》第12冊第172頁。
[10]見江征《道德真經疏義》卷十,《道藏》第12冊第501頁。
[11]見《道德經》第四章。
[12]見彭耜《道德真經集注》卷二,《道藏》第13冊第117頁。
[13]見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卷一,《道藏》第13冊第368頁。
[14]見《道德真經廣聖義》卷八,《道藏》第14冊第355頁。
[15]見《道德真經疏義》卷二,《道藏》12冊第405頁。
[16]見《淮南子·汜論訓》。
[17]見《淮南子·天文訓》。
[18]見《淮南子·泰族訓》。
[19]見《淮南子·汜論訓》。
[20]見《道德經》第四章。
[21]見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卷九,《道藏》第14冊第177、178頁。
[22]見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卷九,《道藏》第14冊第177、178頁。
[23]見《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卷二,《道藏》第13冊第374頁。
[24]見彭耜《道德真經集注》卷八,《道藏》第13冊第171頁。
[25]見危大有《道德真經集義》卷十,《道藏》第13冊第631頁。
[26]見《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卷十,《道藏》第13冊第441頁。
[27]見危大有《道德真經集義》卷五,《道藏》第13冊第582頁。
[28]見彭耜《道德真經集注》卷十七,《道藏》第13冊第235頁。
[29]見《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卷十三,《道藏》第13冊第467頁。
[30]見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中國文化》1991年8月4期。
[31]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7 07:5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