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8-28
- 最後登錄
- 2025-1-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31
- 閱讀權限
- 80
- 文章
- 154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嚴島神社著名的「海上鳥居」
神道,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
神道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一直到公元5世紀至8世紀,漢傳佛教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漸漸被日本人接受;為了與「佛法」一詞分庭抗禮,創造了「神道」一詞來區分日本固有的神道與外國傳入的佛法。是以在《日本書紀》〈用明天皇紀〉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句中,首次出現了「神道」這個稱呼。「神道」二字雖源自漢字,但實際上對此詞的概念在漢語與日語中有所不同。漢字傳入日本後,「神」字被用來表示日語中的「かみ」(kami)。當時的日本人稱已逝的人之亡靈為「かみ」,亦將認為值得敬拜的山神及樹木、狐狸等動植物的靈魂稱為「かみ」。「かみ」還包括一些令人駭聞的凶神惡煞。其後,人物神的歷任天皇、幕府將軍、功臣、武士等也漸漸被作為膜拜對象,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
佛教初傳入日本時,神道信徒甚為反對。由中國渡來的有力氏族,例如蘇我氏,支持佛教;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擁護神道,反對佛教。佛教僧侶具有中國先進的知識,天皇因此支持佛教。一時神道失勢,然至8世紀末,佛教僧兵的權力亢進,天皇欲制佛教的勢力,因而神道再度得勢,兩種宗教逐漸互相混合(即神佛習合)。至明治時期,百姓等信仰兩宗教。於是佛教寺院和神道的神社,兩者渾然。例外的是伊勢神宮,供奉天皇的祖先,屬於古神社。至江戶時代末期,國粹的神道理論家宣稱,兩者不能相混。明治初年,興「廢佛毀釋運動」。神道成為國家的宗教。雖明治政府承認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成為日本國民的義務,成為統治國民的手段。當時在日語中稱為「國家神道」。
在日本國內約有1億600萬人信仰此教,佔日本人口比例近85%。
神道大致有三種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分有13個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創始人;民俗神道無嚴密組織,是農民自己祭祀農事和路神。明治維新後,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將神社神道定為國教,即國家神道,由政府出資資助。古來神道的祭祀神職人員、神主(神道的祭司)以及下級神職人員一般都是世襲。明治政府不採傳統的制度,廢止世襲職。設置內務省中一部局來管轄全國神社,而神職皆成內務省的職員。又將古社中多數小者,由政府統籌到大社中。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在盟軍要求下,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分離,裕仁天皇發布詔書,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廢除國家神道,政府不得資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經成為日本神道信仰的主流。比較重要的神道神社有:伊勢神宮、明治神宮、熱田神宮、日光東照宮、出雲大社、嚴島神社、靖國神社等。神社不設立靈牌(較重要的神社有一青銅鏡)。有一些具有重要任務的神社稱為神宮。
資料來源:呂玉新《古代東亞政治環境中天皇與日本國的產生》
《 本帖最後由 孤星雨 於 2011-6-17 22:37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