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342|回覆: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像介紹] 阿閦佛(17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4-11 16:31: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阿閦佛(梵文:अक्षोभ्य,Akshobhya,藏文:Sangs-rgyas mi-vkhrugs-pa;「閦」音「矗」),又名不動佛、無動佛,五方如來之中的東方佛,因阿閦佛成佛時,立下了不對任何一個眾生起嗔恚心的願望,所以即便為人所怨恨,也不退轉,不為嗔恚而動,是為「不動」,與「不動明王」有區隔。

阿閦佛另也譯為阿閦鞞佛、阿芻鞞耶佛、惡乞芻毗也佛、無怒佛、無嗔恚佛,為大乘佛教信仰中,東方妙喜世界的佛陀,地位等同於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出自妙喜佛土。阿閦佛信仰與阿彌陀佛信仰皆起源於大乘佛教早期,不過同屬大乘的漢傳佛教中,另外一位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較為人知。在藏傳佛教與密宗信仰中,阿閦佛是金剛界五智如來(五方佛)中的東方如來,代表「大圓鏡智」。

最早有關阿閦佛的漢語佛經是公元147年由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成漢語的《阿閦佛國經》,這部經也是已知最古老的淨土經典。最近在巴基斯坦發現了用犍陀羅語書寫的,涉及到阿閦佛的佛經殘卷,它們屬於早期的大乘佛教,書寫時間在公元1世紀末和2世紀間。

【阿閦佛】為 不動如來 ,對應的羅馬拼音為Aksobhya,意思為“不動”,因菩提心堅定不動如山,故名為“不動”,有無嗔恚的意思。 《佛說阿閦佛經》中說阿閦佛為菩薩時,在大目如來(或譯為廣目如來)前發“於一切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不生嗔恚”等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終於在東方的阿比羅提(妙喜)世界七寶樹下成佛,佛剎名為“妙喜”。 由於他的願力所感,佛剎中沒有三惡道,大地平正柔軟,一切人都行善事,環境極其殊勝。 依《大寶積經》所說,往生妙喜世界的因緣多種,但是佛陀說的根本因緣則是“應學不動如來往昔行菩薩行,發弘誓心願生其國”。很多人看到這往生見佛的條件,都知難而退,其實眾生是不可以少福德往生任何淨土的,我們只有恆守十善,修六度,持大悲平等心而行梵行,才能與淨土相應,否則終生念佛,而貪嗔癡不減的人,眼裡的淨土也成穢土,眾彺臨終時佛陀也無可奈何。 釋尊時代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就是從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轉生此土的。  

敦煌壁畫 阿閦佛
網上通行地說阿閦菩薩受“大日如來”教化成佛。 但是,這裡的大日如來明顯是“大目如來”的訛改。 早期後漢支婁迦讖譯的《佛說阿閦佛國經》中做“大目如​​來”,後來唐代菩提留志同本異譯的《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中做“廣目如來”。 所以五方佛之說是後人偽造的,而五佛部是存在的,分別是“佛部、蓮花部、金剛部、寶部、事業部”,為什麼呢? 因楞嚴咒的譯義中有說到,有興趣的同修可以探討羅馬拼音改寫的真言可知,這些部也只為度化眾生而巧妙設名的,而文字假名本無不存在。 又《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中提到作日如來、日如來、伏日如來、日光明如來、日光如來等,帶“毘盧遮那(義為光明遍照)”四字的如來名號也很多,卻沒被密宗尊為最高的“大日如來”,應注意諸佛名號中很多也只是一個“大”字的區別,諸位應知,這是種天大的玩笑,但密宗並不是全都是糟粕,不要全盤否認。

有人說真言的義不能譯,這裡要說明一點是,當時古印度就是用梵文的,佛弟子乃至一般人都知道真言的意思,眾生口裡心裡一念真言,佛陀就能遙知。 而後世大師怕眾生對咒語的意思產生疑問而沒信心,所以才不譯,正如文殊菩薩所言:佛境界無有文字語言,因文字而有言說,有言說則有爭議,有爭議則生煩惱。 而且猜詞意、斟酌用字是用漢語人的最大毛病。

其實具有無窮盡福德的佛菩薩說的真言才有大威力,如《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所說,太子(釋尊前身)因有福力,七寶隨其喜好而現,經過貧地,五穀因其福而豐登,斷足因其福而癒合。 只要太子一個念頭、一句話,就可實現任何善願。 望大家知修行的根本在於何處,也不要隨便說“一切聲皆是陀羅尼”的話。而且過去阿閦菩薩說過,願少善根者,聞我名號而歡喜,可處於我界女人胎中而生。 所以往生於妙喜世界並不比生於極樂世界難,諸佛平等故,但經中說不能以少福得聞此佛名號。  

阿閦如來滅除重罪陀羅尼:   
拏摩阿觸比呀達他嘎達呀拏摩:皈依阿觸(chu,第四聲)比呀:菩提心堅定不動如山,故為”不動“,還有無嗔恚之意 達他嘎達呀:如來   
達(帝呀)他嘎嘎尼嘎嘎尼路佳尼路佳尼朵盧雜尼朵盧雜尼嘎嘎尼:虛空路佳尼:慧光遍照朵路雜尼:破壞   
達拉薩尼達拉薩尼缽拉帝哈那缽拉帝哈那薩瓦嘎馬 達拉薩尼:怖畏缽拉帝哈那:障礙薩瓦:一切嘎馬;業   
缽藍、缽拉、缽美(司哇)哈 缽藍(缽拉):護持,即護惡不犯、持善不棄(司哇)哈:成就 “拉”應該用升調讀,最好是發彈舌音。
彈舌音:舌頭不要卷,輕微抬起來,觸及部分上牙齦,放鬆,借發音呼出來的氣流,吹彈舌頭表面。
“謎”在此處是形聲字,讀“mei”,所以注為“美”,它的意思是“我”. 這裡最後的“缽美”,其實是“缽藍(缽拉)、美”連讀而成的,有不同的版本在“美”前加念“覩(du)”,這“覩(du) ”是“於”的意思。 表達“護持、護持、護持於我,成就”的意思,事實上“覩”字可不讀,因只是句子格式變了,意思不變。  

陀羅尼參考原經: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名勝福往生淨土經)   乾隆大藏經大乘單譯經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無央數聲聞菩薩摩訶薩俱,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無量大眾,前後圍繞。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不可說功德莊嚴,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今此世界,無量有情,煩惱因緣,造諸惡業,當墮地獄、餓鬼、傍生,或天人中,受諸劇苦,唯願哀愍,方便拔濟。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汝能哀愍一切有情,作如是請,諦聽諦聽,吾今為汝略說拔濟眾苦方便。 善男子,有佛世尊,名為不動如來應正等覺,為欲利樂諸有情故,說陀羅尼令眾誦念,陀羅尼曰:羯羯尼羯羯尼魯折尼魯折尼咄盧磔尼咄盧磔尼怛邏薩尼怛羅薩尼般刺底喝那般刺底喝那薩縛羯莫般藍般邏般謎莎訶。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誠敬禮不動如來應正等覺,受持此咒,先所造作五無間業、四重十惡,毀諸聖賢、謗正法罪,皆悉除滅,臨命終時,彼不動佛與諸菩薩來現其前,讚歎慰喻,令其歡喜,復告之言:今來迎汝,應隨我往所從佛國。 彼命終已,決定往生不動如來清淨佛土。善男子,復有世尊,名滅惡趣王如來應正等覺,為欲利樂諸有情故,說陀羅尼令眾誦念,陀羅尼曰: 輸達泥輸達泥薩縛播波毗輸達泥戍睇毗戍睇薩縛羯莫毗戍睇莎訶。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至誠禮敬滅惡趣王如來應正等覺受持此咒。 萬四千劫常憶宿命。 所在生處,得丈夫身。 具足諸根,深信因果。 善諸技術,妙解諸論。 好行惠施,厭舍諸欲。 不造惡業,離諸危怖。 具正命慧,眾所愛重。 常近善友,恆聞正法。 求菩提心,曾無暫舍。 以諸功德,而自莊嚴。 具善律儀,怖諸惡業。 恆無匱乏,調柔樂靜。 於天人中,常受快樂。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終不退於十到彼岸。 常願利樂一切有情。 諸所修行,非專自利。 在所生處,常得見佛。 護持正法,預賢聖眾。時,薄伽梵說此經已,聲聞菩薩及諸天人阿素洛等。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四門塔阿閦佛石雕佛頭幾經流轉終歸原位
阿閦佛石雕佛像位於四門塔內東側。 四門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亭閣式單層石塔,因四面各有一拱門而得名。

該塔興建於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內圍繞著塔心柱在東、西、南、北四面各有一尊石雕造像。 四門塔、塔內造像與其附近的龍虎塔、千佛崖摩崖造像等組成了一組具有濃郁的隋唐時期佛教藝術風格的景觀。

阿閦佛從身首分離、流轉異域到復歸原貌,述說了兩岸交流的殊勝法緣。 “他有生命” 2002年春天,台灣法鼓山文教及禪修體系創辦人聖嚴法師,收到幾位海外弟子捐贈數年前在海外購得的一尊古石雕佛頭像用以充實。

在初步斷定這尊佛像頭可能來自山東神通寺四門塔遺失的一尊佛像後,2002年聖嚴法師又請來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四門塔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繼文進行鑑定。 他們分別從這尊佛頭的石質、雕刻技法、藝術效果、自然風化的程度,佛像的尺寸、被盜時所鋸的鋸痕等多方面作比對,發現它和四門塔現存的另三尊佛像具有同一時代的風格和類型特點,為山東濟南柳埠鎮神通寺隋代四門塔於1997年3月8日失竊文物——阿閦佛頭像。

神通寺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南部35公里的歷城柳埠鎮,始建於公元351年,時名朗公寺,是齊魯最早的佛教寺院,從東晉到隋唐,一直是山東地區的佛教中心地。 至公元584年時更名為神通寺。 幾經興廢的神通寺在風霜雨雪中已成歷史的陳跡,人們只能從不同時代、不同尺寸、雕刻精美的柱礎中,想像神通寺當年的精緻與輝煌。

神通寺周邊有很多文物古蹟,其中包括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單層石塔——四門塔,盛唐雕刻藝術精華龍虎塔,極具宗教、藝術價值的千佛崖,造型獨特的九頂塔等等都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四門塔位於神通寺遺址的東側,始建年代不詳。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重修時,工作人員在塔頂內部拆下一塊拱板石,在上面發現刻有“大業七年造”(公元611年),同時在塔心柱內發現一個舍利函。四門塔的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薩和弟子,目前只剩下主佛。

阿閦佛是四門塔塔心柱東面的佛像,西面是無量壽佛像,南面是寶生佛,北面是微妙聲佛,阿閦佛在梵語的字義是不動搖(Aksobhya),意為不動如來。



資料來源:來自網路上之搜尋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堡主 + 3 + 4 您親傳的貼圖非常棒,無私分享造福眾人,論 ...

總評分: 威望 + 3  SOGO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4-2-2 20:50:4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蛋包飯 於 2014-2-3 03:12 編輯

請問一下.台灣哪裡有不動如來佛寺..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4-2-5 13:44:44 |只看該作者
目前沒有"獨立"的阿閦佛的塔寺。

比較明顯應該就是法鼓山的大雄寶殿的佛陀像,即是 聖嚴法師依照 阿閦佛像而恭製的。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4-2-8 00:31:41 |只看該作者
kinloch_26 發表於 2014-2-5 13:44  
目前沒有"獨立"的阿閦佛的塔寺。

比較明顯應該就是法鼓山的大雄寶殿的佛陀像,即是 聖嚴法師依照 阿閦 ...

謝謝.26..大大..已找到ㄌ...謝謝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30 04:1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