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4-20
- 最後登錄
- 2025-3-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0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220
- 相冊
- 3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玄 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
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他是古典小說《西遊記》的唐僧。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緱氏縣,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陳寔(104年—187年)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修養。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號長捷法師。
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出生,少年家境清寒,跟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學習小乘和大乘佛經五年。
十一歲(613年),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
十三歲時(615年)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槃》,從嚴法師學《攝論》。
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飢荒,618年隋朝滅亡。玄奘跟長捷法師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離開成都,隨江東下參學, 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
繼往趙州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先後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槃》,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
627年,玄奘由長安出發,冒險前往天竺。
經過高昌國時,得鞠文泰禮重,沿著西域過帕米爾高原,在險惡困苦的條件下,以堅韌不拔的氣概,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終於到達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住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佛經,戒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蘭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643年,玄奘載譽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
646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
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貯藏自天竺攜回的經像。
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翻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和日本。
由玄奘大師口述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
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五日(664年2月5日)辭世,最初葬于白鹿原雲經寺。
669年,改葬于少陵原(又稱鳳棲原)興教寺。
轉貼自國家之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