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37|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教義與科儀印證的基本途徑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4-21 21:05:4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能綿延流傳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科儀的功勞。科儀的意義在於為活著的人服務,即使是超度亡靈的科儀,表面上看是為了超度,實際上還有勉勵、教育活人的作用,通過科儀傳遞教義思想,使後人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修道。正因為如此,所以崇道的皇帝十分重視科儀,歷代高道也重視科儀。寇謙子、陸修靜、王重陽對道教的改革是大刀闊斧的,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大破大立,修訂或完善道教戒規科儀,使道士個人禮儀體現教義,使科儀反映教義,在拯救中振興道教。

  科儀種類的日益減少和簡化,或許有人認為這是高級宗教的必然趨勢,但這對民族性很強的本土宗教來說或許是個不祥的信號。雖然短時間內看不出對道教的生存發展構成威脅,但勢必會影響到多數人“怎樣去信道教”這個大問題。如果科儀的簡化和淡化成為一種趨勢,那麼道教將淹沒在習俗中。從發展傳統文化的眼光來看,即使中國和世界全部接軌,而作為民族傳統文化是不可能接軌的。傳統文化與道教有密切的聯繫,道教文化的萎縮必將削弱民族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所以不能讓支撐道教文化的道教科儀萎縮,其理與國家保護和重點扶持京昆劇種一樣,是屬於民族的象徵之一。道教的傳播手段過去還借助于神仙道化劇、宣卷等民俗文藝樣式。現階段傳播道教的手段並不多,所以忽視了科儀就是忽視了道教的傳播。前些時候大家都在說,道士熱衷於敲敲打打,這是在批評道士只關心科儀活動而不重視文化建設和研究,這種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看作是不要敲敲打打,如果不做科儀而只有幾本經書或幾本研究經書的書,那麼道教只是文化的道教,只是歷史的道教,由此帶來的後果是道教神學功能消失而徒存認識作用了。

  要使道教科儀盡可能地印證較豐富的教義思想,這裏有許多事情要做。

  第一道教要以形像贏得社會地位。道教從久遠的歷史走來,各種陋習乃至糟粕侵害著它的機體,如果機體不健全,科儀再多再精彩也不能深入人心。實踐教義的主體是道教徒,然後才是廣大信教群眾。在一個多元信仰的國度裏,要想贏得更多的信徒,教徒首先要從威儀和品行上努力體現教義,讓道士的形象可敬可信,可學可隨。

  第二要端正思想、提高認識。不抓文化建設,道觀照樣可以生存,文化建設只是一種擺設,你宣傳得再好,不信者就是不信,信者你不喊他,他也會乖乖地來。這種認識很普遍,也根深蒂固。這就是道教不興旺的人為原因。所以幾十年高叫弘揚道教文化,就是弘而不揚。有事業性的道長應該打破這種認識上的堅冰。走近才能親近,親近才能走進,走進才能奮進。文化投資的作用不能小覷。就目前情況看,單靠道士整理、闡說教義,無論從文化根底、專業理論基礎、專業研究態度、文字表達能力諸方面都有較大的不足。廣納社會賢才,依靠學術界的同志,深入道教活動場所,真心實意為道教的未來獻計獻策獻智慧,在傳統的基礎上共同開展教義的專題研究,是必要的。

  第三具體做法上是否可以根據不同教派分類進行教義研究。道教分為正一派和全真派,太粗略了些,這是元朝統治階級的錯誤與責任。每一個教派都有發生發展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習慣和人文背景。就道教而言,不同時期的不同派別,其教義也是不盡相同的。將不同時期、不同教派的不同教義糅合在一起,這給科儀體現教義帶來不少困難。總領三山符籙不是兼併與替代,就上海道教而言先看一看教義中哪些內容來自天師道,哪些內容屬於靈寶派,哪些內容保持著上清派,哪些內容吸收了全真派。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取捨增損,使教義之間不發生抵觸。

  第四,在堅持道教基本信仰,確立教義系統條文以後,從教義出發確定與之相應的科儀,像編劇本一樣,一幕一幕地編寫科儀,使科儀單本化、多本化、系列化。

  歷史上道教科儀大致分為四大類,一是出於對天地日月星辰山川之神的尊重,仰其風調雨順的祭祀科儀;二是出於對亡靈的親情,期盼亡靈勉受地獄之苦,早登仙界的超亡科儀;三是出於對妖魔邪祟的厭惡或恐懼而施行的鎮厄驅邪的科儀。四是因為洗雪精神,督促自身修煉需要的淨心科儀。從現階段的實際出發可以偏重在後面三大類。

  自古以來經書神授,我們可以從神授的經書中根據教義的需要,吸收營養,或刪繁就簡,將具有神秘性、文學性、實用性的經文章句整合成新的科儀滿足信教群眾的精神需要。每一出科儀的經文重點要讓他人一目了然。一所道觀供奉的每一尊神像都應該有它的經與懺,這些經與懺都應該清楚地表述它的教義思想。在科儀上要有個性與共性的結合,要從壇場的佈置,道具的運用,韻腔抑揚頓挫、環境氣氛等方面配合宣傳所具有的教義思想,如強調清虛柔弱的科儀就不應該用五銅器、嗩呐;驅邪的科儀就不應該用細樂。迎神用細樂,召將殺伐可以用鑼鼓配以步罡掐訣。新編的科儀要盡力避免不分性質不分物件的隨意運用的舊習,徹底改變諸如清微法事拜玉皇懺、超度也用玉皇懺、信眾要紀念呂祖,道觀拿不出科儀,只好以誥為經敷衍應對,西王母是道教重要的女神,信眾要紀念西王母,道觀裏沒有相應的科儀的現象。有神有科儀就有信眾,有神有信眾而沒有科儀最終將失去信眾。如果幾部經懺、幾出法事能解決一切,那麼道觀裏也用不著供奉那麼多神靈了。這就是最基本的印證,可能還有更多的印證方法。說是容易的,實行卻不容易。

  一齣科儀可以反映幾層教義,幾齣科儀可以反映同一層面的教義,這在道教傳統科儀中可以得到印證。有教義而無科儀的,要挖掘或根據經典創制科儀,做到教義與科儀的互相印證;抽象得實在沒有辦法使之印證的,可以借助戲曲表演的形式,依靠情節說明教義。擴大道教的受眾面,使道教眾多教義不再成為裝飾。

  做好繼承者,爭做開拓者,順應自然與科學,這是道教自身建設的需要。宋明時期的道教因為“上層道教人士只知幹祿求榮,養尊處優,因顯貴而日趨腐朽,缺乏創新精神,缺乏研究道術的動力和壓力,由術的綜合而導致道的創新解釋無人去做,教理教義方面無所作為,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對道教進行革新和發展,促使道教整體上開始衰落。”(《宋明道教思想研究》148頁 宗教文化出版社)我們要牢記這一歷史教訓。在闡演科儀中展現自己的修行和德行,從而更好地發揮道教的教化作用。堅決克服“略遇見一科不加精尋,率意施用,遂致矯錯,亡首失尾,永不悟非,” (道藏6冊563頁)的歷史缺點,既謹依舊典,又適應當今需要,緊扣教義去創制21世紀的科儀。

  法國著名道教學者施舟人《道教的現代化》(載香港《弘道》12期)說“我們認為,如果把道教的思想與西方的宗教思想做比較,道教是最自由、最自然和最靈活而健康的思想體系。這正是因為它沒有固定的教義(DOGMA)。因為沒有固定的教義,所以沒有偏見,也沒有思想統一和遵從正統教義的要求。”應該怎樣正確理解施先生的這一論斷呢?肯定乎?讚美乎?譏諷乎?沒有教義的宗教只能是作為一種漫長的追求,教義沒有了,宗教也就沒有了,這時候每一個人都返樸歸真了。為了修道的需要,現階段的道教應該是有固定教義與科儀的。我想也許是因為教義和科儀失去了有機的必要的印證,教義成了空洞的說教,科儀失去了靈魂,於是才有了道教沒有固定教義的判斷。

  在對道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詮釋之際,不應該忽略科儀建設,而應該從科儀與教義的印證上梳理與新編科儀,擺脫雜而多端,多而無序的歷史陰影,從適應當代社會的高度去開拓更多的弘道新途徑。 
  
文出:道教學術資訊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0Rank: 10Rank: 10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1-8-24 11:07:39 |只看該作者
感謝阪大的提供與分享  

感謝唷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5 00:1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