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5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67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每一種成熟的宗教都有其教義思想。教義思想表明信仰這一宗教的人對於神和人,對於宇宙和社會的基本認識;並且由此規定其對教徒的規戒,衍生出它的儀禮以及其他宗教行為,等等。
道教,作為一個存在於中國社會一千八百多年的宗教,當然有自己的教義思想。道教的教義思想,就是以“道”作為信仰的核心,並且通過“道”來解釋神和人的關係,說明宇宙和社會的形成、演化的過程;並且圍繞著對“道”的信仰而產生了道教自身的科儀和修煉方法,以及規定了對道教徒的規戒等。
愛彌爾·塗爾幹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指出“宗教是一種與既與眾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聖事物有關的信仰與儀軌所組成的統一體系,這些信仰與儀軌將所有信奉它們的人結合在一個被稱為‘教會’的道德共同體之內”愛彌爾·塗爾幹在其對宗教的定義中,說明瞭人在宗教構成要素中的重要地位。人的問題是所有宗教的核心內容。宗教的最終目的和意義並不在於樹立鬼神觀念和神仙世界,而在於為其信仰者提供對人類命運和個人人生問題的說明,促使其形成一定的宗教人生觀,自覺自願地按照宗教主張的原則生活。根據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信仰、儀軌還是教會都是以人為基礎的,因為,信仰是人的信仰;儀軌也離不開人的操作和遵行,“教會”缺少了人,至多也就是毫無生氣的經典和建築。人在宗教中所占的地位應該是主要的。這裏的“人”包括教會中的教職人員以及信徒。
同樣,對於道教來說,人的作用當然也是重要的。道教中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道教教職人員,另一類則是普通的道教信徒。道教教職人員無疑是這個群體的核心,在這個群體中起主導的作用,而信徒則是這個群體中的普通個體,他們在教職人員的引領下,追逐得道成仙的理想。但是,無論是作為核心的道教教職人員,還是作為普通個體的道教信徒,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有對“道”的信仰,其自身是處於一定社會歷史階段中的人。在道教教團中,無論是對社會或者對宇宙的看法,還是舉行的科儀,修煉的方法,或者是對人的規戒,都是以人們的認識為出發點的,也就是說人們的科學文化水準,人們的認識世界的程度,人們在社會中所碰到的問題,是促使宗教教義思想發展的根本的動力。信仰道教的人,是道教信仰群體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道教教義思想要得到人們的信奉,要得到傳承,就必須隨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水準的提高而不斷改進。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基於以下的四點認識:
首先,對於不同時代的道教教職人員來說,對道的理解的深度,由於人類文明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就有一定的區別,這個區別,一方面是道教社會的發展對教職人員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作為社會群體核心的教職人員吸引信徒的需要。
今天,道教徒結合了當代社會先進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心理學的成果,對於各種社會現象的解釋會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張繼禹道長在其《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一書中,認為在人類社會中,各種環境問題、社會問題的產生,主要原因是“人類因科學技術的強大和自我意識的膨脹,忽略了大自然本身固有的規律,背離了老子所說的大道,對自然無止境了掠奪,到頭來只為自己挖掘了一座座難以跨越的陷阱。現代人類只有改變觀念,採取新的發展模式,才能真正地避免走向毀滅,重造輝煌的未來。”。在《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一書中,不僅僅提出了道教徒對當代社會環境保護問題的主張,對於天人合一的環境觀、身心並重的健康觀、濟世利物的宗教生活等內容都提出了當代道教教職人員的新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在當代社會各類學科高度發展的支援下,道教徒只要掌握了當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完全有可能對基本的道教教義其深刻的內涵進行挖掘,進行更為準確、更為系統、更為現代化的闡釋。同時,這種在科學發展基礎上的對“道”的內涵的更深層次的認識,必然會推動道教教義思想的發展。
第二,對於不同時代的道教信徒來說,由於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對自身、社會以及世界的認識能力會不斷提高,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不斷發展、不斷複雜化,道教信徒需要用道教教義去處理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各種關係,也對道教教義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當代社會中,由於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巨大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的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同時,各種新事物、新觀念、新思維方式的出現,也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也要面對更多的社會問題、家庭問題。道教信徒作為這樣一個社會中的一分子,當然同樣也要面對這樣的問題。在碰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信徒就需要在自己的所信仰的教義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道教不能對這些新問題提出自己的解釋,道教恐怕要失去一批信徒。譬如,道教信徒在工作中就要處理自己與為其工作的企業主之間的關係,自己與其他同事之間的關係,自己與其他商業競爭對手之間的關係;在生活中會面對家庭關係、鄰裏關係、買賣關係;在社會交往中,道教的信徒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科技的發展,必然會出現一些新事物,例如,資訊社會的網路技術、人類征服太空的航太技術、克隆技術等探索生命的技術,乃至於如邪惡的事物,如:邪教、恐怖主義、核戰爭、毒品等的出現,都使道教的信徒必須面對這些新事物,並且按照自己的信仰給予解釋,得到正確的答案,直至如何處理自身與這些事物的關係。如果,道教依舊以祖天師創教時期的教義思想去面對今天這個豐富多彩、利弊參差的社會,恐怕就會有招架不住的感覺。因此,作為道教道教教職人員來說,挖掘、發展道教的教義思想,用一些能夠緊跟時代精神的教義思想來幫助信徒正確的處理在工作、生活、交際中碰到的各種關係,引導信徒趨利避害,才能真正體現道教“濟世度人”的教化之本。
第三,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帶動了人的思維能力、認識能力的提高,道教必須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以提高道教與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的對話能力以及道教為信徒服務的能力。
在西方世界工業革命後的二百多年中,世界科技、政治、文化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科技和文化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世界上科學家層出不窮與道教人才凋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世界科技文化兩百年的迅猛發展與道教教義建設兩百年的基本停滯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上羅列的這些對比,並不是說道教要走科技的道路。但是,道教作為一個宗教,畢竟是需要有人信仰才有活力。隨著社會科技文化的發展,人們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不斷提高,一個與社會實際、人類思維水準、科學發展相比嚴重滯後的信仰,怎麼可能在當今社會讓人們信仰它?一個與當代社會格格不入的道教教義思想怎麼才能和當代的信徒展開對話?一個無法讓人信仰,無法與人展開對話的宗教有怎麼可能為人們提供對人類命運和個人人生問題的說明?雖然馬克思·繆勒曾經說“宗教是一種奮鬥,想像那些不可想像的東西,去說那些不可言說的東西,追逐的是無限”。但是,宗教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社會中,需要面對的人,也是處在現實的社會中。因此,道教要與社會發展保持同步,要與信徒進行對話,爭取信徒以發展自己的教團,就必須借鑒當代社會先進的文化成果發展自己的教義思想,使道教教義思想合乎當代人的思維,與當代社會的文化處與同一水準線上。才能與當代人展開對話以及真正實踐為信徒服務的能力。
第四,在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今天,人們的思想呈現多元化的時代,道教應該融合其他文化,發展教義思想,與社會發展保持一致,並凸現自己的個性,以吸引更多的信徒。
當代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各個民族相互融合,各種文明相互撞擊,地區與地區,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交流,使文化的發展呈現多樣性的趨勢。遠古時代那種在單一文化薰陶下成長的人,在現今已經基本不存在了,道教要成為一個能為社會中大多數人接受的宗教,就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順應大多數人頭腦的文化結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對教義的充實早已開始了,道教教團曾經借鑒了儒家以及佛教文化中的一些內容來充實自己的教義思想,以增強教團與社會的對話能力。而教職人員自身,也是研習各家之說,以提高自身與他人交流的能力。譬如,被人稱為“列仙之儒”的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傳言他遇道言道,遇儒言儒,因知識廣博,成為一代高道,甚至受到明王室的重視。當代的中國社會文化,較之歷史上三教鼎立的局面更為豐富多彩,各種新興文化夾雜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為中華傳統文化所包容,同時也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影響,或多或少的會影響當代中國人的思想、思維方式。而對於道教來說,要與現代人溝通,要吸引更多的現代人信的“道”,就必須順應這一變化,積極主動的吸收其他文化發展的新成果,適時的對自己的教義進行一些變化,畢竟在當代社會中,道教所面對的信徒的思想、思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可以設想,如果道教要在白皮膚、藍眼睛的外國人中廣泛傳播,恐怕教義的改革程度還要大。
但是,吸收他人的文化成果,並不是要否認道教的教義思想,相反,要吸引更多的信徒,在相容並蓄的同時也應該突出自己的個性,即:對“道”的信仰,對清靜無為實踐,因為這畢竟是道教的立宗之本。
在當代的中國社會,開放已經成為發展的一大趨勢,改革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中國加入WTO以後,改革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發展的空間也會進一步拓展。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道教所面對的信徒的思維、道教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會發生更大的變化,道教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有勇氣面對這種變化,並且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發展自我。愛彌爾·塗爾幹曾經說過“神也需要人。倘若沒有供奉和祭祀,神也會死去”,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道教需要信徒,沒有信徒的供奉,沒有信徒參加宗教儀式,道教就沒有辦法維持。在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的思維水準不斷提高的今天,道教惟有勇敢的應對社會文化和人們思維的發展,適時的結合人類所創造的新的文化成果發展自己的教義,才能將其獨特的價值奉獻給世人。
註釋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54頁 愛彌爾·吐爾幹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第8頁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4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