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5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67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西方大戲劇家莎翁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人是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華”。無獨有偶,東方的古老宗教道教也認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夫人是有生最靈者也”,“一切萬物,人最為貴”。人作為萬物之靈,靈就靈在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標、理想和希冀。換句話說,人作宇宙的精華與其他物種相區別的一個根本特徵就在於人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觀念。然而人生就象一支萬花筒,在繽紛絢麗的華表後面,常常隱藏著無窮無盡的人生歎息。正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喟歎道:“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裏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自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這是曹雪芹嘔心瀝血、十年始成的《紅樓夢》對人生的解讀,它曾引起無數品嘗過人生艱辛和失意苦酒的芸芸眾生共鳴。
人生變幻莫測,在充滿競爭、挑戰和機遇的現代社會更是如此。是象命運低頭屈服,甘當命運的注腳,還是象貝多芬一樣在生命的交響樂中能挺起腰杆,直面人生,扼住命運的咽喉,把握人生的每一次機遇,成為駕馭自己生命航程的舵手,去努力踐行自己的人生理想,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在這裏,古老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義思想不啻為一劑催人奮進的催化劑。道門中人以“天道自然,人道自己”的“道理”來衡量、透視宇宙自然、人生社會,響亮地提出“我命在我,不屬天地”,生命操之在我。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義思想蘊含著道門中人強烈的生命自主精神,認為通過一定的煉養途徑和手段,就可以改善生命系統的品質,甚至可以扭轉生命系統的時間之矢,返本歸元,超越有限而達到生命的永恆。這是一種高揚理性主義生命自主精神的積極人生觀,它不僅對探尋人生的真諦和底蘊,維護人類生命尊嚴和精神自由,健全人格,確立人生的價值和理想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推動科技進步乃至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也有不容忽視的潛在科學意義。本文擬從現代生命科學發展尤其是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實施及完成這一新視角對“我命在我不在天”命題進行現代詮釋,以求通過話語系統的轉換,從現代意義上理解和感受古老道教博大精深的教義思想,挖掘“我命在我不在天” 思想所內蘊的有當代價值意義的精華。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有其自身的教理與教義體系。道教經典《雲笈七簽》卷三《道教本始部》雲:“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言則宣教則告,因言而悟教明理。”關於道教教理與教義的關係,近代著名道教學者陳攖甯曾指出:“凡是一種宗教,必有一種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用語言文字來說明這個理由,使人們能夠瞭解而容易入門者,這就是宗教家所謂‘教理’;某一宗教根據本教中經典著作,扼要的並概括的提出幾個字或幾句話作為信徒們平日思想和行動的準則,而且對全部‘教理’都可以契合,不顯然發生抵觸者,這就是宗教家所謂‘教義’”。陳攖甯先生這段話對於我們把握道教教理與教義的內在聯繫和區別,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般而言,宗教的基本教理是宗教神學理論體系的硬核,是這一宗教存在並與其他宗教相區別的標誌,故相對穩定並保持不變;而宗教教義則不然,它作為宗教神學理論的輔助命題和“外殼”,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其具體的教義思想必然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與時俱進”,宗教人士往往根據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教義思想作出符合時代潮流的新闡釋。這種教義的新闡釋和新建構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宗教適應社會、富有生命力的體現。就道教的歷史發展來分析,以“道”為核心、通道證道的教理一脈相承、亙古不變。但就道教的具體教義思想如道德、清淨、自然、無為、不爭、性命雙修等等,歷代道書的詮釋不盡相同,許多高道往往根據宗教踐行的需要作出新的發揮,從而推動了道教理論的發展。“我命在我不在天”典出晉代道教理論家葛洪《抱樸子內篇》卷十六《黃白》:“龜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提倡金丹大道的葛洪在這裏之所以引龜甲文,是為了說明和論證還丹大藥神力無比。這一思想鼓舞了歷代道門中人勤修金丹之術,神形兼養,性命雙修,試圖奪天地造化,實現對生命的自我控制與超越,達到壽與天地相畢的理想境界。
當代已有學者指出:“‘我命在我’是中國文化的寶貴的傳統思想。”這一觀點筆者極為贊同。具體說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義思想從現代社會文明的視角來看,主要有三個基本價值理念值得特別推崇,即貴人重生、“生為第一”的樂觀主義人生態度和精神風骨;“性命由己,操之在我”的命運自主和生命超越思想;延生有術的生命實踐操作思想。這三個基本理念是道教在繼承中國傳統壽老思想、“天人合一”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修行實踐需要而加以發揚光大的,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生長壯老死是人類個體生命演化的自然規律。健康與長壽,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普遍的願望。《尚書·洪範》就將長壽列為人生追求的“五福”之首,即所謂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五福壽為最”,這是中華民族摯愛人生的現實主義人生價值觀的生動寫照。道教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以長生不死、羽化登仙作為其宗教信仰的核心,這種神仙信仰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壽老的民族心理意識。道教承襲了古代先民的長生理念和神仙思想,在生死問題上形成了重生惡死、珍視現實人生生命價值的積極樂觀主義人生觀。道教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貴人重生的宗教。早期五斗米道經典《老子想爾注》就將老子《道德經》“道大,天大,地大,王大”解釋為“道大,天大,地大,生大”,以“生”來取代九鼎之尊的“王’’,指出“域中有四大,而生處一”。明確提出“生,道之別體”的鮮明主張,將“生”上升到“道”的本體高度,表現出五斗米道強烈的生命意識。
而早期道教的另一個主要經典《太平經》則響亮地喊出“生為第一”口號,所謂“是曹之事要當重生,生為第一”。貴人重生思想在道書中比比皆是。葛洪在《抱樸子·內篇》卷十四《勤求》中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礻必 而重者,莫過於生長之方也。”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序》中也雲:“夫稟氣含靈唯人為貴,人所貴者,蓋貴為生。”在道門看來,生命是極其可貴的,對現世美滿幸福生活的追求要以生命存在為前提,而死亡則意味著生命的結束、美好生活的終結,這是一件極為可悲可歎之事。故道門認定:“生可惜也,死可畏也。”所以,道教向來以“仙道貴生”來標榜自己。
道教認為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極美好的事情,道書常以“死王樂為生鼠之喻”來表達這種對生命的熱愛和眷念之情,死去的帝王連一隻活著的老鼠都不如!淋漓盡致的凸現了道教貴生、惜生、以生為樂的樂觀主義生觀。
重生惡死思想是道徒奉行的一條基本理念,對道教徒日常修行有著深刻的影響。如道徒在書符寫經過程中有一條禁忌:“死字不居行首,生字不在行下” 。意思是在寫經書符時,遇“生”字不得寫在一行最下端,遇“死”字不得寫在行的最上端,這就是道門常說的不能“懸生露死”。這一禁忌典型地烘托出道教重生惡死珍愛人生的樂生觀。這一樂觀主義人生觀引導歷代無數道門中人以出世的態度積極“入世”,濟世佐國佑民,努力鑄造人間的“仙境”。
道教高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大旗,對戰勝死亡、延長生命充滿了信心。道教在天人關係上,一方面承襲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強調為天人一體、天人同構,“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故認為從修出治國到修煉成仙,都必須順應自然,法效天地;然而,道門在強調順應自然的同時,並不只是一味消極順應、服從自然,《陰符經》主張“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即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探尋自然天地之玄機,為我所用。《陰符經》雲:“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這與荀卿“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西升經》雲:“我命在我,不屬天地。”張伯端在《悟真篇》也雲:“一粒金丹吞入口,始知我命不由天”。道書《真氣還元銘》曾對這一宣言作了如下闡釋:“言人性命生死,由人自己。人若能知自然之道,運動元和之氣,外吞二景,內服五芽,動制百靈,靜安五臟,則寒溫饑渴不能侵,五兵白刃不能近。死生在手,變化由心,地不能埋,天不能煞。此之為我命在我也,不在於天。”這就是說人之性命、壽夭長短操之在我,人通過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探求自然之道,通達天地萬物造化之理,盜取天地之機,採取煉養元氣等各種內修手段,不僅能防止自身機體衰老,竟其天年,甚至還可以扭轉生命流動的時間之矢,“重鑄陰陽,再造乾坤”,逆修成仙,達到“深根柢,生長久視”。
道教認為性命由己、生命操之在我的一個主要理念就是人可以通過自身主觀努力,能不斷提高個體生命的質量,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生命自主觀,有著重要的潛科學意義。道教所追求的蓬萊仙境固然難以實現,但道門中人孜孜以求,不畏艱辛苦煉各種外金丹和內金丹的宗教實踐活動,在客觀上卻有助於加深人類對包括人體生命現象在內的自然界物質結構、運動及其變化規律的認識,從而推動包括醫學養生學在內的科學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具有濃厚的潛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人類基因組計畫”與“曼哈頓”原子計畫、“阿波羅”登月計畫被譽為現代科學的三大計畫。基因(gene)是具有特定的核苷酸順序的DNA片斷,是儲存遺傳資訊的功能單位元。人類的遺傳物質基礎是DNA,它由A.T.G.C.四種去氧核糖核苷酸組成,它的總和就是人類基因組。人體估計有6-10萬個基因,由大約30億堿基對組成,分佈在細胞核的23個染色體中。DNA中所載的遺傳資訊決定了生命現象的質量和特徵。198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杜伯克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短文,率先提出了人類基因組計畫。該計畫是採用大撤網的方法,將人的所有基因一網打盡,通過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例,解讀人類所有遺傳密碼,揭開生命天書的奧秘。
1988年,人類基因組計畫正式獲得2790萬美元的美國國會撥款,並於1990年10月1日正式啟動,原定15年完成,預計投入30億美元。後有德、日、英、法、中等6個國家的科學家先後正式加盟,有16個實驗室及1100名生命科學家、電腦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與,該計畫完成的時間已大大提前。
2000年6月26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和中國等6國科學在互聯網上約定,同時向世界宣佈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構建完成。我國的生命科學工作者,在1999年承擔了人類基因組1%區域的測序任務(即3號染色體短臂從D3S3610至端粒的30Mb區域上3000萬個堿基對的測序任務),並按期完成了任務。人類基因組草圖的繪就標誌著人類向掌握生命奧密的目標邁進了重大一步。
人類基因組計畫為推動醫學進步帶來了空前機遇,其對人類生命質量的影響和意義怎麼估計都不過分。一般而言,某一致病基因被發現後,數月內即可用於診斷和治療。所謂基因治療是指通過基因工程的手段,達到醫學治療和預防的目的。基因治療有望發展成醫學的重要分支和實現產業化。據科學家預計畫,到2020年,基因治療可以在臨床上使用,到2040年,可以在臨床上作為常規治療。
據報導,科學家已發現長壽基因和死亡基因,這就意味著通過基因治療和器官移植,影響人類生命健康的幾大頑症如愛滋病、癌症、心腦血管疾病都可以攻克。在不久的將來,每個人的基因組圖譜可能會被錄製在一張光碟上,醫生通過這張光碟,就會瞭解你的遺傳背景,例如某些位置上可能有突變,對某些疾病易感染,據此可以提前注意相關食物的攝取,注意工作生活環境的選擇,等等。通過這些現代化的手段,人之壽命將得到大大延長。
抗拒死亡、延長生命是人類普遍的一個理想。人,有生必有死,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但人類的壽命極限即天年卻是可以通過種種努力、途徑加以延伸的。據現代生命科學的最新研究,人類的壽命有極限的說法,並無科學根據。美國科學家發現,每過10年,人類的平均壽命便會增加一歲多,而這個長壽趨勢並沒有放慢的跡象。到現在為止,科學家還沒看見人類壽命增長的生理極限。若這個趨勢持續,許多在2000年出生的嬰兒很可能會活到130歲。而隨著醫學不斷發展,壽命增加的速度可能比想像中更快。
這份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的研究報告,是世界首個關係人類過去140年壽命增長趨勢的研究,並以目前全世界最齊全的瑞典人口資料為研究基礎。從70年代開始,醫療科技急速發展,瑞典人壽命增加速度更進一步加快,目前最老一批人的壽命已達108歲。在這30年中,人類壽命每10年間便增加13個月。而中國的人均增壽則高於世界平均值。以2000年進行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計算,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1.40歲。與1990年普查資料相比,提高了2.85歲。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比世界平均水準高5歲,比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高7歲。
這就表明,隨著人類科學的進步、生活水準和環境的改善,尤其是醫療保健手段的完善,人類的平均壽命是逐漸增加的。可以肯定,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養生保健知識的普及,特別是基因工程技術的突破、克隆技術的合理應用,人類個體生命的天年絕不會以通常所說的120歲為極限。只要遵循和掌握一定的養生技法,做到起居有常、精氣不耗、飲食有節等等,在現代醫學科學的不斷推動下,人類要達到道書《三元延壽參贊書》所提出的“人之壽,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一百八十歲”這一壽數也並非不可能。國外有的專家預測人的天年將遠遠超過120歲,有望達到《莊子·在宥第十一》中廣成子“修身千二百歲,吾形未常衰”的“地仙”壽數即一千二百歲。
因此,我們可以樂觀地估計,人類通過科技進步,最終將實現道教先賢所追求的“長生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說,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自主思想蘊涵著極為深刻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它能激勵人們去不斷探索、創造和戰勝疾病、抵禦衰老的種種延年益壽的方法與措施,為科學的發展開闢道路。
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哲學觀並非只是停留在貴生、樂生的抽象玄理層次,而是在充分肯定生命價值的基礎上,強調延生有術,合修眾術以共成長生。它激勵道徒博採眾長,積極不解地探索各種延生、護生方法,具有極強的實踐操作性。這對於當代全民健身運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對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教義中蘊藏的潛科學思想和價值給予正確認識與新的詮釋,這有助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道門中人在現代社會中自覺奉行道祖“道人甯施人,勿為人所施!”的教戒,樹立自強不息、樂觀向上、護生衛生、濟世利人的道教風骨,促進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註釋
《無上秘要》卷5,《道藏》第25冊,第14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
《無上秘要》卷5,《道藏》第25冊,第14頁。
《雲笈七簽》卷 三,《道藏》第22冊,第12頁。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華文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80頁。
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87頁。
陳耀庭、李子微、劉仲宇:《道家養生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頁。
《尚書·洪范》以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為五福,以凶短折、疾、憂、貧、惡、弱為六極,五福之首為長壽,六極多半是疾病。
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613頁。
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26頁。
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59頁。
《正一修真略儀》,《道藏》第32冊,第181頁。
《陰符經》,《道藏》第1冊,第821頁。
《真氣還元銘》,《道藏》第4冊,第880頁。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