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4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3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康熙22年(西元1683年),清廷撥調水師把總一員及士兵百名駐紮打狗旗后。至康熙33年改派水師千總、把總各一員,步戰守兵70名及戰船兩艘,以守衛打狗等地。
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於旗后築砲台一座以為防備。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日軍入侵恆春直攻牡丹石門,造成牡丹社事件,清廷派沈葆禎來台加強海防,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督造旗后、港口(雄鎮北門)等二處砲台,以共扼打狗港。與。旗后砲台興建於1875(光緒元年),1876年完工。旗后砲台位於旗後山頂,南北狹長和山勢走向一致,和雄鎮北門互為犄角,扼高雄港之進出,形勢相當險要,軍事上有其重要性。當初營造砲台的工匠,似乎想展現十八般武藝,在壁面、階梯上,運用了各種磚砌樣式,甚至每層階梯花式都不一樣,可說是磚砌藝術的櫥窗。本砲台聘英籍工程師設計,其雖屬西式砲台,但旗后砲台之正門入口卻十足中國式,尤其是八字門及兩邊門牆上,以磚砌成樣式不同的「囍」字,更為其一大特色。
至清光緒20年(西元1894年)10月15日日軍攻打打狗港,因黑旗軍統領劉成良事先逃往台南,日艦「吉野號」於砲戰中擊毀砲台門楣之「威震天南」前兩字,日軍兵不血刃佔領旗后等多處砲台,進佔打狗。日據時期,旗后砲台之大砲被拆走、溶毀。
台灣光復後,砲台乏人管理,直至民國78年高雄市政府重新修復,旗后砲台為珍貴之二級古蹟,並於民國82年完工,84年修復後至今已十餘年,文化局藉由文化館計畫期望導入文化展示暨表演活動,並進行環境美化整備,旗后砲台活化後,將可媒合旗津相關文化資源,如旗津環島觀光自行車系統、踩風大道、高雄港眺望,成為最具歷史氛圍的文化觀光景點,提供文化休閒好去處,彰顯古蹟活化文化館效益。
文出:高雄市旗津區公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