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5-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97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687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1、衛塞日:即月圓日,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均在陽曆五月的月圓日。
2、佛教旗:是根據佛陀成道時聖體放出六種色光製成的。即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及以上五色混合色。
3、佛陀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成道於公元前五八八年,涅槃於公元前五四三年。
4、菩提樹:因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成道,稱為覺樹。樹葉心臟形,葉端尖長。
5、沙羅樹:佛陀在拘屍那拉城的沙羅雙樹間涅槃。這種樹的葉子是叢生的,葉長圓形,開花時期,花蕊繽紛而下,鋪滿地上。
6、聖客沙:是佛陀向其母宣講佛法,由兜率天下降之地。未來佛彌勒菩薩,將在此地誕生。
7、王捨城周圍有五座山,高約千餘尺,總名為靈鷲山(RAJAGAHA)。王捨城因依山得名,巴利文叫做RAJAGAHA。耆窟山是靈鷲山的異名,巴利文叫做GIJJHAKUTA。
8、佛陀講經最早的道場是古印度王捨城的竹林精舍。規模最宏大的道場,是捨衛城的?園精舍。
9、印度最古的佛教大學,叫做"那爛陀",是唐玄奘法師留學的地方。
10、唐朝有三藏法師,名叫玄奘,曾冒艱險,前往印度取經。
11、東晉有法顯法師,往印度取經,曾經過錫蘭及南洋各地。
12、印度有兩個法師最早到中國來的:是攝摩騰和竺法蘭。
13、佛陀在世時,印度忠誠擁護佛法的國王是頻婆娑羅王和波斯匿王。
14、佛陀滅度後,著名擁護佛法的印度國王有三位:即阿育王(亦譯阿輸迦王),迦膩色迦王,渴利沙王(即戒日王,他曾請玄奘法師宣講大乘佛法,非常尊敬法師)。
15、阿育王之子瑪興達(MAHINDA)於公元前二五二年,同其妹僧迦美達,到錫蘭島米興達禮的地方,遇見帝沙王(KING TISSA)於狩獵之時,向王宣講佛法,帝沙王非常歡喜,請瑪興達返京城說法。不久,錫蘭王國人民大部份改信佛教。而瑪興達之妹,將印度之菩提樹移植錫蘭,此菩提樹至今仍存在,為佛教的勝跡。
16、佛教的傳佈分南北二支,北傳佛教稱為大乘教,南傳佛教稱為小乘教,或稱原始佛教。
17、大乘佛教的區域是中國,西藏,蒙古,朝鮮,日本等地。
18、小乘佛教的區域是錫蘭,緬甸,泰國,柬埔寨及高棉等地。
19、佛經結集有四次:
(一)第一次結集在王捨城靈鷲山的七葉巖(佛滅度後的九十天,由摩訶迦葉為首席,主持編輯大會,參加結集者有五百阿羅漢)。
(二)第二次結集在毗捨離城,佛滅度約百年,以耶捨長老為上首,重新扶持禁戒。
(三)第三次結集,由阿育王(ASOKA)召集,在波吒利弗多羅城(PATALLPU -TRA即現在印度八那地方)舉行結集大會。時在公元前二五零年,由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A)為上座。這次的結集,經藏、律藏、論藏,均已完備。
(四)第四次結集,是由迦膩色迦王所召集,在迦濕彌羅(現在印度的克什米爾地方)。時約在公元七十年,由婆須密(VASUMITAN)尊者為上座,這次的結集造毗婆沙論二百卷。集有部之大成。
20、佛教以黃色象徵智慧與中道,故許多比丘,多穿黃色僧衣。
21、佛教以蓮花代表清淨,因蓮花生於污泥而不受染。
22、達賴喇嘛,達賴者,蒙古語,大海之意,謂智慧如大海。喇嘛者,西藏語,勝者之義。達賴喇嘛為西藏喇嘛教之教主,屬黃衣派。還有班禪喇嘛,位在達賴喇嘛之次,統治後藏全體。
23、慧能,是中國唐代禪宗的六祖,主張頓悟禪,與北方主張漸悟的神秀大師,有南頓北漸之稱。
24、天台宗將佛陀的一代教法,分為五時說法:(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
25、中國佛教十宗:成實宗,俱捨宗,性宗,相宗,天台宗,賢首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
26、何謂藏經?藏經就是佛教三藏典籍集成之總稱,或稱"大藏經"。
27、研究佛教何故須閱讀經藏?因經藏是佛教根本典籍,佛說一切根本法義,皆攝於經藏中。
28、何謂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1長行,2重頌,3孤起,4譬喻,5因緣,6無問自說,7本生,8本事,9未曾有,10十方廣,11論議,12記別或授記。
29、把十二部經,用七言四句偈說出?偈說: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如因緣與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及記別。
30、中國譯佛經開始於東漢明帝時,特請攝摩騰和竺法蘭來中國擔任此工作,共譯五部經,四部失傳,今所存的僅四十二章經。失傳四部,即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
來源:佛佗教育基金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