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5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67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在致知論方面,道教持一種具有經驗論特點的認識論觀念。《太平經》十分重視“學”在從致知成仙一整個認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致知論上,《太平經》認為,人的知識和情性皆因學而來:“夫天生人,幸得有賢知,可以學問而長生。”#1那麼究竟“人安得生為君子哉?皆由學之耳。學之以道,其人道;學之以德,其人得;學之以善,其人善;。。。學之以惡,其人惡;學之以文,其人文;學之以偽,其人偽;學之以巧,其人巧。”#2主張一個應當把“知”與“力行”相合:“得書讀之,常苦其不熟,熟者自悉知之,不善思其至意,不精讀之,雖得吾書,亦無益也;得而不力行,與不得何異也;見食不食,與無五穀何異;見漿不飲,渴猶不可救”#3,指出“夫愚不學,安能賢乎?夫貧而不耕,安能收耶?學輒日賢,耕則有收。”#4故在其論人善學修道不止及所得時說:“乃使善師學人也,下愚賤之人成善人;善善而不止,更賢;聖而不止,得深知真道;賢而不止,乃得次聖;守道而不止,乃得仙不死;仙而不止,乃得成真;真而不止,乃得成神;神而不止,乃得與天比其德;天比不止,乃得與元氣比其德。元氣乃包裏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氣而生。”#5這是一種進取型認識論思維方法,其中包含的合理思想成份不言自明。
《太平經》有一種接近於近代科學觀念的認識論,它提出把認識結果的正確與否,放諸實際過程中加以驗證:“凡天下事何者是也?何者非也?試而即應,事有成功,其有結疾者解除,悉是也。試其事而不應,行之無成功,其有結疾者不解除,悉非;非一人也。。。言雖少,斯可解億萬事,。。。夫欲效是非,悉皆案此為法,可勿懷孤疑”。對於一個人的認識同樣如此:“夫凡事信與不信,何須必當考問之也?古者聖賢,但觀人所行證驗也,知之矣,明於日月”#6。在進一步的論述中,《太平經》運用一個灸剌治病者的實例來表明其經驗論的認識論:“直置一病人前,。。。令眾賢圍而議其病,或有長於上,或有長於下,三百六十脈,各有可睹,取其行事,常所長而治決以記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非也”#7。這種以實際過程檢驗認識結果的方法論,與一般宗教認識論的神秘化傾向,是大相徑庭的,足見這裡的致知論確實具有某種實證色彩的思想成份。
#1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第284頁。
#2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第433頁。
#3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第208頁。
#4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第165頁。
#5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第78頁。
#6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第71頁。
#7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第180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