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4-1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195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7783
- 相冊
- 2
- 日誌
- 11
狀態︰
離線
|
下市話融客家方言而衍生發展,獨具梅州古城區域文化特色雙聲疊韻下市話奧妙含蓄意韻藏
“殼格嘀咕美改擠姑溪小”......這一連串基於客家方言說出的話語是什麼意思?經過梅江區下市話代表性傳承人楊偉煊的一番解釋,記者才明白,原來這是下市話,講的是“客都梅州好”的意思。為什麼簡單的5個字用下市話表述要10個字?下市話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它在歷史上發揮過怎樣的作用?隨著他的介紹,我們走進了下市話的世界,暢遊於這融客家方言而衍生發展的獨特的梅州古城區域文化中。
“說起下市話的淵源,可離不開黃遵憲先生!”隨著楊偉煊的娓娓道來,記者了解到,“下市話”又稱“葉(電子藝界)話”,按古書籍“客話本字“書中有雙音反切”葉話“方法記載證明,下市話從清光緒三十一乙巳年(1905年)至今,其流傳可考歷史至少有105年。它是梅州古城區東郊“攀桂坊”(今梅江區金山街道辦下市角及周邊範圍)客家人特有的一種民間文學語言。最初,由於黃遵憲祖輩經營典肆業,漸漸地典當行內形成了一種行業專用語言。黃遵憲先生從小接觸這種行業語言,加上學識淵博,於是便深加研究,將“康熙字典”字母,字韻切音法識字方式與祖輩的行業專用語言結合起來,採用梅州城區客家方言加以雙音反切衍變而成了極具古梅州城區地域標誌的客家獨特方言,因而形成了初始形態的下市話。
下市話是採用梅州城區客家話切音的一種特殊方言。在1956年之前,我國還未推行漢語拼音,都採用以兩個音切成一個字的切音識字法,原本5個字的一句話就成了10個字的一句話,比如說,“嘀咕”兩字可切音成為“都”。黃遵憲將40個字作為字母,24個字作為字韻,同時,根據梅州城區客家話的特色,將字轉讀六音,讓下市話成為比較系統的體系。由於其語言生動並含蓄隱蔽,而語言韻律獨具梅州古城區文化特色,並可用客家方言讀音文字代替書寫,用其讀書,唱歌,與人交流,因此口傳心授流傳至今。它曾主要作用於重要場合,重要事項的隱蔽交流,也在梅州古城區東郊“攀桂坊”民間交流。
“黃遵憲先生作為駐日參贊時,使館裡潛伏有許多中國通的間諜,而身邊同僚又多屬客家人。那時正值清政府日漸衰退,出於形勢需要,並為了防止洩密,他創造並教會了身邊同僚使用下市話討論要事。“說起這段典故,楊偉煊興奮不已,他說下市話語言流傳至今,被楊恭桓,楊檀儒,楊雪儒,楊幼敏等歷史名人廣泛運用。尤其是黃遵憲歸隱故里時經常使用它談論國家時政,讓人覺得十分隱蔽,十分時尚。因其有規律的反切方法,客家人易學且外人難於聽懂,因而在當地很快流傳,特別在上世紀初至70年代初,從梅州城區,東山中學到文化公園周邊的文化單位如梅縣山歌劇團都十分盛行,當時,梅州城裡有許多人都以會講下市話為時尚。
隨著時代發展,聚集交流的場景在漸漸退出人們的視聽,今天城區使用下市話的人也日漸減少,但在下市“攀桂坊”及周邊範圍仍有好些60歲以上的老人熱衷用其對話交流感情,“攀桂坊”在外經商的成功之人如黃華,李貴輝(上世紀50年代梅縣山歌劇團演員)等仍然十分常用“下市話”交流感情。在文化大省,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下,下市話作為區域特色文化,得到梅江區政府的重視和保護並重點宣傳,目前,該區有關文化部門正在加緊對其收集,挖掘,整理申報,加以保護。
轉自:客家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