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5-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97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687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傳統佛教叢林制度,為出家人潛心修行,定有閉關、禁足、靜修等清規,亦承襲佛陀訂定的僧安居的制度。
佛陀時代,由於印度夏季雨期長達三個月,為禁止出家人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佛陀乃訂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期,稱為僧安居。安居首日稱為結夏,圓滿結束日稱為解夏,故稱「結夏安居」。
安居又稱禁足,安居的僧眾嚴禁出入道場,因為安居期間,亦是草木、蟲類繁殖最盛時,恐外出時易誤傷害生靈,而招引世譏。
安居期間,嚴禁外出,但若半途欲離開,必須請假得到僧伽允許方可離去;若有違規者,即得惡作之罪,稱為「破安居」(或破夏),將失去接受安居施物分配之資格。
安居主旨在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功夫,是養深積厚,自我潛心的修行。
安居結束時,應作自恣、解界、結界、受功德衣等四事。於安居圓滿後,大眾反省安居中的行為,若有罪時則自宣己罪,相互懺悔,稱為「自恣」;此日稱為「自恣日」,此時大眾人人身心清淨,甚至有人因此證悟,佛陀感到欣悅歡喜,故又稱「佛歡喜日」。佛陀曾指導目犍連於此日備百味飲食,供養僧眾,以此功德救拔其母墮落餓鬼道之苦,此即為盂蘭盆法會的由來。
安居結束時,應解除安居期間禁止外出於結界範圍之規定,此為「解界」。又安居圓滿後,比丘比、丘尼等增加法臘一歲;法臘為出家人定長幼次序之規定。
佛陀成道後與弟子首次舉行安居之地點,諸經典所說不一,然一般多以鹿野苑為第一次安居之所在。中國行安居之制始於姚秦時代,雖承襲於印度,因風土民情差異,故未全然沿用。
來源:佛教都市 |
|